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創業投資案例

2001年9月20日,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網站。 轉型後的百度,受到了來自Google的強大壓力。 到2003年底,百度已經確立了自己在中國搜尋引擎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表2)。

三次融資,幫助百度在短短4年中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而李彥宏、徐勇等原有股東也保持了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首筆融資不求最多
1995年開始,李彥宏就利用每年回國的機會考察國內的市場。但那時,他並沒有急著回來,因為“感到中國還不需要搜尋這個技術,大家還在推廣網路的概念”。1999年10月,政府邀請了一批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也在受邀之列。這次行程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恤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出現了一批能夠為搜尋業務付費的入口網站”。
當時,國內入口網站使用的搜尋引擎,大多是英文搜尋軟體的漢化版。雖然中文的語言邏輯和英文有著很大區別,但這些軟體在開發時卻很少考慮到華人尤其是中國內地網民的搜尋習慣;而那時國內出現的“搜尋客”等搜尋引擎,在李彥宏看來更像是“玩具”。
返回美國之後,手中握有全球第二代搜尋引擎核心技術“超鏈分析”專利的李彥宏,找到了自己剛剛從美國東部闖蕩矽谷時認識的好朋友徐勇。11月,徐勇邀請李彥宏到史丹福大學參加自己擔任製片人的《走進矽谷》一片的首映式。第二天,兩人就基本敲定了市場方向、股權分配、管理架構以及融資目標等回國創業的大致框架。
此時網際網路泡沫正盛,但是,為了憑藉自身團隊的價值成為公司絕對控股的大股東,以便為將來的階段性融資奠定基礎,他們只制定了100萬美元的融資計畫,並開始尋找融資目標。在與各種背景的投資者接觸後,李彥宏傾向於選擇有美國背景的投資者,原因在於“他們開的價碼、條件比較好”。
很快就有好幾家VC願意為他們投資,他們看重的是三個因素:中國、技術、團隊。“我們選了一家,即Peninsula Capital(半島資本)。”Peninsula Capital是李彥宏要和另一家投資商簽署協定時才開始接觸的。“當時急著回國,所以我們只給了他們一天的時間。”
巧的是,Peninsula Capital的一個合伙人Greg是徐勇拍攝《走進矽谷》時採訪過的。Greg對徐勇說:“從你拍的片子,我就知道你能成事。但我不認識他(指李彥宏)。你說他的技術如何了得,有什麼辦法讓我們相信?”不過,在按創投行業慣例與李彥宏工作的Infoseek公司CTO威廉•張通電話後,Greg下定了決心:威廉•張認為,李彥宏是全世界搜尋引擎領域排名在前三位的專家。
儘管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2000年初Peninsula Capital還聯合高盛、Redpoint Ventures(紅點投資)向中國最早的IT交易網站“矽谷動力”投資了1000萬美元,但是由於沒有在搜尋領域的投資經驗,他們又拉來了Integrity Partners一起投資。這家VC主要由INKTOMI(美國著名的搜尋引擎公司,後被Yahoo收購)的幾個早期創業者創辦。兩家VC決定聯手向百度投資120萬美元(雙方各60萬美元),而不是李彥宏當初想要的100萬美元。
“當時我覺得,需要6個月時間把自己的搜尋引擎做出來。”投資人問李彥宏,如果給更多的錢,是不是可以縮短這一時間,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事實上,從2000年1月1日開始,百度公司在北大資源樓花了4個半月就做出了自己的搜尋引擎。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市場發生大的變化,原計畫6個月用完的錢,百度做了一年的計畫,從而堅持到了2000年9月第二筆融資到來的時候。 
與資本的第二次聯姻
