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一個沒有具體的名稱和認證的非洲國家,由於其政體處在隨時有可能改變的不穩定和動盪當中,而引發了不間斷的刺痛和無意義的掙扎。
在革命引發的戰火和激烈的種族衝突的夾縫裡,法國女人瑪麗亞·懷爾 ( 伊莎貝爾·於佩爾 飾)嘗試著能夠繼續維持她和她的前夫安德烈 ( 克里斯多弗·蘭伯特 飾)共同經營的咖啡種植園,但是她所不知道的是,安德烈已經做好了其他的打算和安排。如今,這個非洲國家是由一夥叛亂的民兵統治著的,脆弱且不堪一擊,他們的領袖勒·鮑克瑟爾 (伊薩赫·德·班克爾飾)是一個正在被通緝的逃犯。 就在正規軍準備好了重新收復對國家政體的控制權的時候,法國的軍事力量也開始有所行動,他們決定撤離這裡,並警告居住在這裡的每一個白人居民,如果他們打算繼續留下來的話,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自保了。
很多人都選擇離開,但是瑪麗亞卻拒絕放棄這片屬於她的土地,她決定讓農場繼續開辦下去,即使縈繞在心頭的恐懼時不時地預示著慘劇隨時都會降臨的可能性,不過她是不會因此就退縮的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瑪麗亞·懷爾 | 伊莎貝爾·於佩爾 |
安德烈 | 克里斯多弗·蘭伯特 |
曼紐爾 | 尼古拉·杜沃歇爾 |
“拳擊手” | 伊薩赫·德·班克爾 |
少校 | William Nadylam |
Lucie, la femme d'André | Adèle Ado |
Jeep, le chef des enfants rebelles | 阿利·巴凱 |
José | Daniel Tchangang |
亨利 | 米歇爾·索博 |
Hamudi | David Gozlan |
職員表
製作人 | PascalCaucheteux |
導演 | 克萊爾·丹尼斯 |
副導演(助理) | LucieBorleteau、AnaïsMinet |
編劇 | 克萊爾·丹尼斯、瑪麗·恩迪亞耶、LucieBorleteau |
攝影 | Yves Cape |
配樂 | Stuart Staples |
剪輯 | Guy Lecorne |
選角導演 | Richard Rousseau |
藝術指導 | Abiassi Saint-Père |
服裝設計 | Judy Shrewsbury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9年9月12日 |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金獅獎-最佳影片 | 《白色物質》 | 提名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 Why Not Productions、Wild Bunch、France 3 Cinéma、法國第4電視台、France Télévision、TPS Star、CNC、Les Films Terre Africaine、Cinémage 2、Sofica UGC 1、Procirep |
發行單位 | Wild Bunch Distribution(法國);人造眼(英國);IFC Films、標準收藏(美國);Wild Bunch Benelux(荷蘭)、Aztec International(澳大利亞);Imovision(巴西);Teleview International(黎巴嫩) |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義大利 | 2009年9月6日(威尼斯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9年9月15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巴西 | 2009年9月25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9日(紐約電影節) |
韓國 | 2009年10月10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英國 | 2009年10月19日(倫敦電影節) |
奧地利 | 2009年10月28日(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 挪威 | 2009年11月20日(奧斯陸國際電影節) |
荷蘭 | 2010年1月28日(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2010年1月29日(全球論壇) |
瑞典 | 2010年1月(哥德堡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2010年3月24日 |
法國 | 2010年3月24日 | 中國香港 | 2010年4月3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0年6月(洛杉磯電影節) | 俄羅斯 | 2010年7月1日 |
英國 | 2010年7月2日 | 捷克 | 2010年7月3日(卡羅維瓦里電影節) |
荷蘭 | 2010年7月22日 | 瑞典 | 2010年7月30日 |
巴西 | 2010年11月5日 | 美國 | 2010年11月19日(限定) |
西班牙 | 2011年5月20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白色物質》對白不多,克萊爾通過鏡頭,交替展示黑非洲如詩如畫的風景和故事背景,人物。女主人公瑪麗對眼前正在發生的戰亂完全漠然,全身心的只想著咖啡的收成。前夫,兒子,前夫的父親, 幾個人物似乎都有複雜的性格,隱藏著無言的痛苦,如果說前部分的劇情因為節奏的緩慢,以及情節上的稍顯支離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強烈的感受,那么,隨著劇情的發展,導演的筆鋒突轉,平和的氛圍很快被暴力殘殺的現實畫面代替,由其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結尾,更是讓悲劇的張力撐到最大。對一段殖民歷史,對殖民歷史下的白人黑人關係,對一個將非洲的當成自己的家園卻始終被拒絕,為保護個人財產不惜代價的女人的刻畫,所有這些,都構成影片的魅力因素 。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