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煒彤

盛煒彤,男,出生於1933年,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院刊《林業科學研究》主編。

人物簡介

盛煒彤(1933.11-)男,江蘇海門市人。漢族,1956年畢業於南京林學院造林專業。曾任中國林科院林業所副所長;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院刊《林業科學研究》主編,中國林學會刊物《林業科學》常務副主編,兼職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名譽理事長,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常委,國家林業局諮詢委員會委員;1994年任國務院參事,1990年被評為林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態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林學家和育林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及研究方向為人工林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與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及天然林的經營,為我國森林培育事業,特別是人工林的培育科技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七五”及“八五”期間擔任人工林培育方面國家科技攻關的課題負責人,同時還承擔專題的研究,他對我國森林立地分類、人工林培育及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等方面有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的人工林培育上的定向、速生、豐產、優質、穩定和高效、6個方向和遺傳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維護地力等5個技術路線,得到了廣泛套用,從而為提高我國人工造林水平和生產力打下了科技基礎。立地分類與評價是森林培育事業重要的技術基礎,他是我國森林立地分類的著名專家之一,參與主持了1986—1990年“七五”重點攻關課題:“用材林基地立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研究提出了中國森林立地分類,包括高層分類與基層分類的立地分類系統,立地類型劃分及主要造林樹種地位指數表的編制,並作為副主編出版了專著《中國森林立地》。他為我國森林立地分類系統的建立,立地類型劃分和評價,做出了突出貢獻。對我國人工林生態問題與長期生產力保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杉木,桉樹等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機制,並為保持長期生產力提出了可行的途徑與措施。
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5篇,主要有:“恆被林及其育林系統”、“天然林的保護與管理”、“人工林的生物學穩定性與可持續經營”、“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發育與演替的定位研究”、“杉木林的密度管理與長期生產力研究”、“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對長期立地生產力影響”、“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質變化”、“杉木人工林育林干擾對長期立地生產力影響”、“人工林的植被管理與穩定性”等。編寫著作10部,獲獎成果9個。這些論文、著作及獲獎成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並具有明顯的創新,對我國人工林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要成果“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治技術研究”1994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壹等獎;“用材林基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及“杉木建築材最佳化栽培模式研究”分別獲1995年及2001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杉木建築材最佳化栽培模式的研究”已經作為專著出版。在該專題研究上,採用了先進的林分生長模擬方法和栽培經濟分析手段,以及開創性地編制了林分經營模型系統。首次在全國提出了32個最佳化栽培模式,使杉木人工林栽培技術推向了新的水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杉木,桉樹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研究”於2003年通過驗收,獲得了“整個研究工作起點高,系統性強,並有所創新,取得了突出進展”的評價,項目綜合評價為“A”。並已去年12作為專著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成果對我國南方主要造林樹種杉木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與機理,得出了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和不合理的育林措施干擾等因素,造成杉木人工林土壤綜合功能退化,導致土壤物理性質負向改變,N、P有效養分,特別是P肥嚴重供應不足的新結論,並提出了防治地力衰退保持長期生產力,提高人工林穩定性五種途徑:①避免強烈的人為干擾措施,如全墾整地皆伐等;②進行植被管理,改善人工林群落結構,增加生物多樣性;③減少連作,實行輪作;④採取維護與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⑤改善遺傳控制。這些提高人工林穩定性和維護與長期生產力途徑的提出反映了我國人工林經營的新水平,對推進我國人工長期生產力保持,具有重大意義。
主持編寫的“自然科學發展戰略調查研究報告——林學”一書,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專家評審,獲得了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指導性的高度評價,並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編制林學學科基金項目指南的主要依據。
除上述科學技術上做出和貢獻之外,還積極參與了許多與科技有關的社會活動。曾擔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理事長長達10多年,還擔任過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的副主任多年,為促進我國森林生態和造林科技進步,活躍學術活動做出了貢獻。自1994年後,一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為我國農業林業及生態建設提出過許多富有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個人履歷

