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中學

真光中學

廣州市真光中學(The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in Guangzhou)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中國小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學校和廣東省德育示範性學校。截止2015年,學校占地面積79739平方米,建築面積56311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5600平方米。廣州市真光中學分高中校區(白鶴洞),國中校區(灣畔大街),國小校區(芳村大道)。截止2015年,有237位專任教師,中高級教師105人,已具有研究生學歷者60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創校初期

真光中學1872年6月16日,美國基督教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於廣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創立真光書院(TrueLightSeminary),初期只有六名學生,學生膳宿費全免,為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
1875年,校舍被大火焚毀,美國差會撥款重建,但只能容納40人。
1878年,書院選址在廣州長堤大馬路仁濟街(現仁濟路)易地辦學,有3幢校舍,僅有100多名學生。
1888年,真光書院學生已達100多人,有大班、中班、細班和婦人班。
1909年,校董會任命劉心慈為副校長。同年,真光書院改名為真光學堂,並增設“師範班”。
1912年,辛亥革命後,真光學堂又改名為真光學校,同時建立校董會。[1]

輾轉辦學

1913年,那夏理與美差會商議擴建新校。經校董事會決議,在芳村海旁地購買到一幅地皮,以建造新校舍,後發現該處地勢低洼,易受洪澇威脅,於是改議新址。後來美差會以11000元港幣的代價,在白鶴洞蛇崗上購得土地60畝,建造新校,指派牧師祁約翰博士負責辦理,並特聘差會工程師靳先生Mr.G.Gunn具體負責。
1917年,新校舍主體工程落成使用,包括校舍有教學樓一座、學生宿舍兩座、飯堂一座、教職員宿舍一座,以及一些較小的建築物。同年夏,真光學校改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有學生93名,第一任校長為祁約翰J.w.Geighton,1919年首屆中學畢業生僅有6人。真光女中與原仁濟街真光學校屬同一校董會領導。原仁濟街真光學校的師範班學生轉入白鶴洞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師範班停辦,但繼續辦國小和成人班,畢業生可以直升白鶴洞真光中學。經那夏理女士與碧盧夫人協商,原師範班併入碧盧夫人創辦的慈愛幼兒師範,地點在西村美華崗,改名為協和女子師範學校,並增設國小師範科,協和女子師範學校即現時廣州市協和中學的前身。同年,真光由羅劉心慈女士出任代理校長,兩年後正式就任校長,這是真光首任華人校長。
1925年,改由羅劉心慈的次女羅道真任校長。
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規定,教會設立的學校,必須呈報立案。
1928年,按照教育部關於外國人、外國教會不得在華辦設中學的規定,美國長老會指示真光交回華人主辦,祁約翰回國,交由華人主持的和真光關係密切的中華基督教會仁濟堂接辦,由關懷素女士接任真光校長。改組校董會,由關恩佐任董事長,羅有節任校長(羅有節為劉心慈長女)。
1930年6月18日,舉行第一次校董會,組成以黃玉貞女士為首的18人校董會,決定聘請麥廷錦教授為校長,委以辦理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向政府立案有關事宜。仁濟街真光學校遂自行組織校董會與女中分開管理。
1934年,麥校長辭職,校董事長黃玉貞女士及副董事長龔約翰牧師禮聘嶺南大學教育系何蔭棠教授擔任校長職務。同年9月,提議在香港創設分校,開設國小,學生畢業後可以直升真光中學。
1935年,何蔭棠於香港租用堅道26號樓字作為校舍,設立真光國小,並附設幼稚園。何玉英女士負責行政、聯絡及籌款等工作併兼校董會董事。馬儀英任校務主任。後學校擴大校舍,購得堅道75號作為新校舍,並易校名為香港真光國小,由何玉英女士出任校長。
1938年,仁濟街真光學校增辦初級中學,因當時廣州已有真光中學,而教育部規定,在同一市區不準有同名同級的學校,故改一字命名為廣州市私立真中中學(簡稱真中中學或真中女中),白鶴洞校區依然為私立真光女子中學。1月至10月,中日戰爭發生後,日軍飛機經常空襲廣州,社會混亂,學校被迫停課。同年10月25日,學校遷往香港肇輝台續辦,並把白鶴洞真光女中、真中中學(含國小)及香港真光國小合併為一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已遷香港的白鶴洞真光女子中學也被迫停辦。
1942年7月,何蔭棠校長率領師生離開香港,抵達廣東連縣三江墟上課。同年10月,在廣西桂林開設分校,1943年春開課,設國中和國小部,學生200餘人。同年夏天遷到廣東曲江上窯。
1944年5月,豫湘桂會戰爆發,真光又遷至連縣雙喜山。
1945年1月中旬,日軍逼近連縣北部,師生徒步30里,暫避三江。2月,連縣恢復常態,學校遷回雙喜山。8月,中日戰爭結束。9月18日,真光中學300多名師生從連縣返回廣州白鶴洞校址複課,有高中六個班,國中三個班。真中中學遷回仁濟路原校址複課,有國中三個班。
1946年,香港真光國小複課。
1947年,李耀宇校長辭職赴美,由馬儀英博士繼任白鶴洞真光校長。同年白鶴洞真光、仁濟街真光、香港真光,聯合慶祝創校75周年紀念;香港真光國小堅道校舍增辦中學,開辦國中,並於1948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

