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簡介
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先秦文化是中華文化里的一朵奇葩,諸子百家著作更是傳承千古的的文化經典,是洞徹古今的喻世明言,是集傳統文化、哲學、藝術於一體的智慧寶藏。
本書收錄了諸子百家經典中的精髓,闡述了各家學術的思想,以小故事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先秦時期的社會背景、文化風俗,是集治世法典、修身哲學、處世謀略於一爐的文化盛宴。全書敘事詳盡,語言生動,實為一部讀者提高國學修養.掌握人生智慧的首選讀本。
作者
相關書籍
你的思路價值百萬
張瑞敏商道真經
柳傳志商道真經
神奇的世界
讀史記・學做人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萬事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文學
目錄
《諸子百家精粹》 第一部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對那個思想奔涌的大時代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專業研究學者,我們中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戰國時代的“諸子”都有哪些人,他們是如何宣傳他們的智慧思想的,他們彼此之間的觀點又有何異同?
第一章 《尚書》
故事(1)第一章 《尚書》
故事(2)第一章 《尚書》
故事(3)第二章 《周易》
故事第三章 《左傳》
故事第四章 《論語》
故事(1)第四章《論語》故事(2)
第四章 《論語》故事(3)
第四章 《論語》故事(4)
第四章 《論語》故事(5)
第四章 《論語》故事(6)
第四章 《論語》故事(7)
第四章 《論語》故事(8)
第四章 《論語》故事(9)
第四章 《論語》故事(10)
第五章 《孟子》故事(1)
第五章 《孟子》故事(2)
第五章 《孟子》故事(3)
第五章 《孟子》故事(4)
第五章 《孟子》故事(5)
第五章 《孟子》故事(6)《諸子百家精粹》
第二部分
荀子(約公元前1~公元前238)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遊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去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第六章 《荀子》故事
第七章 《老子》故事
第八章 《莊子》故事(1)
第八章 《莊子》故事(2)
第八章 《莊子》故事(3)
第八章 《莊子》故事(4)
第八章 《莊子》故事(5)
第八章 《莊子》故事(6)
第八章 《莊子》故事(7)
第八章 《莊子》故事(8)
第八章 《莊子》故事(9)
第八章 《莊子》故事(10)
第八章 《莊子》故事(11)
第八章 《莊子》故事(12)
第八章 《莊子》故事(13)
第八章 《莊子》故事(14)
第八章 《莊子》故事(15)
第八章 《莊子》故事(16)
第九章 《列子》故事(1)
第九章 《列子》故事(2)
第九章 《列子》故事(3)
第九章 《列子》故事(4)
第九章 《列子》故事(5)
第九章 《列子》故事(6)
第九章 《列子》故事(7)
第九章 《列子》故事(8)
第九章 《列子》故事(9)
第九章 《列子》故事(10)
第九章 《列子》故事(11)
第九章 《列子》故事(12)
第九章 《列子》故事(13)
第九章 《列子》故事(14)
第九章 《列子》故事(15)
第九章 《列子》故事(16)
第九章 《列子》故事(17)
第九章 《列子》故事(18)
第九章 《列子》故事(19)
第九章 《列子》故事(20)
第九章 《列子》故事(21)
第九章 《列子》故事(22)
第九章 《列子》故事(23)
第九章 《列子》故事(24)
第九章 《列子》故事(25)
第九章 《列子》故事(26)
第九章 《列子》故事(27)
第十章 《墨子》故事(1)
第十章 《墨子》故事(2)
第十章 《墨子》故事(3)
《諸子百家精粹》 第三部分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子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
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3)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4)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5)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6)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7)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8)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9)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0)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1)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2)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3)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4)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5)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6)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7)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8)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19)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0)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1)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2)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3)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4)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5)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6)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7)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8)第十一章 《韓非子》故事
(29)第十二章 《慎子》故事第十三章 《申子》故事
第十四章 《管子》故事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1)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2)
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3)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4)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5)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6)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7)
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8)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9)第十五章 《晏子春秋》故事
(10)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免費看VIP章節攻略
《諸子百家精粹》 第四部分
作者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第十六章 《孫子》故事第十七章
《吳子》故事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3)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4)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5)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6)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7)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8)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9)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0)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1)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2)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3)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4)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5)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6)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7)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8)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19)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0)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1)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2)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3)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4)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5)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6)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7)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8)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29)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30)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31)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
(32)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3)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4)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5)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6)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7)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8)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39)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0)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1)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2)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3)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4)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5)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6)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7)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8)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49)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0)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1)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2)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3)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4)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5)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6)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7)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8)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59)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0)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1)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2)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3)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4)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5)
第十八章 《戰國策》故事(66)
第十九章 《公孫龍子》故事
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2)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3)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4)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5)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6)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7)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8)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9)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0)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1)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2)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3)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4)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5)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6)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7)第二十章 《呂氏春秋》故事
(18)《諸子百家精粹》 第五部分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出身於衛國國君的遠親,名鞅,所以稱衛鞅或者公孫鞅,後來因為在秦國變法有功,被封在商,所以後人一般都稱他商鞅。他年輕時就喜歡法律之學,曾經在魏國相公叔痤的手下做過家臣,對李悝和吳起等人在魏國的變法情況很熟悉。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廣求賢才,商鞅於是帶著《法經》到了秦國,開始在秦國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第二十一章 《商君書》故事
第二十二章 《尹文子》故事
第二十三章 《范子計然》故事
第二十四章 陰陽家,著作軼失
第二十五章 其他諸家故事(1)
第二十五章 其他諸家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