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湯

白茅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郭玉剛方。為劑,具有清熱利濕、辛苦宣上、滲濕利下、行氣活血之功效。主治濕熱郁阻中焦脾胃而致的脾胃生降失常和三焦氣化失司。

基本信息

組成

白茅根、丹參各20-30g,柴胡、薏苡仁各10-15g,杏仁6g,鬱金、赤芍(炒)、枳殼、大黃炭各10g,車前草20g(或車前子12g)。

用法

上方每日1劑。症狀重者,日服2劑,以上藥物水煎取汁300-400ml,分3-4次口服。不加任何西藥。

功用

清熱利濕、辛苦宣上、滲濕利下、行氣活血。

主治

濕熱郁阻中焦脾胃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常和三焦氣化失司。

方義

以白茅根為主,使脾胃之升清降濁機制恢復,再以杏仁辛苦開上,薏苡仁甘涼滲下,可謂樞轉濕熱之要法。方中杏仁辛苦開上,白茅根、薏苡仁辛甘涼,滲濕而不燥,清熱不戀邪。再者,濕熱阻塞氣分階段,為謹防營血受累,方中選用了丹參、赤芍、鬱金、白茅根、大黃、枳殼、柴胡等有活血行氣之力的藥物,且丹參清熟,散營血之瘀,茅根涼血清熱。

運用

由於濕濁之邪阻遏脾胃氣機是其主要病機,故治以疏轉中焦氣機,兼分消上下之法。發熱,腹脹痛乏力,不欲飲食,噁心嘔吐,二便閉短,全身黃染,舌苔黃膩,脈滑。現代常用於治療治A型肝炎。

加減化裁

腹脹甚,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者加川厚朴15g,谷芽、麥芽各30g,杏仁、薏苡仁用量加大;肝大、脅痛者加茜草、玫瑰花各10g;肝脾均大者,丹參加至30g,加茜草10g,凌霄花或玫瑰花10g;大便乾結者,大黃炭用量加至15-30g;大便稀薄者,去大黃炭,加茯苓、車前子各15g;舌苔黃膩,口苦甚者,亦可選加連翹、茵陳、龍膽草,但量不宜大,均在10g左右;病程較長,在5周以上者,舌質淡,苔薄白,便溏,納差,神倦者,加白朮、扁豆。

使用注意

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忌辛、甘、油之品,勿勞累,適當休息。

附註

附方1 白茅根湯

組成:白茅根一斤500g(取鮮者,去淨皮與節間小根,細切)。

功能:利水消腫,通腑泄熱

主治:治陽虛不能化陰,小便不利,或有濕熱壅滯,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症見肌膚發熱,心內作渴,小便甚少等。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附方2 白茅根湯

組成:鮮白毛根、鮮桑根、白皮各60g。

功用:止咳,清熱,定喘。

主治:肺熱咳喘、風熱咳嗽、咳吐膿痰及急性氣管炎、肺炎等症。

出處:《中華典藏精品 中華食療大全》

附方3 白茅根湯

組成:生地炭12g,淮木通6g,生白芍9g,懷牛膝6g,白茅根10g,蒲黃炭6g,丹皮炭6g,甘草梢6g,竹葉心6g。

功用: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尿血。症見小便時,血從尿道而出,尿反點滴不淨,肛門前至陰莖處墜脹難忍,頭昏心悸,煩擾不安,脈弦細無力,舌乾不欲多飲。

出處:《李聰甫醫案》

附方4 白茅根湯

組成:白茅根90g,秦艽、茵陳、水牛角、黃芩各45g,朴硝、赤芍各60g,大黃30g,麥門冬75g。

功用:瀉熱涼血。

主治:心脾熱壅,小便赤澀,皮膚發黃,目黃。

出處:《聖濟總錄》

附註5 白茅根湯

組成:白茅根、瞿麥、茯苓、車前、人參、滑石、通草、麥冬、炙甘草。

主治:產後小便數淋。

出處:《胎產秘書》卷下

附方6 白茅根湯(萬友生方)

組成:白茅根30-60g,生苡仁、赤小豆各15-30g

功能:清利濕熱而不傷陰,滋養陰津而不助濕。

主治:腎炎水腫濕熱傷陰證。

出處:《名醫方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