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從1911年至2010年那些直指人心或一針見血的語句,把100年間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遷聯綴起來。通過新鮮生動的語言,使大家在治亂興衰的歷史經緯中看到豐富多彩的細節,看到更為具體和更個性化的歷史畫面;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的社會基因,更好地明白歷史的風雲變幻。作者簡介
白運增,學者型寫手,精研中國近現代史多年,是中國近現代史領域不可多得的通才。他主張歷史創作不應該局限於史料研究,而應立足於時代背景,以人文關懷解讀歷史人物事件,他詼諧幽默的筆法和行文也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與好評,曾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在多家平面媒體發表作品百萬餘字。
目錄
1911年 革命
孫中山:“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慨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造成矣。”
黃興:“光復之基,即肇於此。”
1912年 交替
孫中山:“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
袁世凱:“從此努力進行,各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1913年 理念
宋教仁:“遽爾撒手,死有餘恨!”
李烈鈞:“意圖破壞共和,為全國之公敵。”
1914年 民主
孫中山:“以實行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宗旨。”
北洋政府:“各交戰國之軍隊軍械及輜重品,均不得由中國領土、領海經過。”
1915年 倒退
袁世凱:“只有忍辱負重,接受要求。”
古德諾:“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
1916年 變更
袁世凱:“變更宗旨,能否相助?”
胡適:“文字沒有古今,卻有死活可道。”
1917年 新文化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有為:“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
1918年 春雷
魯迅:“救救孩子。”
李大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 覺醒
請願學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胡適:“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1920年 碰撞
蔡元培:“洪水與猛獸的競爭。”
孫中山:“自無再與日本直接交涉之理。”
1921年 新生
中共一大:“中國共產黨萬歲!”
孫中山:“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國。”
1922年 探索
孫中山:“顧失敗之慘酷,未有甚於此役者。”
胡適:“政治的清明全靠好人出來奮鬥。”
1923年 論爭
聞一多:“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張君勱:“文化轉移之樞紐,不外乎人生觀。”
1924年 救亡
孫中山:“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
孫中山: “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1925年 尋路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毛澤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1926年 反思
魯迅:“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劉伯堅:“國民軍的目的是以國民黨的主義喚起民眾,剷除賣國軍閥。”
1927年 清醒
毛澤東:“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陳寅恪:“先以此身殉文化。”
1928年 啟迪
周文雍:“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我們結婚的禮炮吧。”
陶行知:“運用科學方法,實現極樂世界。”
1929年 求學
梁啓超輓聯:“百千載後論學術、論文章、論人品,自有公評。”
胡適:“不要拋棄學問。”
1930年 低谷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1931年 博弈
毛澤東:“撒開兩手,誘敵深入。”
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
1932年 交涉
蔣介石:“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劉長春:“我是中華民族黃帝子孫,是中國人。”
1933年 吶喊
……
試讀章節
1913年 理念
李烈鈞:“意圖破壞共和,為全國之公敵。”
1912年8月,宋教仁在同盟會的基礎上,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幾個小黨派,改同盟會為國民黨,推孫中山為理事長,實際上由宋教仁親自領導。由於吸收了多方面的勢力,國民黨在臨時參議院裡占有多數席位,成為第一大黨。
國民黨在國會中勢力的迅速發展,讓袁世凱感覺到了威脅。他送給宋教仁50萬元,名義上作為宋教仁的政治活動經費。但條件是宋教仁不再堅持責任內閣制,但宋教仁將支票如數奉還,使袁世凱十分惱火。
1913年春,宋教仁借南下省親之便,沿途廣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此時,各地選舉越來越有利於國民黨,最終獲已成定局,宋教仁當選內閣總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北洋政府緊張愈甚,不僅在報刊上惡意攻擊宋教仁,也有人計畫以暗殺手段除去政敵。1913年-3月,宋教仁抵達上海,接到袁世凱發出的“即日赴京,商決要政”的急電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黃興、廖仲愷、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上海火車站。宋教仁此次北上是應袁世凱所召,很多人認為他此行可能是入閣拜相,送行人數眾多。10點左右,宋教仁向送行者抱拳行禮,在他正妻登上火車時,被刺客一槍擊倒,腰部中彈,急送滬寧鐵路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