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藿香[香科科屬植物血見愁異名]

山藿香[香科科屬植物血見愁異名]
山藿香[香科科屬植物血見愁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藿香Teucrium viscidum Bl. ,別名血見愁、血芙蓉等。唇形科植物血見愁的全草。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雲南等地。藥用功效是涼血止血;解毒消腫。可以用來治療咳血,吐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等病症,有很好的療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山藿香 山藿香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

莖直立,高30-70厘米,下部無毛或幾近無毛,上部具夾生腺毛的短柔毛。

葉柄長1-3厘米,近無毛;葉片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3-10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闊楔形至楔形,下延,邊緣為帶重齒的圓齒,有時數齒間具深刻的齒彎,兩面近無毛,或被極稀的微柔毛。

假穗狀花序生於莖及短枝上部,在莖上者由於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儼如圓錐花序,長3-7厘米,密被腺毛,由密集具2花的輪傘花序組成;苞片披針形,較開放的花稍短或等長;花梗短,長不及2毫米,密被腺長柔毛。花萼小,鐘形,長2.8毫米,寬2.2毫米,外面密被腺長柔毛, 內面在齒下被稀疏微柔毛,齒緣具緣毛,10脈,其中5副脈不甚明顯,萼齒5,直伸,近等大,長不及萼筒長的1/2,上3齒卵狀三角形,先端鈍,下2齒三角形,稍銳尖,果時花萼呈圓球形,直徑3毫米,有時甚小。花冠白色,淡紅色或淡紫色,長6.5-7.5毫米,冠筒長3毫米,稍伸出,唇片與冠筒成大角度的鈍角,中裂片正圓形,側裂片卵圓狀三角形,先端鈍。雄蕊伸出,前對與花冠等長。花柱與雄蕊等長。花盤盤狀,淺4裂。子房圓球形,頂端被泡狀毛。

小堅果扁球形,長1.3毫米,黃棕色,合生面超過果長的1/2。

花期長江流域為7-9月,廣東、雲南南部自6月至11月。  

唇形科 唇形科 山藿香 山藿香 山藿香 山藿香

生長環境

山藿香 山藿香

喜高溫濕潤氣候,以年平均氣溫24-25℃最適宜生長,氣溫隆至17℃以下,生長緩慢,植株能耐0℃短暫低溫。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勻,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陽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須適度蔭蔽,一量長出新根和新葉後即去掉蔭蔽。遇颱風時枝葉易折斷。以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為宜。  

分布範圍

產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於山地林下潤濕處,海拔120-1530米。日本,朝鮮,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各地廣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肺膿瘍、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凍瘡腫痛、翠丸陘腫、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療瘡癤腫等症。據《嶺南採藥錄》載:“涼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瘡毒,治蛇傷,消腸風下血”。  

各家論述

山藿香 山藿香

1.《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瘀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

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

2.《廣東中藥》:散瘀,止血,涼血。治肺癆吐血,跌打損傷,利小便。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疔瘡癤腫。

4.《福建中草藥》:活血行氣,消腫解毒。

5.全草入藥,各地廣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肺膿瘍、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凍瘡腫痛、翠丸陘腫、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療瘡癤腫等症。據《嶺南採藥錄》載:“涼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瘡毒,治蛇傷,消腸風下血”。  

書籍附方

① 治跌打:山藿香,九層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廣東中藥》Ⅱ)

② 治睪丸腫痛:山藿香葉一至二錢,研末,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③ 治關節風濕痛,流火(絲蟲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湯,先熏後洗。(《福建中草藥》)

④ 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鮮品)一至二兩,冰糖一兩,水煎服。

⑤ 治感冒發熱咳嗽:山藿香(鮮品)一至一兩五錢,水煎服。

⑥ 治狂犬哎傷:山藿香(鮮品)一斤,加少許開水搗爛絞汁,一次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手冊》)

藥用配伍

1、用於濕阻中焦、脘悶納呆之症候,在臨床上常與佩蘭等同用。用於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用於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

3、對於胃寒嘔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

4、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5、其治暑濕之症,不論偏寒、偏熱,都可套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6、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7、此外,可治鼻淵,常配豬膽汁等同用。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山藿香酮體久對白色含珠菌、新型隱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山藿香葉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的生長也有定的抑制作用。其鮮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實驗性豚鼠外耳道炎。山藿香酮能抑制青黴菌等黴菌的長,可用於口服液的防腐。

