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龍冬粉,河北省盧龍縣特產、中國國家原產地域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其傳圖1盧龍冬粉[1]統製作技藝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盧龍冬粉外觀白色稍透淡黃色、透明、無雜
![盧龍冬粉](/img/9/666/nBnauM3X1AzM0MDM0QDN5YzMwMTM3cDOxgTMxADMwAzMxAzL0Q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產條件
盧龍冬粉生產原料主要是甘薯。盧龍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屬秦皇島市轄縣,甘薯栽植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於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宜尤其是產業化經營的拉動,甘薯已成為全縣第一大主栽作物。2002年,種植面積達到34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1996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1
![盧龍冬粉加工過程:晾曬](/img/7/7f6/nBnauM3XzAzNyMzM3QDN5YzMwMTM3cDOxgTMxADMwAzMxAzL0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997年又被河北省評為“發展特色產業先進縣”。1998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建設示範縣,並被列為河北省22個重點產業化項目之一;同年10月中央電視台對盧龍甘薯產業化情況做了專門報導。2002年,全縣甘薯總產6.5億公斤以上。為盧龍冬粉的加工生產提供了充足優良的原料
生產歷史
盧龍冬粉歷史悠久,早在19世紀50-60年代(清朝鹹豐年間),民間就已經開始生產冬粉,以手工作坊形式的生產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1996年,盧龍縣為盧龍冬粉註冊了“一奇”牌商標,連續6次被河北省評為省優質產品稱號。1999年被國家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產品除遠銷東北三省、華北以及江浙、四川一些地區外,還出口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是餐桌上“翡翠蝦球、鍋仔冬粉、火燃雪山、涼拌銀絲、群蝦歸巢、肉沫冬粉煲”等名菜佳肴的首選原料
生產情況
為擺脫手工生產,擴大生產規模,20世紀末開始,盧龍縣廣泛對外招圖2盧龍冬粉加工過程:晾曬
[4]商引資,光友薯業、鑫馬騰祥等一批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相繼安家落戶。到2007年,甘薯加工骨幹企業達到42家,薯製品增加到精製澱粉、冬粉、薯香酥等1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6萬噸以上。2008年,有甘薯製品生產企業45家,登記註冊的冬粉企業23家,年產量在9萬噸以上。[5] 盧龍縣為有效保護盧龍冬粉這一特色品牌,採取了積極措施清除摻雜使假、魚目混珠等行為,從2004年開始,對冬粉及澱粉製品進行了為期3年的治理整頓。本著“疏導、扶持、幫助、規範”的原則,分類進行指導,32家企業被定為A類。對9家證照不全或生產環境不達標的企業下達了停業整頓通知書,依法查封了6家無證照的小企業,查封甘薯澱粉1.6萬餘公斤,木薯澱粉6000餘公斤,粉條2萬餘公斤,淨化了冬粉市場。盧龍縣還著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名牌產品。2004年6月,“盧龍冬粉”原產地域保護通過專家評審,2005年8月,《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盧龍冬粉》國家強制性標準通過審查,成為第一個甘薯冬粉的國家標準。2006年,18家企業投資近2000萬元,按照市場準入制度的要求完善了軟硬體設施。光友薯業、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基本達到市場準入要求。積極引導和扶持17家企業註冊各類薯製品商標26個,爭創市場名牌。2006年9月,“光友冬粉”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中國名牌,被省消協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十八里”冬粉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其產品被評為省第七屆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君頤”冬粉在中國廊坊第九屆和第十屆農產品展銷會上連續被評為名優農產品。“十八里”“老疙瘩”“君頤”等品牌薯製品覆蓋了東北、華北市場。[6]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信息
