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謂“失去的十年”,其實只是在日本本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日本株式會社”的全球性產業布局從未停歇。這個戰略布局需要一個大後方,就是東亞地區。這實際上還是當年“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思路,只不過其時用的是刺刀,如今用的則是綜合商社的組織能力。
1997年,前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市川周出版了《戰勝中國》一書,提出了日本包圍中國的“三區域”理論。在包圍戰略取得成效後,2005年2月,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所長寺島實郎明確提出,日本應該轉而向“親美入亞”努力,從而為日本財團大舉占領中國市場吹響了號角。
在日本人看來,經濟競爭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是實現民族目標的僅次於戰爭的最佳手段。“商場”即“戰場”,“企業家”即“將領”,“工人”即“士兵”,“經濟戰爭”是全體國民的“對外戰爭”,要“內和而外戰”,競爭與合作一直是日本財團企業之間的主旋律。
日本國民首先將企業視為自己終身依託的歸屬團體,比如自稱“豐田人”、“東芝人”等,他們經過企業這一中介與日本政府和國家聯繫在一起。有西方學者把日本社會稱為“公社制資本主義”。東京大學的佐藤康邦教授則用“從外看是資本主義,從里看是社會主義”形容這種制度。
這十年來,中國經濟基本上是按照美國模式設計的。從大學的經濟教科書到整個輿論導向只講美國模式。然而從浙江企業的行為方式可以發現日本財團的影子。反過來說,日本財團模式裡面會看到中國傳統浙商、徽商、晉商的影子。從現實看,日本模式應該成為中國模式的重要參照。顯示部分信息
作者簡介
白益民,男,1968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 1993-2005年,就職於三井物產(中國)有限公司;2006年,他創建了“超級主義者”(www.superist.com)網站,率先提出東方經濟學的理念,並推出了介紹日本經濟模式的《三井帝國啟示錄》一書;2007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的理事,並組建了“財團經濟研究室”;2008年,推出《三井帝國在行動》一書,引起經濟界對日本商社和財團模式的廣泛關注和探討;2009年,在《第一財經日報》開闢專欄,擔任《環球財經》編委,並成為CCTV經濟頻道的專家顧問;2010年,與媒體記者合著《中國反圍堵》一書,並受邀赴多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授課,為企業高管層提供戰略諮詢。
目錄
第一篇 小覷日本必自斃
自序
前言 財團無疑是日本的核心
第一章 “日本第一”不是過去時
日本教訓敲響中國警鐘
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揭開“日本失去十年”的假象
日本財團不是昨日黃花
真實的日本製造
產業升級遠重於GDP趕日超美
第二章 日本財團謀劃“戰勝中國”
日本的“商人幕府”
日本財團巨頭如何整體作戰
三井財團雙重包圍謀局中國
長虹:中國企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