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體。
性味
味甘、微澀,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
細菌性痢疾,黃疸,鼻竇炎,癰瘡腫毒,燙火傷,衄血,咳血。
相關配伍
1、治痢疾,銀葉真蘚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治鼻竇炎,銀葉真蘚15g,煎服。另取適量搗碎後用紗布包好,塞鼻孔。(《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碎後用紗布包好塞鼻孔。
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均可採收,洗淨,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多乾縮;銀灰綠色,有銀白色光澤。莖單一或基部分枝,纖細,長約1cm,基部有紫紅色假根。葉緊密,覆瓦狀排列,寬卵形,長約1mm,寬約0.6mm,全緣,常內曲,先端具無色的小尖;中肋明顯,突出葉尖;葉片的1/4-1/3上部細胞無葉綠體,白色透明。蒴柄紫紅色,長1-2cm;孢蒴近於長梨形,紫褐色,下垂。質柔韌,易碎。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植物體密集叢生,銀白色、灰綠色。莖高約1厘米,單一或基部分枝。葉緊密覆瓦狀排列,闊卵形,具細長的毛狀尖;葉邊全緣,常內曲;中肋粗,突出葉尖。葉細胞薄壁,上部細胞白色透明,近於菱形,基部細胞呈長方形。蒴柄紅色,直立。孢蒴近於長梨形,下垂。褐紅色。蒴齒兩層。孢子球形,有疣。
生長環境
生於住房周圍和低山土坡及薄土岩面或火燒後的林地。
相關論述
1、徐之才《藥對》:“主消渴。”
2、《開寶本草》:“主小兒癇熱,時氣煩悶,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