概述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發掘、研究和命名的新屬、新種恐龍化石,是課題組在繼“嘉蔭卡龍”“嬌小長春龍”“吉林張氏重褶齒獸”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在吉林省公主嶺市附近發現了一種新屬種恐龍化石,屬於基幹新角龍類化石。
角龍恐龍是恐龍中最為人熟知的類群,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也被叫做“末代恐龍”。角龍類恐龍分為鸚鵡嘴龍類和新角龍類兩大類,從頭部到背部都有頸盾,頸盾是褶皺狀的突起,由頭骨後部的頂骨及鱗骨向後延伸擴大而成的帶孔骨枝組成,能對頸部起保護作用。
發現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公主嶺市劉房子鎮,一群工人正在用大型機械修建路基。挖著挖著,有工人發現了異樣,有經驗的工人意識到,可能是挖到化石了。向上級匯報,暫時停工,把這片土地圍起來。附近有化石的訊息不脛而走。於是便有一些淘氣的孩子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到這裡“淘寶”。1999年,吉林大學考古隊來到這裡。此後3年的暑假,吉林大學考古隊從這裡帶走了大包大包的化石。
以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經過多年的研究,在2005年命名了“長春龍”,它是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展出的在我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龍骨架化石。“長春龍”的發掘出土也填補了我省古生物研究的空白。
2009年6月,該課題組又研究命名了短頜太陽角龍,它代表了一種由原始基幹新角龍類向進步冠飾角龍類過渡的中間類型。這是該課題組繼“嘉蔭卡龍”、“嬌小長春龍”、“吉林張氏重褶齒獸”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化石特徵
這隻短頜太陽角龍身長1.5米左右,它們的頸盾還沒有完全發育,頭上還沒有長角,用四條腿走路,屬於素食龍。它的發現進一步為冠飾角龍類的東亞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化石證據,對於研究角龍類的起源與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利勇等人研究命名的短頜太陽角龍是白堊紀中期一個新的基礎新角龍類恐龍。“我們目前已知的基礎新角龍類的古地理分布僅限於中國北部和蒙古南部,因此這個區域可能是更進步的晚白堊紀冠飾角龍類的發源地。”研究人員陳軍說。
因對短頜太陽角龍的發掘研究還在繼續,恐龍愛好者們暫時還 無法一睹短頜太陽角龍復原模型的風采。在吉大博物館展出的生活在白堊紀的安氏原角龍,其生存時代晚於太陽角龍,但除體型較大外,外貌與太陽角龍有許多相似之處。 它的發現進一步為冠飾角龍類的東亞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化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