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真蘚目提燈蘚科的 1屬。體形中等或較粗。主莖匍匐交織生長,老時葉多脫落,密被紅棕色假根。支莖直立,高2~10厘米,或上部呈樹形分枝。葉乾燥時多皺縮,濕潤時舒展,卵形、卵圓形或長舌形,有時具明顯橫波紋,尖部寬闊,漸尖、圓鈍或稍內凹。葉細胞六角形或扁圓形,薄壁,或角部加厚;葉邊細胞分化,上部多具齒;中肋長達葉尖或稍突出。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苞呈花盤狀,簇生莖頂。雌苞具1至數個蒴柄。孢蒴卵形或長卵形,平展或下垂。蒴齒兩層。染色體數n=6,7,12,14和21(見圖)。50餘種,全世界均有分布,中國15種,垂直分布最高可達海拔3000米。
本屬為提燈蘚屬植物中新分出的屬。1968年,芬蘭的科波寧仔細研究了提燈蘚科各屬的全世界種類後,依據其營養體具橫莖與否,以及色澤、葉形、假根及孢蒴等特性,將原來的提燈蘚屬分為匍燈蘚屬(主要種類均歸入此屬)、根燈蘚屬(Rhizomnium)及提燈蘚屬(Mnium)。
本屬中的尖葉匍燈蘚、莫氏匍燈蘚和圓枝提燈蘚為五倍子蚜蟲生活史中的冬寄主,而五倍子是重要的藥用及工業原料。提燈蘚類植物具有細菌、真菌和藻類所缺乏的黃酮類(flavenoid)化學成分,其複雜性可與種子植物中所含的同類物質相比擬。
相關信息
分別對生長於冬季和夏季的五倍子蚜蟲冬寄主蘚類植物濕地匍燈蘚(Plagiomniumacutum(Lindb.)T.Kop.)和側枝葡燈蘚(Plagiomniummaximoviczii(Lindb.)T.Kop.)的淨光合速率及其與光照、溫度的關係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2種蘚類的最大光合能力在夏季分別為12567和9463μmolCO2·kg-1DW·s-1,而在冬季只有58.1和62.1μmolCO2·kg-1DW·s-1;其暗呼吸強度夏季也比冬季顯著增強;光補償點均在20~40μmol·m-2·s-1,光飽和點在200~400μmol·m-2·s-1之間,夏季比冬季略高.它們在夏季的表觀量子效率分別為1535和1559,冬季只有0456和0459.光合最適溫度在20~35℃之間,夏季比冬季有所升
高.在0~20℃條件下測得的溫度係數,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種類均相似,約在115~123之間.它們對高溫和低溫都表現出一定的抗性,在-15~-10℃的低溫以及40~45℃的高溫條件下均能夠保持一定的淨光合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