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哲學分支學科]

知識論[哲學分支學科]
知識論[哲學分支學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知識論來源於希臘語知識和演講(Epistemology),它是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範圍的一個哲學分支。目前知識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它們是同一個概念,而也有人認為它們其實是存在一些密切聯繫的兩個不同概念。

基本信息

知識定義

證實信念

知識即被確證(justified,亦作證成)的真實的信仰。關於知識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書中他發展了知識的定義。我們知道,想要被定義為知識,它必須是真的,並且必須被相信是真的。蘇格拉底認為這還不夠,人們還必須為之找到理由或證明。

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確證的真實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

這個定義暗示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一件事並且那件事是真實的便說我們知道這件事。一個沒有任何醫學知識的病人相信他很快會康復,即便日後事實如此,我們不能說這個病人知道他會好,因為他的相信在當時缺乏確證。

因此知識由於確證而區別於人們所相信並且真實的事。認識論所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恰當地確證真實的相信。人們有時將這稱為證實理論。

《泰阿泰德篇》中的定義認為我們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知道它。它暗示我們可以相信一切我們所知道的事。這樣,我們知道的事是我們相信的事的子集。(《柏拉圖全集》)

定義問題

在哲學史上大部分時間,知識意味著被證實有絕對真實性的相信。任何缺乏絕對真實的都叫做可能的觀點。這種觀點至少在伯特蘭·羅素在20世紀早期的作品哲學的問題中還很流行。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這種觀點開始失去了人們的關注。

在20世紀60年代,埃德蒙德·蓋蒂爾批評《泰阿泰德篇》的知識定義。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所相信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證實,但沒有到達絕對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認為這個人並沒有得到知識。

先驗後驗

西方哲學家將知識分為兩種:先驗與後驗。

先驗意味著僅憑推理得到的知識(先於經驗觀察),而不受直接或間接經驗(這裡經驗通常指通過感官對於世界的觀察)的影響。

後驗指其他種類的知識,也就是知識的得來和證實需要藉助經驗(經驗觀察之後),也被稱作經驗性知識。

知識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驗綜合知識。概括地講,理性主義者認為存在,因而就要面對“先驗綜合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相反的,經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經驗的體現,並不存在先驗綜合知識。

經常被認為有著首要地位(priori status)的知識領域是邏輯和數學,他們探討的主要是抽象的、形式上的對象(客體)。

經驗主義者否認這些領域有前知。兩個較著名的反駁是這些知識都是通過經驗得來的(如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及這些領域不構成真正的知識(如休謨)。

知識信仰

知識既是真的,又被相信是真的,是交集。在詳細考慮知識的定義之前,區分相信的具有輕微不同意義的兩個含義是很必要的。第一個含義是在某事缺乏足夠證據時仍相信它的真實性。在此意義上,一個人可以在意識到自己找不到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相信 幽靈或一些類似的現象。一個人可能會說“我知道行公路沒有坐飛機安全,但我就是不相信”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

第二個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著認為其是正確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單純通過思考。哲學家們在探討知識時運用的就是這種相信。這裡的邏輯是,一個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須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有人說“我知道A,但我不相信它是真的。”從深層含義來講,這個人自相矛盾。

知識與信仰及觀點不同。某人聲稱他相信一件事是事實,當然他有可能犯錯誤。對於知識卻不是這樣的。例如,小明認為一座橋是安全的並試圖通過它,不幸的是,小明的重量使橋坍塌了,我們可以說小明相信橋是安全的,但他錯了。但我們不能說他知道橋是安全的,因為橋並不安全。如果一件事想成為知識,它必須是真的。

同樣的,兩個人可以相信相互矛盾的兩件事,但他們不能知道相互矛盾的兩件事。例如,小明可以相信橋是安全的,而同時小剛相信它不安全。但他們不能同時知道兩件相互矛盾的事。

區分方式

若小麗說:自由式是最快的游泳姿勢。游法是擺動雙腿,及手臂向前面劃出近圓狀。

依小麗的說話來看,小麗可能具有相關自由式的知識並真的會游自由式。若小麗的知識單是從百科全書中得來,她就沒有游自由式的技能。換句話說她有命題性知識,卻沒有任何過程性知識;也就是知道理論,但不會做。

證實理論

反理性主義

有些試圖證實知識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們拒絕承認證實必須遵從邏輯或推理。虛無主義開始是一種唯物主義政治哲學,但有時會被重定義為知識不可證實這一明顯荒謬的理論,這一論調的荒謬之處在於它自相矛盾地聲稱人知道知識不可能,但也許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說,自相矛盾也許並不重要。

神秘論利用非理性的手段來到達相信,並認為相信的事物就是知識。例如,根據自己的情感而認定某事的真實性被認為是認識論神秘主義,而通過推論邏輯和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則不是。一個人相信某事存在只憑個人的願望就是一個例子。撕著菊花花瓣並念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也是一個例子。此例中的神秘主義體現在女孩首先假設了撕花瓣的方法有預言的能力而不需要理性的證據。在這兩個例子中,人們的相信不通過理性的手段證實。神秘主義並不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神秘主義。

