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文學原型考釋

白鹿原文學原型考釋

《文學原型考釋》作者卞壽堂先生多年浸淫於陝西文史之中,通過對小說《白鹿原》的深入研讀以及對地方文獻史料的多方調研與鉤沉,用考據法為解讀這部當代經典之作開闢了一條幽微蹊徑。小說中的“白鹿原”在現實中到底原型何指、此名又緣何而來?過往歲月中,在陝西特別是白鹿原地區,發生過多少銘史事件?朱先生、黑娃、白靈等人物究竟原型為誰?白鹿原上那些鮮為人知的神怪逸事又如何傳誦民間?林總萬千,盡現《文學原型考釋》之中。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文學原型考釋》以《白鹿原》中人物、地名、傳說故事為挖掘對象,通過實地考證和多方調查走訪,還原小說中的文學原型與故事來源,幫助讀者了解小說背景及真實的“白鹿原”。長篇小說《白鹿原》以其宏闊深邃的史詩品格與質實樸素的審美追求,為當代中國文學建構起了一個獨特的且極具震撼力的藝術世界,自問世以來廣受好評,並於1997年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卞壽堂,陝西藍田人。現為陝西省作協會員,中國王維詩畫學院名譽院長,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院長,《藍田縣誌》主編。

圖書目錄

第一編《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原型與出處
白鹿原與白鹿村
——地理的白鹿原和文學的白鹿村/3
滋水縣與滋水縣城
——藍田縣與藍田縣城/9
白鹿書院與四呂庵
——芸閣學舍與呂氏庵(四獻祠)/15
姑婆墳
——從姑婆冢到武則天陵(乾陵)/20
韓氏冢
——劉鎮華的司令部與眾說紛紜的韓森冢/25
革命公園與抬死人
——西安革命公園與“萬人冢”的來歷/29
古關峪口
——秦楚之要衝、雄奇藍關道/33
茂欽與南梁
——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兩個早期中心照金與南梁/39
滋水與滋水橋
——灞河與灞橋/43
潤河與背河
——河與專事背人過河的行業/48
大王鎮高級國小與非常代表會議
——區立鞏村高級國小與中共陝西臨時省委第五次擴大會議/52
南山腳下的溫泉
——“藍田八景”之一的“石門湯泉”/56
北嶺
——橫亘藍田北面的一道屏峰繡嶺/60
驪山
——橫嶺的一部分、著名的遊覽勝地/65
渭河、渭河渡口與渡口之戰
——關中母親河及解放西安時的強渡渭河/69
章坪鎮與紅三十六軍覆沒
——紅二十六軍在張家坪遭伏失利/74
朱家砭與朱先生的葬禮、葬地
——新街村鶴鳴溝與牛兆濂先生的葬禮、葬地/78
棒槌峰與棒槌神會
——祝簣寺山與六月六古廟會/82
麻坊鎮哨卡與聯絡科長鹿兆鵬
——癢湖鎮與受敵盤查的聯絡科長鬍田勛/86
第二編《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與出處
朱先生
——清末舉人、關中大儒牛兆濂/95
張總督
——西安辛亥革命起義領袖、民國陝西首任都督張鳳/104
清廷巡撫方升
——清末陝西巡撫端方與陝甘總督升允/108
四進士、四賢
——北宋進士呂氏四兄弟/112
是人的“白狼”
——河南反袁農民起義軍領袖白朗/117
劉軍長與鎮嵩軍
——禍陝軍閥劉鎮華及鎮嵩軍/122
二虎守長安
——楊虎城、李虎臣將軍與守衛西安之戰/126
習旅長與習旅
——許權中旅長與許權中獨立旅/132
黑娃救習旅長
——警衛員黑娃與許權中旅長/137
馮司令投蔣反共
——馮玉祥追隨蔣介石反共反革命/142
於主席離陝與宋主席臨陝
——于右任離開陝西與宋哲元來陝主政/146
十七師茹師長與中條山抗戰
——孫蔚茹、趙壽山中條山阻擊日寇/151
辛龍辛虎與南山土匪
——舊時的南山土匪和黨對土匪的政策/156
鹿兆鵬
——藍田早期共產黨員集體的化身/161
胡達林
——革命烈士胡達明/167
廖軍長與紅三十六軍
——劉志丹與紅二十六軍/172
姜政委投敵叛變
——杜衡的“左”傾錯誤及其叛黨投敵/177
白靈
——巾幗英雄張靜雯烈士/182
二營長焦振國
——國民黨偽保警起義人員齊振國/187
白孝文起義受嘉獎——賀龍弄錯了