第一輪投資者Integrity Partners,還為百度引來了第二輪融資的領投者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DFJ)。Integrity Partners的創始人之一Scott welch,早年創建一家購物搜尋引擎企業時曾得到過德豐傑的投資。2000年4、5月份,DFJ中的“F”,即創始合伙人John H. N. Fisher,通過Scott Welch知道了百度,並很快對其產生了興趣。DFJ隨即對百度展開了審慎的調查,這項工作由剛從新加坡國家科技局加入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的符績勛擔綱。
“那段時間,我們大都在晚上去實地考察百度。”符績勛回憶道,“透過公司的燈光,我們看到了這家企業身上閃現著矽谷式的創業精神。”而另一家創業投資巨頭IDG決心投資百度,是因為發現李彥宏一直滔滔不絕的不是自己如何厲害,而是怎么去找“比自己強”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位‘能人’擔任執行長,所以那時我在公司的職務是總裁。”李彥宏解釋說。
投資談判過程相當順利,2000年9月,德豐傑就聯合IDG向成立9個月的百度投資了1000萬美元。德豐傑約占了總投資額的75%,因而成為百度的單一最大股東,但其仍然只擁有百度的少數股權。據估算,成立不到一年的百度價值至少應當在2500萬美元以上。
投資者還為百度帶來了資本之外的價值。通過Peninsula Capital的穿針引線,百度與矽谷動力結成了合作夥伴,2000年5月22日,雙方合作推出了“動力引擎”。“矽谷動力CTO盧建的做法使我們的產品被市場所認可。現在他自己做的醫療網站還在競價排名方面與百度合作。”李彥宏表示。
這種投資組合之間的協同效應,在DFJ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周雲帆、楊寧等創建的CHINAREN(後被搜狐收購)是百度的早期客戶,在周雲帆、楊寧再次創建空中網(獲得了德豐傑的投資)時,雙方又再度攜手。
創業者主導下的戰略轉型
“百度早期的商業模式很像INKTOMI,即主要為各大網站提供搜尋技術服務。”李彥宏介紹說。儘管百度一度占據國內搜尋技術服務市場80%的份額,但經過2000、2001年的網路低潮之後,國內能夠付得起價錢的只剩下新浪、搜狐等少數入口網站。“在服務的範圍、方式以及收入分成等方面,百度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些入口網站的制約。”一直擔任百度公司董事的符績勛表示。
更讓李彥宏憂心的是,這些網站“想的不是怎么得到更好的搜尋技術、服務,而是怎么少付錢”。2002年3月,甚至發生了著名的新浪停機事件-百度停止向拖欠服務費用的新浪提供搜尋服務,令新浪高層措手不及。李彥宏抱怨說:“這對我們是很可怕的。從他們那兒掙不到錢,就不可能把更多錢投入到研發中,會引發惡性循環。”
李彥宏因此把目光瞄向了由美國搜尋引擎公司Overture首推的競價排名。作為“競價排名”服務的始作俑者,Overture的做法是先買斷AOL等入口網站關鍵字搜尋結果前5位的位置,再把這些搜尋結果的位置賣給相關的商家。由於沒有自己獨立的入口網站及其獨立流量作為支撐,因此Overture看上去更像一個“影子服務提供商”。正因為如此,Google的興起給了Overture致命的一擊,2002年5月,AOL宣布以Google取代Overture作為網上廣告搜尋引擎,使Overture遭遇到了創建以來最大的挫折,並直接導致了Overture 被Yahoo收購的命運。
在Overture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李彥宏提出了“百度競價排名”的構想,即搜尋引擎公司按照企業或者其產品名稱在搜尋結果上出現的先後排序向企業收費,為此,百度需要實現由領先的搜尋技術提供商向競價排名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轉型。
這與百度向投資人遞交的商業計畫書內所寫的商業模式大相逕庭,所以,首先就有投資人站出來反對。即使投資過Overture的德豐傑也表示擔憂:要向競價排名服務商轉型,百度必須建立自己的網站,這將對入口網站產生“截流”效應,由此,百度和向自己提供80%收入的搜狐、新浪和263等幾大入口網站之間的關係將發生微妙的變化,並可能影響公司的收入。
即使是在百度內部,主管銷售的徐勇也對轉型表示出了不同意見,但李彥宏的態度非常堅決:“你們(VC)想要獲得高回報退出,百度就必須高速成長,而再堅持目前的業務模式,無法獲得這樣的發展速度。”
“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論據打動了我們。”百度董事會最終同意公司轉型。德豐傑的創始合伙人Timothy C. Draper(代表DFJ投資給Overture),甚至親自到中國向百度介紹Overture的經驗。