抗炎作用

山藿香總皂甙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對抗組胺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6]。溫浸液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村菌及痢疾村菌有殺菌作用[7]。醇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1:10、1:20、1:10。

止血作用

山藿香花粉1g或0.5g敷於家兔頸動脈、股動脈切口、肝臟及後肢皮膚、肌肉切割創面,顯著縮短止血時間,作用強於雲南白藥。醇提物5.4g/kg給小鼠灌服,每日1次,連續5d,顯著縮短斷尾出血時間和毛細血管凝血時間,減少出血量。山藿香水浸膏、醇浸膏、粗皂甙可增加家兔、豚鼠離體血管條的收縮;與去甲腎上腺素相比,作用緩慢、溫和而持久。醇浸膏作用最強;對子宮動脈條作用最明顯。這種作用是直接興奮血管平滑肌所致。醇浸膏、水浸膏各20mg、粗皂甙12mg或醇提物20%水溶液均可使離體兔耳血管灌流量明顯減少。醇提物0.8%水溶液顯著提高大鼠在體腎肘灌流壓[1]。山藿香藥粉對狗股動脈、肝、脾創口也有止血作用。水抽提液、0.2%粗皂甙水溶液顯著減少蟾蜍後肢血管灌流量。10%浸劑滴加於蛙腸系膜,可見動脈收縮,靜脈擴張。山藿香粗皂苷給小鼠皮下注射相當於2mg(生藥)/10g劑量,對鱗酸組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抑制作用[2]。對磷酸組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抑制作用[2]。0.5%山藿香總皂甙10μl顯著增加體外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2%總皂甙以160mg/kg給小鼠灌服4d,顯著增強ADP誘導的血小板柔集作用,並且比同屬植物風輪菜(C.chinense)總皂甙作用強。4%總皂甙給小鼠灌服280mg/kg,連續4d,可極顯著升產知漿、血小板內血栓烷a2代謝產物血栓烷B2含量,這可能是其促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機制,總皂甙對血漿Camp含量無明顯影響。

鈣拮抗作用

山藿香水提物對高鉀引起的離體豚鼠結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表明其有鈣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為17%,30×10-4g/ml時,抑制率達91%。有效成分為山藿香醇,其鈣拮抗作用的拮抗參數(PA2)值為5.95,IC50為4.7×10-5mol/L。山藿香醇對Ca2+引起的大鼠主動脈條的收縮,也與維拉帕米相心,具有劑量賴性拮抗作用。

山藿香 山藿香

抑制免疫功能

山藿香總皂甙75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連續6d,發現大劑量組對胸腺、脾臟重量有抑制趨勢;顯著抑制碳粒廓清作用;顯著升高小鼠血清IgG含量,同樣劑量,給藥3d,均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給藥5d,均不能影響小鼠溶血素抗體的形成,總皂甙150mg-kg給豚鼠腹腔注射,連續5d,可降代血清補體總量。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

山藿香 山藿香

全草長30-50cm。根須狀。莖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較密;節處有多數灰白色須狀根。葉對生,灰綠色或灰褐色,葉片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矩圓形,長3-6cm,寬1.5-3cm,先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鋸齒,葉面常皺縮,兩面均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約1.5cm。間見枝頂或葉腑有淡紅色小花,花萼鐘形。小堅果圓形,包於宿萼中。花、葉以手搓之微有香氣,味微辛、苦。以葉多、色灰綠、氣香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縱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排列不整齊,有非腺毛,1-5個細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細胞3-5列。皮層外緣為4-10列厚角細胞,內緣為薄壁細胞,有大形細胞間隙,內有間隙腺毛;腺頭單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長75-195μm,內含黃色至黃綠色揮髮油,柄短,1-2個細胞,多與皮層細胞相連線,薄壁細胞尚含草酸鈣針晶,長約15μm。中柱鞘纖維成束。韌皮部狹窄。木質部於四角處較發達,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木纖維組成,均木化。髓部細胞微木化,含草酸鈣針晶及片狀結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徵

山藿香 山藿香

淡棕色,

① 非腺毛1-8個細胞,平直或先端彎曲,長97-590μm,壁具刺狀突起,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針晶。