——李震受賀龍嘉獎與藍田自衛團起義真相/191
滋水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秦繼賢
——中共藍田首任縣委書記朱平和縣長孫生賢/197
第三編《白鹿原》中有關事件的原型與出處
滋水出勺勺客
——久負盛名的藍田廚師之鄉/209
西安“反正”
——回響辛亥革命的西安反清武裝起義/214
白鹿村《鄉約》
——產生於宋代的《呂氏鄉約》/218
《鄉約》成了官名
——《鄉約》之演變及舊時縣以下政權機構/225
雞毛傳帖交農器
——民國初期藍田的一次大規模農民交農暴動/230
火燒糧台
——黨領導的西原青年搗毀鎮嵩軍狄寨糧台/235
朱先生修《滋水縣誌》
——牛兆濂先生與其主纂的民國《續修藍田縣誌》/239
國民革命培訓班
——圍城期間的西安暑期學生訓練班/244
西安農民運動講習所
——陝西農協骨幹的學校、農民運動的播火源/247
滋水縣人民自決委員會
——大革命時期的藍田縣人民自決會/252
滋水縣一年換四個縣長
——藍田人民的覺醒和鬥爭精神的反映/256
中國北方最大的一次軍事暴動
——具有重大影響的渭華起義/259
民國時期的三大災害
——十八年年饉、十九年蝗害、二十一年“虎疫拉”/264
白鹿村取水伐馬角
——舊時農村一種大型社火祈雨活動/274
白鹿原是本縣的紅窩子
——中共藍田地下黨組織最活躍的白鹿原西區/280
十幾年後的革命烈士碑
——張靜雯烈士平反昭雪後的反思/285
鐘樓上迎風招展的紅旗
——西安解放的標誌、人民勝利的象徵/290
第四編《白鹿原》中有關故事傳說的淵源探討
白鹿原上的白鹿與神鯨/301
牛兆濂名字的來歷/307
牛兆濂游華山/313
牛兆濂大晴天穿泥屐/318
牛兆濂觀星測成豆/323
牛兆濂卜算丟牛/328
牛兆濂的一句至理名言/332
西安“反正”中的牛兆濂/336
牛兆濂智斗劉鎮華/343
牛兆濂禁菸/350
牛兆濂賑災/355
牛兆濂抗日宣言及抗日壯行/360
秦傳國玉璽的記載與傳說/365
藍田玉和“玉種藍田”/370
“白狼”與“天狗”/377
劉秀走南陽遇殷梨花/382
後記/392

後記

一本書將要出版,總會讓作者有頗多感言,至少也要給讀者交待一些本書的情況,我往往就是如此。
本次出版的《文學原型考釋》是在《走進白鹿原——考證與揭秘》基礎上,經過修訂、增刪和補充而成。由於原書名曾被一些人不解,所以在本次改版時,刪去了“民俗方言鑑賞”部分,增加了部分內容,改書名為“文學原型考釋”,使本書從內容到名稱均更集中、更明確、更突出主題。本次增加的內容主要是根據責編強調的“增強讀者對文學和傳說牛兆濂背後的真實牛兆濂的了解”這個意圖,增添了《從(牛兆濂會試領咨牛貌冊)說起》,替換了《西安“反正”時的牛兆濂》等內容,使讀者透析小說《白鹿原》是如何通過這個人物形象,深沉生動地表現了儒家道德思想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還補充了一些主要人物原型、事件的發生地的照片,如白靈的原型張靜雯,廖軍長的原型劉志丹,鹿兆鵬的原型侯德普、趙伯平,劉軍長的原型劉鎮華,二虎守長安的原型楊虎城、李虎臣,張總督的原型張鳳翔,以及“萬人冢”的革命公園,白鹿書院的芸閣學舍,朱先生修《滋水縣誌》的牛兆濂《續修藍田縣誌》,中國北方最大的一次軍事暴動的“謂華起義”遺址,紅三十六軍與章坪鎮的紅二十六軍及藍田張家坪,西安“反正”的西安辛亥革命起義遺址,大王鎮高級國小的區立鞏村高級國小遺址和解放西安的搶渡渭河,“刀裁似的”白鹿原坡,取水伐馬腳,牛兆濂故居土窯洞,秦傳國玉璽篆模照片等,使讀者從直觀的歷史現實中,體會小說《白鹿原》是如何把繁雜的生活素材梳理加工為文學作品的構創過程。
而此次對全書的整體修訂,大多是酌情補充了一些新的資料或新的認識和考證,並無大改動,目的都是為了突出釋證主題。
應該說,本次出版的《文學原型考釋》,已經是圍繞《白鹿原》文學原型釋證主題而衍行的第三個版本了。