級別: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106Ⅷ—15:遺產名稱:盧龍粉條傳統加工技藝,申報單位:秦皇島盧龍縣;[7]代表性傳承人:盧龍縣蛤泊鄉東窪村人宋玉樓。
加工技藝
粉條,主要由甘薯澱粉加工而成,盧龍人叫做“漏粉”,大概是因為粉條從粉瓢里漏出來的緣故。從澱粉到粉條,需要制芡、漏粉、冷凍、晾曬等十幾道工序圖3盧龍冬粉傳統製作工具
[9],每一道工序都含糊不得,否則黑白不均,粗細不均,人們吃起來就失去了美味。而這其中最關鍵的要屬制芡和漏粉這兩道。所謂制芡,就是將甘薯澱粉與明礬以一定比例調配,再通過粉瓢漏出粗細寬厚不等的粉條,制芡管品味,漏粉管質量。由於機械加工,程式幾近量化,雖比傳統手工藝提高了產量,但粉條質量還是照手工的差一截,因為這傳統技藝中的制芡和入鍋需要人的悟性和經驗,沒有老藝人的指導,很難做成質量上乘的粉條。制完芡就開始漏粉了。漏粉手要穩,粉條寬度是否均勻,是否光滑,取決於漏粉人的技術水平。漏好的粉條,均勻而且光滑,沒有疙瘩,湯粉細如絲,寬粉寬度一致,厚薄均勻。最後就可以冷凍、晾曬了。
傳承人
宋玉樓,盧龍縣蛤泊鄉東窪村人,盧龍粉條傳統加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被圖4盧龍冬粉傳統製作技藝
[8]稱為“漏粉大王”。宋家漏粉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末(清光緒年間),從宋家宋子恆就開始在當地漏粉,到宋玉樓已是第三代。由於世代從事粉條加工,宋玉樓從小耳濡目染,到了十幾歲時,便開始隨父親宋文沂學習粉條加工。
宋玉樓漏粉是完全的手工藝,制芡是他的獨門絕活。根據加工粉條的種類不同,製作芡粉的澱粉和明礬比例也不同,宋玉樓在制芡這一道工序中不需用秤,全憑眼力,而這目測的明礬和澱粉比例,卻十分精準。之所以宋玉樓漏粉在盧龍享有“漏粉大王”的美譽,除了因有祖上的傳承,還因他個人有極高的悟性。在多年漏粉經歷中,宋玉樓獨創了一種新的調製澱粉方法——“酸漿法”。用這種方法加工後的澱粉潔白、細膩,用這樣的澱粉製作出來的粉條柔韌、潔白半透明,特別好吃
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准自2004年8月25日起對盧龍冬粉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公告2004年第110號)。
地域保護範圍
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範圍以《盧龍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通知》(盧政[2004]49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河北省盧龍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甘薯品種:採用“盧選一號”和經河北省品種評定委員會審定的甘薯品種。
(二)澱粉生產:採用原產地域保護範圍內生產的甘薯,經濕磨破碎,並用酸漿法制提精白鮮春薯澱粉。
(三)澱粉加工工藝:清洗、粉碎、過濾、酸漿沉澱、自然晾曬、入庫。
(四)盧龍冬粉生產:
1、須選用保護範圍內生產的澱粉。
2、加工工藝:淨化、打芡、和面、漏粉、煮粉、浸水、冷凍、晾曬、包裝。
水質要求:生產澱粉及盧龍冬粉均使用保護範圍內符合GB5749標準的地下水。
(五)質量特色:
1、外觀白色稍透淡黃色、透明、無雜質、粗細均勻、口感滑嫩、柔軟、筋道。
2、寬冬粉在微沸水中,細冬粉在微沸水中煮,不渾湯、無稀軟、斷條率低於5%。
3、冬粉水分含量≤15%。[10]
專用標誌使用
在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設立的申報機構申請並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盧龍冬粉“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許可使用專用標誌企業
2007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公布了秦皇島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盧龍縣龍峰冬粉廠、盧龍縣興軍冬粉廠、盧龍縣明強食品有限公司首批4家企業獲準使用盧龍冬粉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