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風水方面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鍊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里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古時觀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於成‘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資料記載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鹹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象徵義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鬥神。
歷史來源
據重慶史學家董其祥《巴史新考》一書云:“巴人以龍蛇為圖騰的一支居住於漢水流域叫“伏羲族”,以白虎為圖騰的一支居住在夔巫地區叫做‘廩君族’,是組成巴族的兩大部族。”夔巫,即今日三峽地帶。廩君族,也稱廩君夷,因崇拜白虎,故又稱之白虎夷。
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孟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其鳥多白雉白翠。”又云:“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同一書《太荒西經》也云:“有大山,名曰崑崙之山,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
我們從《山海經》古書記載中,知道“白虎”即古代巴人想像中的神獸,也是原始民族圖騰崇拜的遺蹟。
後來,《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詳細記載了巴人崇拜白虎之來源。該書記云:“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欽人血,遂以人祠焉。”
於是,巴族先民中有了每年以人頭來祭祀白虎的習俗。秦代之時,白虎夷還活動在春蜀巴漢地域之間。故《後漢書》記載:“白虎常從群虎,數游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
我們從《後漢書》中,可知書中記載的“白虎”,不是動物界中的白虎,而是以白虎為圖騰的白虎夷。所以,唐代盧求《成都記序》一書記載更明確:“昭襄王時,白虎為患,蓋廩君之魂也。”
巴人崇拜白虎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的部份土家族中間。明代末期,湘西的永順土家族還“殺人亦獻首其廟”。在湘、鄂、川、黔邊區的土家族,至今仍崇拜白虎習俗。他們的祖先認為“坐堂白虎”是家神。湖南土家族還稱白虎為“畢茲卡”。據說,在一百多年前,鄂西山鄉龍坪,一戶田姓大家還給白虎舉行過“人祭”,因族長錯殺了自己親生兒子,使不該發生的悲劇產生,以後才改為“牛祭”,使“殺人獻首”的陋習,以“還牛頭願”代替了。當地土家族人,至今稱老虎為“老巴子”。故巴人居住的地方,留存下來巴山、巴王台、巴子梁、巴山峽、巴東、巴縣等地名。出生的“巴式”劍,銘刻虎紋圖案。
長江三峽地區和附近土家族人,昔日祭祖和哭喪之時,也與白虎相關。
據《夔府圖經》記載:“巴氏祭其祖,擊鼓為祭,白虎之後也。”又云:“夷事道,蠻事鬼,初喪,肇鼓以道哀,萁歌以號虎,其眾必跳,此槃瓠白虎之勇也。”
今天,在鄂西土家族“跳喪”中表演的“猛虎下山”,更顯示巴人遺風。“跳喪”之時,兩人對舞,鼓點突變,一人如猛虎騰空躍起,掀起舞伴。舞伴應戰,兩人躬自相對,瞠目逼視。同時,兩人不斷擊掌,前縱後跳,忽掀忽撲,摸仿猛虎搏鬥之狀。搏鬥之時,兩人還隨之發出雄壯的虎嘯吼聲,最後,一人被另一人挽著從頭頂後空翻躍過去。整個場面壯觀粗獷,氣勢雄勁。
巴人後裔如此崇拜白虎,可見巴人與白虎之間,歷史淵源可謂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