《白鹿原》是陳忠實先生積數十年的艱辛探索和構思而成,飽含作者辛酸的汗水和滲淌的心血的一部厚重民族史詩著作,他力摒當今文學創作的浮躁、淺薄、標異之痼習,以人民作家的真誠和良知,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民族歷史,所以一經問世就以其深沉的震撼力贏得了廣大讀者,確立了她的文學地位。從而也備受各種媒體、文學評論界和文學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以致迅速出現了持續攀升的白鹿原文化熱潮和與之相關的文化研究機構,並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效應,如提升了地理白鹿原的地位和多種產業的發展等。這些情況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所罕見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於1998年應西安電視台、《西安檔案》及白鹿原文化研究會約稿,寫出兩萬多字的《中的部分地名、人、物、事件原型與出處》的文章,《西安檔案》分六期連載,《西安今古》《陝西日報》《西安日報》綜合或選擇性地連載發表。當時《白鹿原》讀者普遍熱議的焦點是:“過去的那個時代真就是這樣嗎?”“書中的那些人和事到底是憑空杜撰還是真有原型?”等等。此外還特別引發了涉及白鹿原三個政區的藍田、長安、灞橋等地人們的原型屬地之爭,可謂熱烈。這些文章正好解決了人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甚至在初期的列印稿時,就出現了互相傳抄、複印並被中組部的某領導帶到北京發表的情況。這便是最初的版本。
2002年末,中國檔案出版社通過西安檔案局的任局長找到我,希望能將這箇中篇專著充實加工為長篇,由該社出版單行本。於是我在重新研讀了《白鹿原》原著後,再次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資料印證,費時一年,寫出《走進白鹿原——考證與揭秘》(以下稱《走進白鹿原》)的書稿。書稿形成後,我找陳忠實和牛兆濂之孫牛象坤先生徵求意見,並在陳先生的建議下,交給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2004年末,該書出版,並於翌年初由出版社通過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圖書展銷會向全國發行,這便是第二個版本。
《走進白鹿原》有雙重解讀任務:一是通過尋找小說中那些故事、事件、人物背後的影子,揭示其現實生活的真實存在和原型;二是以揭秘原著,展現包括白鹿原在內的關中地域文化和風土。該書出版後,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反響,許多媒體和刊物都作了介紹和評論。不久,西安的幾個大書店和外省書店先後銷售告罄,許多省內外讀者通過各種渠道與我聯繫購書,甚至一些國外讀者也通過在西安的親友找到我購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退休的西安女讀者,在她剛做完手術不久就給我打電話說要和丈夫一起來藍田找我求購一本簽名書。我明顯聽出她身體不好,便堅決不讓她來,並答應第二天一定給她把書送去。書送去後,她竟激動地叫回兒女,一定要讓我一起吃飯。
其實給這位女讀者送書也是順便而已,因為此事前幾天,初次接導電影《白鹿原》的王全安導演在北京審劇本期間發現了這本書,認為其對電影拍攝有參考價值,便讓在西安的副導演楊林購書並通過報社找到我的電話,約好要來藍田。為方便,我就乘此機會,親自去西安把這幾家一次都走了。幾年後王全安二次接導《白鹿原》後,讓後來新確定的兩個副導演多次找我,就劇中的某些鏡頭特點、服裝道具、民俗風情、環境要求等與我探討,並讓我帶著他們實地考察了白鹿原馬家溝保存的明汪祭祖神軸、祠堂,在前衛白家小村考察了清末民初著名的民間中醫外科醫生使用過的藥包、世瓶及中醫手術器械等,在普化全家嶺看了民間水會音樂的表演等,目的是就劇中的“白鹿村祭祖”“冷先生做手術”“取水代馬腳”等尋求原生活依據。當然,他們找我還是衝著《走進白鹿原》的影響而來。
2005年夏秋交際,西安文學研究會會長、西安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王學民先生看到這本書後,特意邀請了有陳忠實、費炳勛、劉建勛、李星、暢廣元、商子雍、李震等近20位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參加的《走進白鹿原》研討會,與會專家除肯定本書對關中地域文化研究的價值外,幾乎一致認為本書也是今後研究《白鹿原》的一本不可不讀的書,對《白鹿原》起到了進一步加深理解和延伸傳播的作用,還由此提出了“白學”的問題。
