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散
方劑名稱
白蘞散
藥物組成
白蘞(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乾薑(炮)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羊躑躅半兩(蒸熟,炒乾)。
處方來源
《聖濟總錄》卷十八。
方劑主治
風,頭項及面上白駁,漸長如癬,但白紅色。
製備方法
上為散。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至1錢匕,酒調下,日3次。
白蘞散是一味中藥,主要成分有白蘞(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乾薑(炮)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羊躑躅半兩(蒸熟,炒乾)。
白蘞散
白蘞散
白蘞(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乾薑(炮)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羊躑躅半兩(蒸熟,炒乾)。
《聖濟總錄》卷十八。
風,頭項及面上白駁,漸長如癬,但白紅色。
上為散。
每服半錢至1錢匕,酒調下,日3次。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製備方法】上銼1劑。 【用法用量】水煎,晚間熱服。
白蘞,中藥名。又名山地瓜、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
入藥部位 性味 歸經 功效 主治白蘞屬清熱解毒中藥,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塊根紡錘形。掌狀複葉,互生小葉多為羽狀分裂。夏季開淡黃色小花。漿果球形,大如豌豆,熟後藍紫色或白色。分布...
入藥部位 性味 歸經 功效 主治白蘞,又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栽培技術七角白蘞是野生植物,主要功效是活血散瘀,消炎解毒,生肌長骨,祛風除濕。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癤腫痛,風濕性關節炎。
別名 來源 原形態 生境分布 性味金箔散主要由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鐵粉2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龍齒1兩半,琥珀1兩(細研),犀角屑1兩,茯神1兩半,酸棗仁1...
簡介 鎮心 安神 祛風解表 處方來源扶危散主要是由防風5錢,牽牛3錢,大黃3錢,斑蝥1錢,麝香3分,雄黃2錢半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醫學入門》卷八。方劑主治瘋犬咬等症狀。製備方法上為...
止痛 解毒 藥方來源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胡粉散,中醫藥方,適用於小兒無辜疳痢,鼻中乾塞,眼內有白暈,黃昏不見物,體熱心煩,口乾,頭上生瘡。
方劑1 方劑2 方劑3 方劑4 方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