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效應

白象效應是很經典的心理學效應,意思是越想忘記什麼越忘不掉,因為在你提示自己要忘記的同時,也是對信息再認,加深的過程。

基本信息

定義

首先研究“白象效應”的是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勒,他最先的實驗對象是白熊。但是其實什麼是實驗對象並不重要,之所以將這個效應命名為“白象效應”,是為了更加鮮明地突出那些壓抑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做無用功而已。

“白象效應”也套用於對性的壓抑。也就是說當人們打算壓抑關於性的想法時,人們其實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思考性上面。然而,對於中東等強制限制關於性方面的國家,可以想見研究者是很難可以研究到個體對於性的想法的。於是,研究者們決定採用間接的研究方式——研究網路訂閱色情作品的情況。

原理分析

美國的宗教信仰人士中的保守派遵從抑制性的信條,他們拒絕關於性的想法,認為包括私通、婚外情等在內都是有罪的。那么,他們有宗教的力量來幫助他們抑制性的想法。但是如果“白象效應”也適用於性的話,那么這些宗教信仰人士實際上花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關於性的事情。

研究發現,事實與上述推測高度吻合——有嚴格信仰宗教的居民比沒有宗教信仰的居民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網路色情作品上。即使是政治限制比較嚴格的地區,那裡的居民仍然熱衷於色情作品。而且即使網路上的成人娛樂已經被列入了治理的範圍,那些紅色警戒州仍然還是名副其實的“紅燈”州。

在進行研究的時候,有一個疑問就是——

真正虔誠的宗教信徒也會與色情作品有聯繫嗎?

通過對那些各種地位的虔誠宗教信徒的研究發現,其實他們確實會去看色情作品。此外研究還發現,那些不允許同性戀人士結婚的州有不低於11%的色情用戶。那種認同“每一天,都是上帝恩賜的奇蹟”的這種言論的州,他們卻有更高的色情消費。那些要求保留過時的家庭和婚姻價值觀的州,事實是他們購買更多成人內容的作品。

擁有最大量的網路色情作品消費者的是猶他州(88%的猶他州民眾是宗教信仰者)。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猶他州西部的鄰居內達華州是一個以投機和賣淫著稱的州,但是這個州的色情網路用戶不高於10%。

這些看起來矛盾的研究可以解釋為抑制的結果。如果人們被宗教權力約束不能做什麼事,他們想要做的意願就會更強烈,這是真的。然而,“白象效應”其實是更簡明的一種解釋方式。

結論

基於“白象效應”,信仰宗教的保守派更多的是經常地去想關於性的危害性,而不是去抑制這方面的想法。相較於抑制,這種想法對於限制性的想法有著更截然相反的效果。

這種“白象效應”可以幫助理解那些倡導“家庭價值觀”的政客們——拉里·克雷格模式——為什麼不能以身作則。甚至還有人指出這種“家庭價值觀”是偽善的,助漲政客們墮落和腐敗的風氣。而我更傾向於闡述為,這是他們人性中最不可控的部分。

應對

研究告訴我們,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簡單來說就是當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成功的“紮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比如失眠患者告訴自己睡前不要亂想,結果腦子亂成一團,什麼記憶都出現了,這是因為失眠者在睡前的時間裡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我有沒有亂想”這件事上,而越關注就越會亂想。

肯定暗示更有效

專家指出,在任何患者接受治療時,醫生多多少少都會給出生活指導,肯定的指導,即“你要乾什麼”往往比否定的指導,即“你不要乾什麼”的效果好。以失眠患者為例,接受“你睡前要放輕鬆,做些輕鬆的活動,可以試試打坐”等肯定指導的往往比“你睡前不要胡思亂想,不要看書、看電視”等否定指導的效果好。另一個解決白象效應的方法就是順其自然,當我們不要做什麼的時候,不要反覆提醒自己,而是應該用其他應該做的事情填滿自己的生活空間與時間,時間長了也就自然會忘記之前自己不要做的事情。

專家提醒,只有完美符合白象效應的事情才能適用以上結論,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看似是白象效應,但卻大相逕庭的事情,比如逆反心理。白象效應乍一看其實與逆反心理有點類似,都是取得與原本告知的相反的結果。專家指出,白象效應與逆反心理最為根本的區別在於客群(即接受指令的人)的主觀意願,白象效應的主觀是願意實行的,但是由於思維、心理方面的原因,客觀上無法達成,而逆反心理則是客群自身不接受指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