限於設計要求,我在《走進白鹿原》中沒有刻意對《白鹿原》的文學價值進行學術理論方面探討,僅從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角度做了研究探討。但我以為,當時之所以提出“白學”問題,說明已有這種趨向,事實也是如此,從《白鹿原》誕生至今,其熱度不減,熱議不休,除社會的關注度愈來愈高外,研究領域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可以說,在我國近、當代小說中,還沒有哪一部小說比《白鹿原》更受關注,如此引發讀者的共鳴和認知。也就是在上面提到的那次和楊林見面時,楊曾向我提到一件事,說是王全安在北京等審劇本期間,曾見到中國文聯的一處特別陳列櫃陳列了四本書,其中除了三本古典文學名著外,另一本惟一的當代名著就是《白鹿原》。當然這事只是聽說,未經證實,但我相信事必有因。
如果說《紅樓夢》留下的最珍貴財富是反映了一個封建社會後期的龐大官僚家族的興衰史的話,那么《白鹿原》則是為人們彌補了一個從封建社會末轉型到另一種社會的原始農耕社會形態下一個農村家族的興衰史,故而從歷史的角度看,“白學”之形成也是必然之勢。 《走進白鹿原》之所以被關注,除了順應了這種趨勢外,還由於《白鹿原》的熱度持續不減,使《走進白鹿原》這本書的社會需求有增無減,甚至被評為西安地區最有影響的十六部代表作之一,致使該書脫銷。因而有大量讀者千方百計地找我,其中有重慶市一位媒體人趁來西安之機,就專程到藍田索書。有一位山東讀者因為買不到該書,曾借書抄了大半,後來聯繫到我才滿足了他的要求。從2009年起,就有人提出再版,2011年,北京出版社也兩次打電話洽談再版事宜。對我來說,作品能被讀者重視,那當然是最為高興和求之不得的事了。
今年是《白鹿原》發表20周年,也是繼去年中央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之後,陝西全力打造建設文化強省的關鍵一年,作為一部影響全國、代表當代陝西最強文學實力的巨著,陝西有關方面、有關機構必須抓住這個時機有所作為。果然,大約在4月下旬,我又有幸接到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陝西當代文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馮希哲先生電話,大意是經和有關方面商定,將在《白鹿原》發表20周年之際開展紀念活動,其中包括出版一套研究《白鹿原》的文集專著,並擬將《走進白鹿原》經過修訂後出版。本來我就非常希望能將該書在西安出版,況且其他的聯繫方還均未正式簽約,於是便毫不猶豫,欣然應允。
約兩個星期之後,馮希哲先生與陝西師大出版社的編輯王剛、鞏亞男親赴藍田,具體商洽出版事宜,並由責編表達了增刪修改的意見。其實有些意見也正好在我考慮之中,事實上在這幾年,我只要稍有空暇,就對此書中的一些地方修改,並加入一些新的理解和認識。於是我按照這些意見,利用了所有的假日和晚上的時間,完成了《文學原型考釋》的第三個版本書稿,再次了卻了我的一個心愿。
在此,我真誠地感謝為促成本書出版並為之付出辛勤的組織、策劃和編輯同志;也感謝陳忠實先生及之前給予殷切期望與厚愛的許多專家、評論家;並熱切希望各位熱心讀者繼續一如既往地喜歡和關注這本書。當然,更希望通過《白鹿原》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促進我的家鄉白鹿原,促進關中乃至整個陝西地區更快更好地發展。