男,1933年11月出生於江蘇海門市,1956年畢業於南京林學院造林專業。曾任中國林科院林業所副所長;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院刊《林業科學研究》主編,中國林學會刊物《林業科學》常務副主編,兼職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名譽理事長,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常委,國家林業局諮詢委員會委員;1994年任國務院參事,1990年被評為林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992年享受國務院100元政府特殊津貼。
他長期從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態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林學家和育林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及研究方向為人工林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與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及天然林的經營,為我國森林培育事業,特別是人工林的培育科技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七五”及“八五”期間擔任人工林培育方面國家科技攻關的課題負責人,同時還承擔專題的研究,他對我國森林立地分類、人工林培育及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等方面有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的人工林培育上的定向、速生、豐產、優質、穩定和高效、6個方向和遺傳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維護地力等5個技術路線,得到了廣泛套用,從而為提高我國人工造林水平和生產力打下了科技基礎。立地分類與評價是森林培育事業重要的技術基礎,他是我國森林立地分類的著名專家之一,他參與主持了1986—1990年“七五”重點攻關課題:“用材林基地立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研究提出了中國森林立地分類,包括高層分類與基層分類的立地分類系統,立地類型劃分及主要造林樹種地位指數表的編制,並作為副主編出版了專著《中國森林立地》。他為我國森林立地分類系統的建立,立地類型劃分和評價,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對我國人工林生態問題與長期生產力保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杉木,桉樹等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機制,並為保持長期生產力提出了可行的途徑與措施。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5篇,主要有:“恆被林及其育林系統”、“天然林的保護與管理”、“人工林的生物學穩定性與可持續經營”、“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發育與演替的定位研究”、“杉木林的密度管理與長期生產力研究”、“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對長期立地生產力影響”、“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質變化”、“杉木人工林育林干擾對長期立地生產力影響”、“人工林的植被管理與穩定性”等。編寫著作10部,獲獎成果9個。這些論文、著作及獲獎成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並具有明顯的創新,對我國人工林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成果“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治技術研究”94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壹等獎;“用材林基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及“杉木建築材最佳化栽培模式研究”分別獲1995年及2001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杉木建築材最佳化栽培模式的研究”已經作為專著出版。在該專題研究上,採用了先進的林分生長模擬方法和栽培經濟分析手段,以及開創性地編制了林分經營模型系統。首次在全國提出了32個最佳化栽培模式,使杉木人工林栽培技術推向了新的水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杉木,桉樹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研究”於2003年通過驗收,獲得了“整個研究工作起點高,系統性強,並有所創新,取得了突出進展”的評價,項目綜合評價為“A”。並已去年12作為專著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成果對我國南方主要造林樹種杉木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與機理,得出了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和不合理的育林措施干擾等因素,造成杉木人工林土壤綜合功能退化,導致土壤物理性質負向改變,N、P有效養分,特別是P肥嚴重供應不足的新結論,並提出了防治地力衰退保持長期生產力,提高人工林穩定性五種途徑:①避免強烈的人為干擾措施,如全墾整地皆伐等;②進行植被管理,改善人工林群落結構,增加生物多樣性;③減少連作,實行輪作;④採取維護與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⑤改善遺傳控制。這些提高人工林穩定性和維護與長期生產力途徑的提出反映了我國人工林經營的新水平,對推進我國人工長期生產力保持,具有重大意義。
他主持編寫的“自然科學發展戰略調查研究報告——林學”一書,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專家評審,獲得了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指導性的高度評價,並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編制林學學科基金項目指南的主要依據。
除上述科學技術上做出和貢獻之外,他還積極參與了許多與科技有關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理事長長達10多年,還擔任過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的副主任多年,為促進我國森林生態和造林科技進步,活躍學術活動做出了貢獻。他自1994年迄今,一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為我國農業林業及生態建設提出過許多富有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他迄今仍為我國林業科技奔忙著。

