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皇都篇
皇都者,據今都會而為言,約形勢則若彼,詳沿革則若此。蓋不如研京十年,練都一紀,鴻篇巨作,纂組雕龍。若夫文皇傳十首之吟(1);賓王構一篇之藻(2)。節之中和(3),固所景仰;歸於暌遇,亦用興懷。俊逸清新,古人蔑(4)以加矣;還淳返樸,斯篇三致意焉。
惟彼陶唐此冀方,上應帝車曰開陽(5)。
軒轅台榭雖莫詳,職方有幽無徐梁(6)。
要之幅員長且廣,山河襟帶具大綱。
列國據此士馬強,可以雄視諸南邦。
遼金以來始稱京(7),閱今千年峨天閶(8)。
[此處遺缺],地靈信比長安長(9)。
玉帛奔走來梯航(10),儲胥(11)紅朽余太倉。
天衢十二九軌容(12),八旗居處按界疆。
朱樓甲第多侯王,槐市(13)陸海(14)無不藏。
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懼心彷徨(15)。
作品注釋
(1)文皇,指唐太宗。唐太宗逝世後,謚曰文,故謂文皇。《十首之吟》指唐太宗所作《帝京篇十首並序》。參見《全唐詩》卷一,《太宗皇帝·帝京篇十首並序》。
(2)賓王,即駱賓王(公元640-未知)唐婺州義烏人。高宗末為長安主薄,以言事得罪,貶臨海丞。684年中,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則天,駱賓王參與起草討伐武則天檄文,文鋒犀利。相傳武則天讀檄文,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後徐敬業兵敗,駱賓王不知所終。駱賓王詩文俱佳,與同時王勃、楊炯、廬照鄰齊名,稱四傑。《舊唐書》有傳。“賓王構一篇之藻”指駱賓王所作 《帝京篇》,參見《駱賓王集》。
(3)中和,儒家中庸觀念,不偏不倚、寬猛相濟、政治平和之意。
(4)蔑,在這裡是“無”的意思。
(5)帝車,指北斗七星。《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開陽是北斗星中第六顆星的名字。此句的意思是說,由陶唐氏開闢的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上方正對著開陽星的位置,因此北京具有作為帝都的吉兆。
(6)職方,系《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的一篇,作者不詳,大約成書於戰國,是中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幽,即幽州,徐即徐州,梁即梁州,皆古九州之一。關於古九州,史書說法不一。《尚書·禹貢》記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周禮·職方》所記,有幽、並,而無徐、梁。關於幽州,該書記為“東北曰幽州”,包括今北京、河北北部及遼寧南部一帶。《爾雅·釋地》所記,有幽、營,而無青、梁。這裡“職方有幽無徐梁”是說以今北京為首府的幽州自古就是我國北方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
(7)指遼南京和金中都。
(8)閶,即閶闔,傳說中的天門,亦指皇宮正門。天閶,指北京。
(9)此段上句缺落。這句詩意思是北京乃人傑地靈之寶地,比漢、唐長安城更適合於作國都。
(10)梯航,指登山之梯和航海之船。也指登山與航海。這裡是說北京是玉帛匯粹之地。此句典故出自《漢書·食貨志》,其中描述“文景之治”的富庶景象說:“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11)儲胥,原意為木柵藩籬之類,作為守衛之用。這裡指盛糧食的糧倉。這句是說,北京是萬物珍寶匯粹之地,皇家太倉里存糧豐盛,朽爛了也吃不完。
(12)天衢,即天路。衢是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通顯之地。天衢,指京師。軌,指車兩輪間距。古代中國各國車軌間距不一,故秦始皇搞“書同文,車同軌”。九,泛指多樣化。這裡是指清政府在對待各民族政策上,不搞整齊劃一,能夠兼容並蓄,團結了漢、蒙等民族,靠滿、蒙、漢八旗來鞏固統治、保衛邊疆。
(13)槐市,漢長安市場名,在城東南,以其地多種槐樹而得名。這裡指北京的市場。
(14)陸海,舊指關中一帶。《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朔進諫:“漢興……都涇渭之南,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注曰:“高平曰陸,關中地高故稱耳。海者,萬物所出,言關中山川物產饒富,是以謂之陸海也”。這裡是說北京百貨匯集,市場繁榮。
(15)這句是說,儘管大清政權鞏固,京師繁榮,如日中天,但乾隆帝仍心存警惕,彷徨擔憂,表明居安思危之意。乾隆的擔憂頗具遠見,他逝世以後,“康乾盛世”也隨之結束了,清朝開始走向逐漸衰落的下坡路。
作品碑刻說明
刻有乾隆御製《皇都篇》的碑刻有二。其一,在永定門外燕墩。據清朝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郊埛南》記載:“燕墩在永定門外半里許,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製《帝都篇》、《皇都篇》。其制,?磚為方台,高二丈許。北面西偏門一,以石為之。由門歷階而上數十級,至台頂,繚以周垣。碑立正中,形方而長,下刻諸神像,頂刻龍紋,面北恭鐫御製《帝都篇》,面南恭鐫御製《皇都篇》,均清、漢書。”其二,埋藏於先農壇牆外京青食品廠院內地下。此碑原處天橋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宮”內,民國時有人將它移至先農壇東北外壇牆下,後又移至先農壇內壇東北角,因歷久風塵,埋地下。經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專家們多年探索查找,於2005年初春發掘出土。該碑由碑頂、碑身和底座等部分組成。其中碑身為146平方厘米截面、高320厘米的方形石柱,四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的《皇都篇》。漢文部分與《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郊埛南》所錄《皇都篇》文字基本相同,唯結尾處有“乾隆十有八年歲次(在)癸酉孟夏月御筆”字樣,其後有乾卦圓形章和隆字方形章。另外,碑中《皇都篇》“閱今千年峨天閶”句的“年”字,《舊下舊聞考》誤錄為“載”字;“八旗居處按界疆”句的“按”字,《日下舊聞考》誤錄為“安”字。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弘曆(1711一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皇帝,系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在六十年的皇帝生涯中,將自己磨鍊成為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詩人。他勤政愛民、廢除苛政、貫徹祖家之法。抗擊外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致力於生產發展,鼓勵墾荒,使耕地顯著增加,還在倡導漢學等方面做出了努力。編撰典志書籍,保存文化遺產。乾隆皇帝文才出眾,遺有《乾隆御製詩集》,系中國封建社會寫詩最多的一位皇帝。乾隆皇帝東巡時曾三次想來千山皆未成行。但心中寄掛千山,賦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