② 腺鱗頭部8個細胞,直徑37-70μm;柄單細胞,極短。

③ 間隙腺毛存在於葉肉或莖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頭部單細胞呈不規則囊狀,直徑13-50μ,長23-43μm,含有金黃色狀物;柄短,1-2細胞。

④ 腺毛頭部2細胞或偶單細胞;柄1-3細胞,甚短。

⑤ 草酸鈣針晶細小,散於葉肉、莖薄壁細胞或纖維中,長3-27μm。

⑥ 葉表皮細胞不規則形,氣孔直軸式。

⑦ 柱鞘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淡黃色或黃綠色,呈長梭形,直徑11-37μm,木化,紋孔較稀,有的可見分隔,胞腔大多含黃棕色物,偶有細粒狀結晶。

⑧ 木纖維成束,直徑13-35μm,壁木化,紋孔斜裂縫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

⑩髓部薄壁細胞形大,有紋孔,有的含細小針晶。

理化鑑別

山藿香 山藿香

(1)取本品揮髮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山藿香先裉色,繼顯綠色。

(2)取本品揮髮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銅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於栽玻片上,待苯揮發後,於殘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後,於顯微鏡下觀察。山藿香可見眾多藍色針狀結晶。

(3)薄層色譜取揮髮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釋5ml,作供試液,另以山藿香酮、百秋李醇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三氯化鐵乙酸液,再於105℃;加熱顯色。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繁殖栽培

【直插法】宜選取溫暖多雨季節,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選生長旺盛,粗壯、節密,生長期4-5個月的植株,取中部莖的側枝,長20-30cm,具6-7個節,下部3-4節褐色木栓化,用手將枝條自工戲上輕輕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莖的韌皮組織。采苗時一般自莖基部逐層分次向上採取,每隔15-20d采1次。採下的苗應置於陰涼處,並要隨采隨種。

【栽培技術】用扦插繁殖,生產上採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插枝育苗】即將鮮枝條插於苗床上,待長根後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時間與直插法同。枝條插在苗床後,早上搭棚遮蔭,晚上揭開,冬季應晝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澆水1次。插後10d左右髮根。可施稀人糞水3-4次,20d後除去蔭蔽物,1個月質即可定植。定植應在溫暖濕潤季節,廣州郊區宜4月上旬,湛江地區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採用斜插法,將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壓實,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種植,植後隨即淋水,蓋草遮蔭。

【田間管理】功成活後應定期進行除草鬆土。定植後半個月可進行第1次除草,以後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後結合施肥,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植後1個月有新芽葉長出時即進行第1次追肥,以後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穫前1個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糞尿和草木灰等,後期則施硫酸銨為主。乾旱季節多施水肥。應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度。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時疏溝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還有細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毒餌誘殺(將麥麩炒香,用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攔潮)。此外,還有螻蛄、紅蜘蛛等為害。

變種

微毛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及苞片均較大;花萼長約4毫米,寬約2.5毫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粗視若被一層白霜,而非具腺的短柔毛;花冠長8-10毫米,冠筒長4-5毫米。

產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湖北西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北部;生於山地林下陰濕處,海拔700-2200米。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平壩。

光萼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被疏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無毛,果時外壁角質化,極光亮;花白色。

產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及湖北西部;生於山地林下,海拔約1700米以上的水溝邊。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固。

長苞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植株高大;葉基部圓形或截形;假穗狀花序被灰色短柔毛而非腺毛;苞片披針形,長達1厘米;花冠中裂片較大。

產湖南;生於山地林下。模式標本采自湖南長沙嶽麓山。

本變種與穗花香科接近,唯花冠及唇片的中裂片雖發達但未達穗花香科的程度,且萼被灰白色短柔毛。

大唇變種

這一變種介於原變種與長苞變種之間。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莖上散生短柔毛,葉柄及葉背均被短柔毛,葉基部楔形,花萼被灰色短柔毛,花冠長約1厘米。與長苞變種區別在於苞片短於8毫米,植株散生短柔毛,而非無毛。

產雲南,貴州及廣西西部;生於山地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馬關坡崗。

植物名稱

血見愁(嶺南採藥錄)山藿香(四川峨眉、廣東、福建、廣西),肺形草、布地錦(福建),皺面草、方枝苦草、方骨苦草、野薄荷(廣東),賊子草、假紫蘇(廣東海南),野蘇麻、蛇藥(雲南紅河),水蘇麻、山黃荊、四棱香(四川敘永),沖天泡(湖南臨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