技術成就

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是發展森林集約經營的一門重要技術。1978-1983年,當時正在發展杉木速生豐產林時期,有不少地區嚴重違背適地適樹原則,造成相當一部分杉木人工林生長不良,中國林業科學院決定對此進行研究。盛煒彤被委託主持全國杉木協作組進行了杉木產區區劃、宜林地選擇及立地評價研究,首次較系統地提出了杉木產區區劃、商品材基地規劃、立地分類與立地質量評價的系統與方法。在產區劃分的基礎上,發展了森林立地多層次控制和多因子綜合分類與評價方法,研製了杉木產區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體系:即以中地貌劃分森林立地類型區;按岩性劃分森林立地亞區;按局部地形(坡位、坡向等)劃分森林立地組;按土壤(腐殖質層厚度,土層厚度等)劃分森林立地類型。同時,分別產區編制地位指數表,用於評價立地質量。這套體系對於指導杉木宜林地選擇和適地適樹具有重要作用。因體系研究較早,故對中國後來的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有較大影響。此後,他參與主持了“用材林基地立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專題攻關計畫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及成果的整理編寫,專題運用了多層次控制和多因子綜合分類與評價方法,對全國用材林立地分類系統、森林立地分類與評價方法和體系的確立做出了貢獻。該成果已編成《中國森林立地》專著,並於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盛煒彤從1974年開始從事人工林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特別是從1983年至今,長期從事杉木人工林速生豐產栽培技術及最佳化模式研究。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杉木生長區區劃、造林地選擇、造林整地、撫育方法、密度控制、輪伐期、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長收穫模型系統以及林分經營模型等先進的配套技術。1985年他受林業部造林經營司的委託,制定了中國第一個速生豐產林標準——《杉木速生豐產林標準》,並於1986年發布實施。此標準套用了杉木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成果,規定了Ⅰ類區、Ⅱ類區速生豐產林生長量、徑級、輪伐期、規模等指標,及選地、種子、苗木、整地、密度、栽植、撫育、間伐、施肥等主要技術措施;對Ⅰ、Ⅱ類產區範圍作了明確劃定。為杉木速生豐產科學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提供了法規依據。“八五”科技攻關期間,他還先後到浙贛、武夷、南嶺、雪峰等4個山地產區,分別提出了杉木人工林32個最佳化栽培模式,這些模式後來被套用到了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及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造林模式中,有力地提高了杉木造林的達標率和生長量。
盛煒彤以“實踐出真知”為座佑銘。他從開始研究工作那天起,長期以來在林區進行森林和營林的調查研究,因此他寫出的每篇研究論文、考察報告,都飽含著他的汗水和智慧,是實際調研的結晶。植物分類與生態是認識自然、認識森林必備的基礎知識之一,他每到一地,都認真地觀察植物種類和植物的生態習性,遇有不認識的植物就帶回來查閱鑑定,因此他具有豐富的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也有益於他的科研工作。即使人到中年以後,他做科研管理工作,事務工作再忙,也堅持到實際中去。“七五”、“八五”期間,盛煒彤作為科技攻關人工林栽培方面課題組負責人,還主持其他課題研究。他經常到有關專題組,檢查了解科研任務落實和進展情況,深入實地進行指導,堅持帶領年青同志到江西、福建等省爬山坡、穿林海,選擇樣地,為年青人做出了表率。
盛煒彤,是一位勇於進取的科研人員,非常注意國外新的研究成果與學術動態。如在杉木人工林集約技術研究專題中,把維護與提高林地肥力,作為人工林栽培的新生長點加以探索。90 年代以後,他又根據國內人工林存在著嚴重的地力衰退及病蟲害問題,以及世界範圍內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要求,提出長期生產力的保持,是中國人工林發展上的主要問題,並在他發表的《國外人工林培育目標及技術途徑》,以及《我國人工林發展中的生態問題及治理對策》中作了系統論述,他一再呼籲林業界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1996年他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起草了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重點研究項目指南,1997年被列入了國家重點項目。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他又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建立起以杉木為主的示範溝,提高了人工林區生境與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

主要論著

1 盛煒彤.杉木立地條件的系統研究與套用.林業科學,1983,3(21):10~19.
2 盛煒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 盛煒彤.國外人工林培育目標及技術途徑.世界林業研究,1992,(4):75~83.
4 盛煒彤.杉木速生豐產培育技術.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5 盛煒彤.我國人工林發展中的生態問題及治理對策.世界林業研究,1995,(2):51~55.
6 盛煒彤.杉木建築材最佳化栽培模式研究.世界林業研究,1996,(9)(專輯).
7 盛煒彤.自然科學發展戰略調研報告——林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8 盛煒彤.森林立地研究的理論基礎.見:張萬儒主編.中國森林立地.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9 盛煒彤.關於杉木林下植被對改良土壤性質效用的研究.生態學報,1997,17(4):377~3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