真光復名

真光中學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董會決定學校再度遷往香港,由馬儀英負遷校之責。馬儀英抵港後,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115號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記註冊,定名為“九龍真光中學”,由馬儀英任校長。10月21日,中共控制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軍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派接管小組接管了市教育局(後成立廣州市文教局),並陸續派員接管了各學校,其中包括真光女中、真光國小(含真中女中)的空置校舍。接收後,中共把三校最終改為公立學校,男女皆收。
1951年,被接管後的真光中學國小部被改名為仁濟路國小。
1953年,和“私立新潮中學”合併,定名廣州長堤中學,秋,改公辦學校,更名為廣州市第九中學,使用新潮中學校區,原仁濟路校區劃歸廣州市第三中學。私立新潮於1949年命名,前身為1947年創立的私立瀛海中學。
1950年秋,市文教局任命李卓衣教授為白鶴洞“新真光中學”校長。由於正校已遷往香港,過去受教會津貼的學校運作艱難,學生減少到不足180多人。
1951年,遷往銅鑼灣大坑道50號,堅道真光仍辦國小。
1952年至1954年,校舍先後被改成工農速成中學和廣州粵秀師範學校初師部(與協和中學、美華中學同為粵秀師範學校)。因此,剛成立不久的“新真光中學”高中部在1952年被合併至廣州市第三中學。
1954年秋,政府當局再把校舍改成新公立普通中學,名廣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1955年,改名為中區公立第19國小。
1956年,改名為中區太平街第1國小。
1958年,改名為中區仁濟路國小。
1958年,因征地擴建中山二院,學校遷至長堤石公祠直街。
1960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國小。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白鶴洞校舍及教學設備遭受嚴重的破壞,圖書、儀器、生物標本遭遺棄毀壞,真光堂部分建築被拆毀。
1967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國小越秀區瑞金國小。
1971年,改名為越秀區仁濟路國小。
1976年,奉上級之命,市二十二中遷往海珠區洪德七巷(現洪德路),原白鶴洞校址改為廣州外國語學校。
1981年9月,外國語學校被併入西村廣州市師範學校(現協和中學),市第二十二中學再遷回白鶴洞原地,設亭、國中部,由彭城先生出任校長。
1984年10月1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廣州市第二十二中學復名為廣州市真光中學,當時生活在海內外的真光學子奔走相告。與之一同恢復的還有校徽、校歌、校訓和英文校名。但實際上正統的廣州真光早已搬遷至香港九龍,1950年的新真光也早已併入了三中。
1985年,獲“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
1987年4月,高中部改為廣州市第二旅遊職業高級中學,國中部繼續使用廣州市第九中學校名。直至2000年全校才統一改名為長堤真光中學。
1995年9月,被廣州市教委批准為“廣州市一級學校”。
1996年3月21日,經越秀區人民政府及廣州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廣州市真光國小復名。

改革發展

1999年,根據廣州市政府城市體制改革的要求,下放芳村區管理以後,被定位為芳村教育的龍頭學校、視窗學校。
2003年4月,成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7年11月11日,近8000名真光中學海內外校友在母校聚會,慶祝創校135周年。香港四校真光舉辦“穗港真光廣州歷史文化考察團”。
2007年12月,成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2011年,在嶺南灣畔恢復公辦國中。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真光中學截止2015年4月,建有標準400米田徑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和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還有能容納2000多人住宿的學生公寓,供4000多名師生就餐的食堂。配有1000兆校園網,每個課室都有多媒體平台。按規定配齊了計算機室、教學儀器、圖書資料和其它相關教學用品。