理性問題

如果一個人不拒絕理性,但仍認為知識不能被證實,他就被叫做懷疑論者。懷疑論者認可推理,因此他們可以用邏輯論證他們的觀點,因此他們有更堅實的哲學基礎。

例如,根據後推理論,我們可以要求任何陳述的證實。如果證實以陳述形式存在,我們可以再要求這個陳述被證實,如此下去。這似乎導致了無止境的後推。

想驗證每一步的論證是否令人滿意是不可能的,這樣一連串的論證就導致了懷疑主義。

另外,我們可以聲稱有些陳述不需證實。認識論的歷史大半部分演繹著針鋒相對的哲學觀點爭論某一種知識有著特殊地位的故事。這種觀點叫做基礎主義。

我們也可以認為一陳述必須被另一陳述支持這一假設是誤導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走入後推的怪圈。連貫主義認為一陳述不可以被其他知識的一個小小子集而證實,而應該被整個集合證實。也就是說,一個命題如果與這個系統中所有知識相統一,就可以說它被證實了。這既避免了後推的怪圈,也不用特別指出某一陳述的特殊地位。

分析陳述

有些陳述看起來只要人們理解了它的含義就不需要任何證實。例如“我父親的弟弟是我的叔叔”。哲學家將這樣的陳述叫做分析式,更確切地講,就是謂語的概念包含在主語裡。如上面的例子,叔叔(謂語)的概念包含在我父親的弟弟(主語)中。數學陳述通常是分析式的。

為了將分析性概念擴展到關係命題以適應數理邏輯的要求,規定如一命題的分析性僅來自其形式(即邏輯詞項的意義),則此命題為句法分析命題。如:所有的單身漢是單身漢。如一命題的分析性不僅來自其形式,也來自非邏輯詞項的意義,則該命題是語義分析命題。如:所有的單身漢都是未婚的。語義分析命題可以通過定義替代轉變為句法分析命題。如將單身漢定義為“未婚成年男子”,替代得到句法分析命題“所有的未婚成年男子都是未婚的。”

綜合陳述,主語與謂語相互獨立。如我父親的弟弟超重。

由於自然語言的模糊性,有學者否認語義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之間存在明確劃分,或乾脆否認存在語句分析命題。另有學者認為應當以連續的命題序列代替傳統對分析與綜合的截然兩分。

休謨已意識到這樣的分別,但這種分別是康德清楚地提出的,後來由弗雷格給出了更明確的形式。維根斯坦在他的《邏輯哲學論》中指出分析式陳述沒有表達任何觀點,也就是沒有告訴人們新的東西。雖然他們不需要證實,他們也不具有知識性。

相關理論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者聲稱知識是人類經驗的產物。樸素經驗主義者我們的思想和理論需要在現實中論證,然後依據它與事實的匹配度來決定是否應該持有此理論,自此,經驗哲學的核心問題變成了檢驗這種相符度。

經驗主義與科學有密切關係。雖然科學的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學上科學怎樣和為什麼起作用引起了爭論。科學方法一度因為其保證科學實驗的成功而被人所鍾愛,但當代科學哲學所遇到的問題使人們更加偏向於連貫主義。

經驗主義經常與實證主義相混淆,但後者更強調人對現實的看法,而不是人在現實中的經驗本身。

樸素現實主義

樸素現實主義,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認為存在一個真實的外在世界,並且我們的感覺由那個世界直接引起。它以因果關係基礎,認為一件事物的存在導致我們看見它。這樣,世界在被人們認知的同時保持著原樣---與它沒有被人們感知時一樣—相。相反的理論是唯我論。樸素現實主義沒有將心理學上的感知考慮進去。

現象論

現象論從喬治·貝克萊的觀點“感知到的便是存在的”中發展而來。根據他的觀點,我們不能認為我們看到的事是獨立於我們感官存在的個體。他認為真正存在的只有感官本身。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者相信有並不來自感官經驗的前知或先天思想。這一點可從很多經驗中看出。這些思想可能來自於人類腦的結構,或者它們獨立於大腦存在。如果它們獨立存在,當它們達到一個必要的複雜程度時就能夠被人類所理解。

理性主義者的觀點可以被濃縮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在這裡懷疑論者可以看到他們懷疑這一單純的行為暗示著有懷疑者存。斯賓諾莎建立了其中只有上帝一件事物的理性體系。萊布尼茲建立了一個有無限多他的單子的體系。

具象主義

具象主義或表現現實主義,與樸素現實主義不同,只可以感知到它的表現。換言之,我們看到的世界及事物並不是它們本身,只是內在的虛擬現實的複製品。所謂的感官之紗使我們不能直接感知世界。

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是艾茵·蘭德的認知理論,與樸素現實主義相類似。他也認為我們通過感官從外在世界獲得知識。客觀主義未經加工的感覺信息會自動地被大腦融入感知的對象,這時意識去感知信息,而不是以任何方式創造或發明。一旦我們意識到兩個實體彼此相像,而與其他不同,我們就可以將它們看作一個種類,這個種類可以將同種類的所有實體囊括,這樣我們的意識就可用一個詞將本無限的實體包含。客觀主義拒絕純粹的經驗主義,它認為我們可以藉助客觀的概念而超越感官的層次。它也不承認純粹的具象主義和理想主義,它認為我們感知到的才是現實,談論感知不到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

當代理論

當代知識論理論以基礎主義及連貫主義做基礎。蘇珊·哈克試著將這兩種學說融入她的基礎連貫主義,她通過調和這兩種理論而使她自己的理論更為可信。她的理論在她的書證據與置疑:認識論的重建。依靠主義包括依靠經常發生的事來做預測。如一個會說俄語的人可以用俄語來證實自己。 這裡有兩種可靠證實的方法。 外在的可靠,如醫生替我檢查,內在的不可靠,如依靠我內在器官的感覺。

有關知識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係,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知識論與認識論雖然存在密切聯繫,但兩者也存在一些重要區別。他們認為,知識論是關於思維活動的內容,而認識論是關於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說法,認為知識論和認識論所指相同,是包括以上兩者的一種整體概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