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澤莊面

一、盛澤莊面簡介

莊面即絲綢行(莊)集中的街面,或是綢行(莊)的門面所在。
盛澤絲綢立業,明嘉靖時“錦綾為市”。天啟年間,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盛澤)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千百餘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其時絲綢交易集中於市河兩岸,以中段善家橋一帶最為密集,時稱“莊面”,即絲綢行(莊)集中的街面,或是綢行(莊)的門面所在。

二、盛澤莊面的歷史

清乾隆十七年(1752)舊曆三月十三日,橋南新街口失火,殃及兩岸,毀民廬五百餘家,綢市精華所在毀於一旦。
稍後,盛澤綢業公所在西腸圩之極南,擇地面空闊處構屋百餘間,謂之新莊。新莊由市廛兩排構成,中為夾道,以後數度修繕,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兩排之南再建一排市房後加築圍牆連在一起,格局頗似科舉時代的考場。
近代,盛澤綢行有百家之多,皆在莊面內設門莊收購綢匹,另外還有千名領投(絲綢經紀人)在其內租賃門面。清末,盛澤絲綢買賣興旺,莊面向外圍擴展,如莊面一弄、莊面二弄和莊橫頭等,除收綢門莊外,錢莊、機料房、絲行亦集中於斯。徽寧會館復出資在東南角增建“徽州莊”,共設鋪面40間。
足見盛澤莊面是絲綢業興旺的歷史見證,新莊面(即現莊面)其建造年代在1752年稍後幾年,比美國開國還要早。若是橫向比較,中國四大綢市之蘇州、湖州雖也有絲綢交易較為集中的街區,但未曾專業管理;杭州則於1925年才由當地綢業會館在王馬巷口正式設立綢業市場,較之盛澤莊面 晚150年以上。
1953年1月,絲綢經營劃歸中國蠶絲公司,取締了私商,由於產銷渠道的改變,莊面完成其歷史使命,其市房改成辦公及街道生產用房或民居,產權亦各有所屬,儘管如今在莊面之北和之東各有一塊“綢業公所”界碑。原本是磚木結構的莊面,經50餘年的風風雨雨已是老態龍鍾,破敗不堪,做了民居以後,違章建築擠占了莊面內的街衢,三條街面俱被攔腰斬斷,東西不再相貫通,街面原有的石板只剩十餘米。,如不予搶救則數十年之後將消失殆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