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詞語解釋

【注音】: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嗚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示例】:歷史可信嗎?我們只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被尊稱為“亞聖”。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作品出處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品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原文翻譯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人,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么會血流漂杵呢?”

作品注釋

《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

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

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1.

《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

2.

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

3.

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4.

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作品賞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讚。的確,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對象。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呆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 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啟發了。可是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么遠,只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終於有人說了:“不唯書,不唯上。”

於是我們也都可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範。即便是對 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數,書籍汗牛充棟,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呼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題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