辦學規模

截止2015年,占地面積79739平方米,建築面積56311平方米。2002年9月學校落成“真光樓”,建築面積達25600平方米,主樓高七層。廣州市真光中學分高中校區(白鶴洞),國中校區(灣畔大街),國小校區(芳村大道),其中高中校區有60個高中教學班,學生3100多人。建有真光中英文國小、真光實驗學校、真光國中部、真光高中部五幢建築樓,有60個課室,90個辦公室,實驗室。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真光中學2014年,廣州市真光中學重點本科上線人數213人(理科135,文科77,音樂1),重本達成度182.05%;本科上線人數728人(理科406人,文科316人,體育1人,美術2人,音樂3人),本科上線率90%。
2013年,廣州市真光中學重本上線人數164人,重本達成度為221.84%,位於全市ABC三組生源學校首位,是全市提高幅度最大的學校;本科上線人數694人,本科率87.3%。
學科競賽
截止2015年,真光學子先後榮獲全國少年兒童英語風采展示活動總決賽英語口語高中組特金獎、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英特爾英才獎、丘成桐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創新大賽一等獎、亞洲國際合唱節金獎等學科、藝術、體育獎勵1600多項。
素質競賽
2008年,真光足球隊奪得廣州市“市長杯”高中組足球聯賽冠軍。
2010年,真光足球隊第二次奪得廣州市“市長杯”高中組足球聯賽冠軍。
2012年2月,真光中學李智衡同學在廣西全國U15足球錦標賽奪得冠軍。
2012年6月,廣東省青少年男子甲組足球聯賽奪得冠軍,真光中學李智衡入選國家少年組球隊。
截止2015年,有15人次代表廣東省中學生足球隊,勇奪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冠軍,榮獲全國U—15足球錦標賽、足球聯賽全國冠軍獎項。

教師成績

截至2015年,真光中學艾連娣副校長被評為廣東省“閱讀校長”。李宏發老師榮獲荔灣區“十佳讀書人物”稱號。李宏發、陳釗榮、明珊珊、周斯筠、余莉、陳美苑六位老師被評為荔灣區優秀班主任。

參賽成果指導教師比賽項目獲獎情況黃華、李春芳2014年全國高中化學優質課展評活動全國高中優質課(現場教學)貳等獎謝小明、李瑞琪廣州市學生智慧財產權保護教育競賽團體三等獎、全市國中組第四名楊瓊、謝小明荔灣區第三屆“廣雅杯”中小學生綠色科技創意大賽暨郵票創意設計活動中學組一等獎張馨予廣東省第八屆天文奧賽三等獎

學校榮譽

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廣東省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中國小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學校荔灣區“三書香活動先進集體首批廣東省德育示範學校廣州市學校民主管理工作三星級單位全國科技創新十佳學校廣州市先進單位廣東省中國小校長培訓實踐基地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德育示範校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現代教育示範校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廣州市文明校園廣州市新課程改革樣本校中美高中生交流基地學校參考資料:[17][14-15]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職務姓名黨委書記李延彬校長陳秋蘭副校長黃建國趙秉乾

文化傳統

校名

真光,出自基督教《聖經》中的一句話:“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真”指“十字架真理”;“光”指“基督。

校訓

爾乃世之光”(ThouArttheLightoftheWorld),建校時釋義:你們是世上的光。1984年校訓恢復後,賦予含義——當學生從學校獲得了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就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用自己掌握的本領,為社會盡力盡責,發熱發光,用自己的好行為去影響世界,服務社群,忠誠地為自己的祖國和民眾作出貢獻。

校徽

真光校徽原是一顆八角銀星,呈放射狀對稱排列。象徵伯利恆之星光芒四射,意讓學生仿效伯利恆之星引人認識神。1949年後,廣州真光的校徽被改為共產主義國家國旗常見的五角星狀。
香港真光中學1946年開校時校徽是一顆五角銀星,後改成望海燈塔(一個石礁上的燈塔兩邊都射出一度強光)。九龍真光中學仍用五角星。1972年香港真光百周年校慶,校董會通過統一各分校校徽,重新設計校徽為廣州母校原始的八角星。

校歌

1949年後,廣州真光校歌被取消。直至1984年恢復原校名時,中文校歌一起被恢復,但遭到多處有目的性的刪改,原版校歌是以粵語廣州話唱誦,但廣州真光已改成國語。香港全部聯校則保留原版粵語校歌至今。
原版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
政成共和,民歌大同,學遍唐虞三代隆。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十萬兆民表雄風。
衛我邦家,同胞情重,普遍教育樂融融。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謝師長善誘維良。
發聾振瞶,啟迪多方,恍登臨洙泗之堂。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天道由茲愈發皇。
十字旗飄,萬古輝揚,能拯救失路亡羊。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暮暮朝朝同切蹉。
光陰易逝,日月如梭,催人歲月易蹉跎。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世紀風潮急且多。
木蘭紅玉,巾幗英雄,匡時偉業在我曹。
刪改版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
政成共和,民歌大同,翹首神州日興隆。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十億人民表雄風。
衛我邦家,同胞情重,普及教育樂融融。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謝師長善誘維良。
發聾振聵,啟迪多方,恍登臨洙泗之堂。
愛我真光,愛我真光,祖國由茲愈發煌。
五星旗飄,萬古輝揚,勝利歌聲震天響。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暮暮朝朝同切磋。
光陰易逝,日月如梭,催人歲月易蹉跎。
勉哉同學,勉哉同學,科技如潮急且多。
中流砥柱,時代英豪,匡時偉業在我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