我還得再說幾句,本書的所謂“原型考釋”只是我的一己之見,也並非許多讀者料定我在事前已經和陳忠實先生求證過的那樣。說實話,我還真怕陳忠實先生討厭我搞的這些專門刨根問底的做法,因為這正是一些搞文學創作的人所忌諱的。好在陳先生還給了面子,未曾責怪,倒是我還真不知趣地向陳先生作了僅一件事的求證,那就是小說中習旅長的警衛員黑娃。黑娃的這個人物原型我真找得好苦,後來還真從當年跟隨許權中(習旅長)戰鬥過的一位老革命回憶錄中;發現許權中當時真有個叫黑娃的警衛員,而且這個黑娃和小說中的黑娃不光性格特徵極為相似,就連許多經歷如也曾救過許權中等情況都如出一轍,我是帶著對陳先生如何會把一個真實的人物姓名用作一個文學人物姓名的疑惑去討教陳先生的,但是這個惟一的求證並未被陳先生首肯,他倒是驚奇地睜大雙眼說:“咋能有這么巧的事?”所以,雖然我自信書中的絕大多數原型都事出有因,但仍有一些可能不是那么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故而懇切希望各位專家、讀者及有識之士不吝批評賜教。但上面提到的那個已知不確定的黑娃原型,在這次修訂中我卻有意原文保留,未做刪改,說不定也會讓看到此處的讀者驚呼天地:“咋能有這么巧的事!”
卞壽堂 2012年6月12日

序言

三“進”《白鹿原》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我仔仔細細地讀過三遍。每讀一遍,我都有強烈的置身其中之感,就像是走進了《白鹿原》的世界一樣,所以我就把這三讀《白鹿原》叫三“進”《白鹿原》。這三“進”《白鹿原》,就權當本書的前言吧。
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購買了首版《白鹿原》單行本。這個單行本一出版就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老實說,我已經好多年沒有時間讀長篇小說了,這第一次讀《白鹿原》,我是懷著一種“看熱鬧”的獵奇心理:因為《白鹿原》一面世,紛紛揚揚的說法是裡面寫了許多稀奇古怪事兒,如什麼白嘉軒娶了七個老婆呀,能掐會算的朱先生呀,公公殺兒媳呀,瓦窯里的姦情呀,土匪當縣長呀,等等。這么多的稀奇事,足夠促使我一睹為快。然而讀完之後,我並沒有感到什麼稀奇和熱鬧,除了覺得十分熟悉和真切之外,倒有一種強烈的沉重和戰慄,我不由得被深深地感染了。
《白鹿原》是近幾年來最受讀者喜愛並引起廣泛而熱烈討論的小說之一。地理上的白鹿原跨越了西安市的灞橋區、長安區和藍田縣,這些地區的讀者對《白鹿原》的討論又多了一個話題,都說《白鹿原》寫的是他們那兒的地方。我曾在藍田從事宣傳、史料研究和檔案工作數十年,對《白鹿原》中的許多“影子”亦頗感“面熟”,其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故事傳說及地方特點都似曾見過。《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先生1994年在《藍田縣誌》首發式上曾風趣地講過一個笑話:“為寫《白鹿原》,我曾在藍田參閱了許多資料,不過為借閱《藍田縣誌》(指牛兆濂總纂《續修藍田縣誌》)卻犯了難,因為人家不大方,每次只能借一本,我只好住在藍田縣,看完一本再借一本。”這說明《白鹿原》確實有相當多的素材取自藍田縣,當然也包括中共歷史和其他一些文史資料及軼事傳說等。事實上在《白鹿原》誕生前,陳忠實的確在藍田“生活”了很長時間。除了看資料外,還經常進山、上原、越嶺、涉川。或騎車,或徒步,一天行幾十里近百里也是常事,採集了大量的風情典故。因此可以說藍田是孕育《白鹿原》的搖籃。再偉大的作品也不可能全為“空中樓閣”,起碼也得有些“捕風捉影”。看來我覺得“眼熟”的一些影子還是有些根據的。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刨根問底探原型的極大興趣和日益興起的白鹿原文化研究熱潮,1998年,《西安檔案》編輯部、西安電視台、“白鹿原文化研究會”曾同時約我寫這方面的文章,這就促使我第二次走“進”《白鹿原》。
二“進”《白鹿原》,我是帶著一點研究問題的理性進去的。主要是“找”那些似曾相識的“影子”,著重對那些人物、事件、事件發生地及其背景以及一些故事傳說等進行研究。結合平時對本地區文化的研究和翻閱的大量史料,寫出了《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地名、事件出處》一文,於1999年分別在《西安檔案》《陝西日報》《西安日報》及《說古道今》等報刊連載或綜合發表。該文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在許多地方還出現了傳抄、複印的情況。