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祭祀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
歷史淵源 文化特徵 主要活動 傳承保護 社會影響 -
鼓藏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
節日介紹 起源 主要儀式 傳承價值 -
鼓韻
鼓韻是一種傳統鼓舞。“鼓”在中國人的歷史文化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更由於時代不同、地域不用途同、部族和民族不同、用場不同,在鼓的製作材料和形制上,出現...
鼓在中國 產生 周王朝禮制中的鼓 鼓類第一次大匯合 銅鼓藝術 -
郎德上寨鼓藏節
招龍節又叫拉龍節,和苗家牯臧節一樣13年過一次,連續三年,時間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
郎德上寨鼓藏節 簡介 -
跗肢節
節肢動物具有成對分節的附肢。附肢的原始功能為運動器官,但在各類節肢動物中,已演化成不同功能的器官。例如昆蟲頭部的觸角、口器,胸部的,腹部的外生殖器的一部...
簡介 相關介紹 參考資料 -
平定迓鼓
平定迓鼓是流行於山西陽泉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宋將王韶在熙寧六年統率宋軍與西夏在史稱“熙州之役”的戰爭中創製于軍中,後經過長期變革,在鄉村中演變為文武兩種迓鼓。
簡介 歷史淵源 主要流行地區 參演人數 表現形式 -
山東八角鼓
明代中葉以後,八角鼓開始流傳北京。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劉雄八角鼓絕:劉初善擊鼓,輕重疾徐,隨人意作聲,或以雜絲竹管弦之間,節奏曲合,更能助其清...
簡介 藝術形式 表演形式 主要形態 表演形式 -
八角鼓
八角鼓,古時滿族人用於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又稱單鼓。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塊烏木、紫檀木、紅木、...
簡介 流行 演奏 全班 流傳 -
白拉姆節
白拉姆節,藏族特有節日。是藏族女性專屬的節日。
簡介 節日傳說 節日習俗 節日儀式 節日歌謠 -
牯髒節
牯髒節是居住在貴州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農曆9月14日(“醜”日),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獨特的節日。牯髒,苗話的本來意思,已經沒有人能說得...
概述 節日簡介 節日特色 傳說 牯髒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