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引路

"《盲人引路》一畫完成於1568年

簡介

勃魯蓋爾的藝術的重大轉折期發生在16世紀60年代,這個時期他的思想和藝術都趨於深沉化,尤其從他去世前一年所繪的那兩幅畫《絞刑架下的舞蹈》與《盲人引路》上可以看出,畫家的藝術智慧閃爍著強烈的光芒,他對世事的觀察力也更敏銳了。

《盲人引路》一畫的情調雖然顯得悲涼一些,但思想內容比《絞刑架下的舞蹈》更深刻,對人民運動中出現的消極或盲目性因素,表現了畫家更嚴重的關切與警惕。 尼德蘭人民反西班牙統治的民族獨立鬥爭,參加者達數萬人,當時市民衝進教堂,搗毀聖像,焚燒債券和地契,沒收教會的財產,這一公開而痛快的行動,使一些領導者產生輕敵情緒。一年以後敵人的瘋狂鎮壓,使部分革命力量不得不轉入森林與海上,所謂森林乞丐海上乞丐即是陸上與海上的游擊隊的諢稱。至1567年以後,就趨於衰落了。9年後,儘管南北各省聯合訂立了根特協定,共同反對外族統治,恢復南北統一,但尼德蘭本身的獨立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盲人引路》一畫完成於1568年,它是藝術家對人民運動中出現的消極與盲目現象的預見性諷刺。為什麼這樣說?這得由畫家晚年看到起義者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中去找答案。他看到了農民鬥爭有不堅定性與渙散性的兩面,尤其是對一些錯誤的行為,使他產生憂慮。當然,這幅畫不是哲學形象,它是借聖經故事中的一句話來作這種幽默的諷刺的;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他們是瞎眼領路;若使盲人領盲人,二者必皆落入坑中。

有人認為這幅畫是在抨擊主教或神父所謂的人民的引路人,這種判斷缺乏事實的根據。依我們看,它是對人民運動中出現的盲目傾向,作整體性的評判,借了聖經的語言,說明盲從所帶來的惡果,無異於象盲人跟盲人走一樣,容易摔進壕溝里去。畫上成對角線地畫著六個瞎子,彼此手搭肩地前進,從左向右,從一個山崗不平之路往下坡蹣跚著,他們互相依賴,雖集中於聽力在尋找一條通達之路,殊不知已進入險地。第一個引路人掉進了溝里,跟在他後面的一個瞎子便失去了平衡(這個人是全畫的主要形象),等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了。後面的盲人仍一無所知,盲目相信前面的帶路人。運動是複雜的,形象也富有變化,磕磕絆絆的節律顯示了這些人的生活之路的艱辛。尤其是那個身子歪倒的右起第二個盲人,他的臉十分醜陋,一雙被眼皮封著的空洞的眼窩,和他那張因身子扭曲而顯出可笑的臉龐,正朝著觀眾,展示了一個悲劇人物的生活典型。

背景上有稀疏的幾棵樹幹,遠處有鄉村教堂,銀灰色與柔和的淺紫色構成鄉野的寧靜色調,充滿著荒疏和凋零的情緒。前面六個衣衫襤褸的盲人形象,與這幅慘澹的農村景色,加強了事件的悲劇性,觀者從中獲得的只能是一種無限的感慨。畫家有意在背景上補畫遠處一座教堂,也為了讓觀者對耶穌的遺訓和農民運動中某些盲目性生成聯想。總之,這幅畫含義深邃,它是勃魯蓋爾極嚴肅的一幅寓意畫。有人說勃魯蓋爾在這幅畫上得出一個悲觀主義結論,這是他的理想破滅的內心反映。筆者不以為然,據畫家在去世前所毀掉的一些素描稿可以證明,他知道自己在畫上的激進性語言,可能會牽連妻兒,他在晚年所顯露的悲劇性形象,決不是一種消沉的嘆息,而是現實主義藝術深化的必然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