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雲台凱歌入。
注釋
塞外:長城邊塞之外。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切:急切,迫切。悲切。
交河:新疆地區的交城古城。
瀚海:蒙古大沙漠的古稱。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呼倫湖、貝爾湖,或曰即今貝加爾湖,或曰為杭愛山之音譯。浩瀚的大海。
陰山:山脈名。即今橫亘於內蒙古自治區南境、東北接連內興安嶺的陰山山脈。
迥戍:遙遠的邊戍。層巒:層疊的山巒。
高節:使臣所持的旄節。其長八尺,故稱。高尚的節操。
悠悠:悠長,連綿不盡貌。
旆旌:泛指旗幟。旆,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旌,羽毛裝飾的旗子。
寒沙:寒冷季節的沙漠。
騎跡:騎馬人的足跡。
朔吹:朔風吹。北風。
邊聲:邊人的書信。邊境上羌管、胡笳、畫角等音樂聲音。邊防的聲勢。
胡塵:胡地的塵沙。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
玉塞:玉門關塞的別稱。
羌笛:羌族簧管樂器,雙管並在一起,每管各有六個音孔,上端裝有竹簧口哨,豎著吹。
韻:和韻。
金鉦:金屬鉦。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做的,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
絕漠:絕無人煙的荒漠。極遠的沙漠地區。
干戈: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指戰爭。
戢:收斂。停止。
車徒:戰車和步兵。車馬和僕從。
振:聲震。振旅,班師。
原隰:廣平與低濕之地。泛指原野。喻中原地區。
都尉:官名。略低於將軍。漢景帝時改秦之郡尉為都尉,輔佐郡守並掌全郡的軍事。掌管邊區軍事的官員。
反:返。
龍堆:白龍堆的略稱。古西域沙丘名。
旋:凱旋。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州市。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
麾huī: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
氛霧:塵氛和霧氣。比喻世道混亂或戰亂。
紀石:刻石。在石頭上刻下銘文。紀石勒功。
荒裔:指邊遠地區。裔,邊沿。
一戎衣:一仗。一場戰鬥。戎衣,軍服,戰衣。《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雲台:漢宮中高台名。漢明帝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鄧禹等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後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它書寫了大唐平定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後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兩軍作戰的場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這場戰爭的發生髮展與勝利的過程,是一首描寫當時現實事件的史詩。[5-6]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切,淒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悲鳴,十分淒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於“(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為: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里雪覆。此聯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後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迥戌,遠方的邊戍。高節,旗幟。句意為:烽火中傳來了遠方的緊急軍情,我於是揮兵遠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著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領著隊伍,意即此戰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句意為:風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占領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詩人敢為前人所不敢為,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後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以天下為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朔吹,北風。句意為: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玉塞,玉門關。金鉦,鑼聲。句意為:玉門關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消逝,羌人們正吹著笛子,敲著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並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為‘天可汗’。”可見在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絕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為之震動。平夷戰禍後,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所謂“弔民伐罪”,正義的戰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龍堆,即白龍堆,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為: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後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地名,雖然這些地區往往與詩中的事件並無關聯,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係。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紀石,刻石紀功。句意為:旗幟飄揚,雲霧瀰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勳卓著,應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流傳後世。這裡運用了象徵手法,“揚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荒裔,邊荒。戎衣,戰士。靈台,周代台名。《後漢書·桓譚傳》:“其後有詔會議靈台所處。”《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註:“明堂所以祀上帝,靈台所以觀天文。”這裡指代朝廷。句意為:邊遠、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作者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