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古今圖書集成》卷86·《山川典》引《潛山市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為周大夫,周封大夫於
皖,而皖之名始著。”“皖”,明媚、美好之意。拆字分析:開門見日。意味著:東方紅,太陽升;旭日東升;紫氣東來。春秋時期,西周王朝在潛山市天柱山一帶冊封過一個由皖伯為領主的皖國,山(天柱山)稱皖山,水(皖河)稱皖水,都城稱皖城。皖伯執政時,體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績頗佳,使皖國成為一個理想的國度,皖伯被後人尊稱為“皖公”、“大王”、“大仙”。後人為紀念他,稱皖山為“皖公山”,並擇址皖山之東南、皖城以西的一座山(後尊稱為“大王山”)建有皖伯廟,亦即“大仙廟”。潛山市區(皖城)曾於東漢至南宋為郡、州、府治所駐地長達800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稱舒州,南宋升為安慶府(南宋置安國德慶軍,始有安慶之稱)。康熙6年,中國第一次封疆劃省,建省安慶,就一直稱為“皖”。
百家之言
(據《皖伯大夫的歷史內涵》一文,作者:天柱小草)
春秋時期,今潛山一帶有皖國,後人稱其國君為皖公、皖伯大夫等。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隨著天柱山在海內外影響日益增大,天柱山人的自豪感日益增強,對天柱山及皖公歷史知曉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皖、伯、大夫的意思
“皖”字從白從完,“白”指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白”與“完”聯合起來表示“完美的白色”、“無暇的白色”,皖字本義即純白。皖在春秋之時為國名,轄地以今潛山市為中心,治所不詳(《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西漢之時,衡山王、九江王造反被平息後,在今霍山縣域設皖縣,在今潛山市區設潛縣,屬廬江郡(其他歷史沿革,略)。皖公為何以“皖”為稱,待查證。
“伯”,古與“霸”通用,春秋五霸實際上就是春秋五伯。《荀子·儒效》有 “一朝而伯”之說。殷、周之時,對各層級的奴隸主設有爵位,朝廷根據爵位高低進行分封。西周之時,天子以下依次設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周武王、周成王等根據爵位高低分封諸侯。天子之國(此處的國主要是指食采範圍,對諸侯國來說就是封地)方千里,公、侯之國方五百里,伯國方百里,子、男國方七十里。(《禮記-王制》)。而上文中的春秋五伯,卻不是方百里意義上的“伯”,而是統領一方諸侯的“方伯”,意即方伯之下的各諸侯國都得向其朝貢,是眾諸侯之長,其爵位有公、有侯。後來這些方伯都紛紛稱王。西周時,在“千里之外設方伯”(《禮記·王制》),意即在天子之國以外設有統領其他諸侯的諸侯長。筆者認為,三皇五帝之時的“四岳”也就雷同於此時的“方伯”。皖伯大夫之說,就與這個“方伯”關係密切。
“大(dà)夫”,古代官名。大夫一稱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禮記》曰:“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後周成王制周禮,亦設有公、卿、大夫、士等官。西周分封后,為加強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周天子在朝廷設大夫,主要職責就是監國。監誰的國?就是監督天子之國以外的方伯國,而不是監督方伯國之下的小諸侯國。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也同樣有類似設定。監國大夫世襲,有封地,可以不受方伯國節制,可直接向天子匯報工作。後世遂以大夫為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皖伯大夫封地時間
從上文可以看出,春秋時的“伯”,多數情況下指的是爵位;大夫者,指的是官職。皖伯大夫為何同時指向一人?筆者認為,皖伯大夫就是朝廷任命的一個有伯爵爵位的大夫,封地在皖國。既然是大夫之職,說明他不可能是方伯。既然是伯爵,說明他的封地大小為方百里。
何以西周在安徽(大概範圍)這個地方設有監國大夫?天子在這裡設有監國大夫,即說明這一帶有一個方伯國。這個方伯國是什麼國?筆者閱讀各種史料發現,原來,這裡果然有一個正史很少涉及方伯國,史料中或稱徐方、或稱徐戎、或稱徐夷等。(而古時,塗、徐可通轉,綜合眾多史料,筆者認為,這個徐國就是歷史學家煞費苦心鑽研的塗山氏國。(引為題外話)為進一步了解皖伯大夫,這裡有很必要介紹一下這個徐國。
上古之時,在中國的東部,生活著古老的東夷人,以鳥和太陽為圖騰。至舜帝之時,東夷首領為皋陶。皋陶死後,其後或封於許,或封英、六(《史記》),其後有嬴姓、偃姓等,其後再有分支。秦國嬴姓,亦為皋陶之後(此為題外話)。皋陶之後代,歷經夏、商、周之時,在整個東夷族群,先後分封之國達三十多國,範圍涉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其中皋陶長子伯益,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受賜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風俗通》載: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後”。伯益死後,其子若木封於徐,此為徐國之始。此時的徐國並非方伯國。周初,徐國國君駒王之時,與周天子之軍抗衡。周天子多次派兵征討,但互有勝負。至周穆王之時,徐國國君為徐偃王,國勢大盛。據《竹書紀年》載,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徐夷僭號(即違禮自稱王),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也就是說,周穆王此時不得不承認徐偃王為方伯。
依周禮,方伯之國必須設監國大夫。而這個大夫就是皖伯。也就是說,皖伯大夫分封之時,當是徐國成為方伯國之時,也就是周穆王之時。
學者研究
有學者研究稱,皖伯大夫亦為皋陶之後,偃姓。因伯爵是可以世襲的。所以皖伯大夫是初次分封的皖公,還是以後世襲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皖公是指的具體一個人,就是古皖國之後人所敬仰的、治理有方的一個國君。
皖公雕像
在潛山市車軸寺出口處,318國道旁一處低洼的空地上,矗立著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像,人物形象有點像是春秋時代的人物裝扮。雕像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有2000多平方米。走到近前,雕像底座為城牆形狀,正中書著“皖公”兩個大字,下面還寫著“皖國古都”四個大字。雕像的北面底座有個入口,進入後沿梯而上,走上城牆。從巨型的“皖公”雕像背面看,衣服的褶皺有點像是一座險峻的山峰。
“皖公”雕塑的高度為19米,加底座的總高度為28.8米,聘請中國美院進行雕塑設計。雕塑人物、基座及基礎總投資600餘萬元。
一位工人表示,這座雕像是2010年11月動工興建的,內部由鋼材支撐,外部用的是新型材料grc(玻璃纖維增強水泥混合材料),工程已經進入掃尾階段,將於2011年年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