由於10年來,《白鹿原》熱一直有增無減,由這部小說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應日益明顯,對白鹿原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也更加引起各界的注意和重視。就在本書稿撰寫期間,一個在白鹿原投資30億的“中國西部影視城”項目已在藍田簽字啟動。2002年底,北京某出版社因從有關刊物獲知我發表的該文,希望在原作的基礎上作些加工和補充,由該社出單行本。正好也有許多朋友向我提出這個意思。我應承了這件事以後,就必須對《白鹿原》的原作進行較深刻的研讀理解,這就使我第三次“進”《白鹿原》。 第三次讀《白鹿原》足足用了20多天的時間。這一次不僅是在《白鹿原》的各個領域遨遊,還要站起觀察、蹲下琢磨、躺著思考,把自己完全變成《白鹿原》世界之中的一員。每當“跳”出這個世界時,都不由得要拍案叫絕,那些出神人化的描寫使我醉了:《白鹿原》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詩,每一節律都無不撥動和撞擊著人的心弦,令人思緒跌宕,難以平靜;《白鹿原》分明是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讓人們佇立畫前,嘆息、沉思、戰慄;《白鹿原》又是一部歷史教科書,它把關中農村發生的許多事件,都緊密結合於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的大變革、大動盪之中,使人們從關中農村的社會變遷中深刻了解了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半個世紀舊中國的苦難史;《白鹿原》還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藏量甚豐的關中民俗陳列館,讓人們真切地看到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及習俗活動,沐浴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農村田野和莊園之中
看《白鹿原》猶如吃甘蔗,一節比一節更有味,更有嚼頭,使我越覺得其思想內涵之深邃厚重,藝術特色之明顯堅實。因而在三讀《白鹿原》時,我不由得作起了摘錄和筆記——好在我也是白鹿原人,故鄉故土的情況自然是熟悉的,再翻翻資料,匯集歸類,就整理出今天奉獻於讀者面前的《文學原型考釋》,供希望了解這方面情況的熱心讀者們借鑑、參考。
需要稍作說明的是:基於對本書內容的事先考慮,本次書稿仍然沒有對《白鹿原》藝術成就展開研究,只是在原來已發表的文章基礎上作了較大的加工和充實,並試圖從《白鹿原》中涉及的部分地名、人物、事件、傳說、方言民俗的探討中,用歷史的真實突現《白鹿原》的思想藝術價值,幫助讀者了解《白鹿原》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增進讀者對《白鹿原》思想性和沉重感的認識。《白鹿原》所以如此真切感人,也與作者完全採用方言的語筆,逼真地描繪了極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風情有很大關係。在本書的後半部分增加這些內容,可以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了解《白鹿原》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
《白鹿原》畢竟是小說而不是史書或教科書,它是集許多現象和素材加工塑造的藝術品。因此本書所指的一些“原型”“出處”和所謂“探討”,不一定符合實際;有些“影子”過於分散,也很難找出其明確的原型和出處;即便本書所論,也是筆者本人的一面之見,是否《白鹿原》作者另有人物原型或參閱了其他相似的材料也未可知。特別是對民俗方言之探解更易出現管見,因為秦中之大八百里,十里鄉俗不一般。所以本書難免出現謬誤。亦請忠實先生和讀者批評指正。如果本書能在探討民俗風情、弘揚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及宣傳西部、宣傳西安、宣傳藍田等方面起到一點作用的話,即愚願足矣。
卞壽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