2001年9月20日,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網站。這時,已很少有人再看好網站,百度卻變成了一個地道的.com公司。2001年10月,百度正式推出搜尋競價排名服務。與Overture買斷搜尋結果位置不同的是,百度的競價排名採取的是與入口網站進行收入分成的模式。這使得百度轉型以一種平滑的方式進行。而為了減少對入口網站的依賴,百度採取的策略是從單一入口網站中獲得的收入不得超過總收入的10%,同時加緊擴大自身網站的流量和影響。
轉型後的百度,受到了來自Google的強大壓力。2000年9月推出中文版後,Google 在中國網民中影響迅速增加。為應對競爭,2002年3月,李彥宏以人稱“小天才”的雷鳴為首實施“閃電計畫”,後來不滿意進度的李彥宏親自上陣。2002年12月,“閃電計畫”大功告成,百度不僅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領先於Google。目前,在百度的收入中,競價排名占了80%的份額,其餘的20%來自出售面向企業的搜尋軟體和為入口網站提供搜尋技術等。
同時,百度的投資人也開始助其加強管理團隊。“通過獵頭公司,我們找來了普華永道最年輕的合伙人王湛生擔任CFO;經過幾年的內部培養,朱洪波也正式擔綱首席運營官。”2004年初,百度董事會正式將李彥宏的職務由“總裁”升到了“執行長”。
到2003年底,百度已經確立了自己在中國搜尋引擎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表2)。美國調查機構Alexa2003年的統計數據則顯示:中文搜尋引擎中位於第一的百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尋引擎商。“短時間內,不會有人撼動百度在中文搜尋引擎市場的地位。”就在國內外IT巨頭紛紛從不同路徑切入搜尋引擎市場的時候,符績勛表示出了對於百度未來的信心,“搜尋引擎看似技術門檻不高,但是如何恰倒好處地把握這個市場卻不是那么簡單。即使對於Google這樣的搜尋巨頭,市場環境以及語言差異仍將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Google進入的價值
2003年底,百度開始第三輪融資的時候,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是選擇那些能為百度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不同價值的投資者。
“第三輪融資持續了6個月,我們在考慮是否接受Google上花了很多時間,因為兩者之間的競爭關係是顯而易見的,而當時百度並不缺錢,”李彥宏說。但其時即將上市的Google,顯然希望通過投資百度“化敵為友”,在中國分得更多市場。2004年6月16日,這兩家搜尋引擎的領導者宣布進行資本合作。外界揣測,Google向百度投資了1000萬美元。“Google的加入會有效增加百度的品牌知名度,但百度仍是獨立運作的公司。”李彥宏強調,百度此輪融資為策略性融資,Google只擁有百度極少數股權,不足以影響百度的發展策略。李彥宏、徐勇等公司的原有股東仍然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德豐傑與Google一起在此輪投資中扮演了領投角色。投資者的名單上還包括Integrity Partners、Peninsula Capital、China Value、華盈投資(Venture TDF)、信中利投資(China Equity)、Bridger Management等,其中,信中利曾在搜狐股票價格徘徊在1美元時大量買進,China Value則擁有強大的政府關係背景,但是,China Value等後來的投資者都沒有能夠進入百度的董事會。
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伴隨著外源資本的進入,百度不斷從幕後走向前台,並一步一步地逼近自己的目標。這個過程,按照李彥宏的說法就是:2002年是技術年,百度搜尋技術真正成熟,而由於技術是搜尋服務提供商的立足之本,百度還將以年度收入的10%投入技術研發,以其2003年約為2億元的收入計,其投入研發的年度費用達2000萬元;2003年是流量年,百度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2年和主流入口網站的搜尋流量持平);2004年是品牌年,百度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而2005年,李彥宏預計“是百度的收入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