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氏

歷史來源

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受封於虞國。其後人有井伯奚,家貧而有才學,奔齊不用,去周不留。後歸虞國,知虞將亡,出走宛城,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其賢,以五張羊皮贖身。奚受封於百里邑,拜相七年。其後以邑名百里為姓。

文獻記載

東漢《風俗通義》收。春秋時期秦國有百里奚,西漢時有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明《百家姓續編》列為第467姓。

地望分布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百里氏望出蔡郡,史無蔡郡,恐為“新蔡郡”之誤。又據《姓氏考略》載,望出京兆郡。

新蔡郡

晉惠帝(公元290——306年在位)將汝陽郡分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京兆郡

京兆,即首都直轄區,為漢代首都的行政區劃名,為三輔之首。本來,秦朝設定內史官,掌治京師(今陝西省鹹陽一帶),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下轄十二縣。晉代改稱雍州京兆郡,北魏沿襲至,唐開元三年,改為京兆府。

代表人物

百里奚

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時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貧窮睏乏,流落不仕,在被晉國俘虜前,曾遊歷齊、周、虞、虢等國,這使得他對於各國的民俗風情、地理形勢、山川險阻知之甚悉,為他後來給秦穆公籌劃東進準備了必要條件。百里奚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和坎坷的經歷,使他嘗盡了艱苦生活的滋味,也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對他後來任秦國大夫時,為官清正,樹立以民為貴的思想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百里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於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辱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諫,便緘默不語。結果晉在滅虢之後,返
百里奚石像
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人抓獲。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智,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人同意將百里奚交還秦國。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這時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民眾。作為諸侯國的大臣,百里奚勞作不乘車馬,暑熱不張傘蓋,在都城裡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不用甲兵護衛。這種平易樸素的品行,不僅為百官樹立了榜樣,也以實際行為感動了百姓。在當時這確是難能可貴,贏得了時人的讚許和尊敬。到他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舉薦有才德的賢士。他早年週遊各地,曾結識賢人蹇叔,得到過蹇叔的助益。此時蹇叔受到他的推薦,被秦穆公認為上大夫,共議國事,為秦國的富強與成就霸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於諸侯,樹立秦國的威信,為秦穆公稱霸奠定了基礎。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請求秦國接濟糧食,秦穆公詢問群臣該怎么辦,有人認為應當藉機伐晉。百里奚不同意說“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最後,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意見,運糧食給晉國。秦國糧船從雍都到絳(今山西翼城東南)絡繹不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晉國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糧,無不感激秦國的恩德。

百里嵩

班固《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
東漢末年,百里嵩曾任徐州刺史,為官清正廉潔,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他在任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就親自下去查看各縣旱情,特別是東海、金鄉地處山區,旱情最重,百姓急切盼望刺史來解決。百里嵩得知後,便立即進山。傳說,巡車所至,感天動地,立降大雨,旱情遂解。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刺史雨”。這個故事雖然離奇,帶有神秘色彩,但也足見百里嵩不辭勞苦,為民分憂解難的精神。他死後歸葬故里封丘。封丘人也為本縣出了這樣的好官而感到榮幸,並為他封墓祭祀。元成宗大德九年又在墓旁立碑記其事跡。清康熙、嘉慶、光緒年間修祠加蓋圍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