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蟲體長3.5~3.7mm,雄蟲稍小。頭部、胸部、腹部橙黃色。頭部前緣兩側各具一個半月形白斑。前胸背板中央具一個淺灰黃色菱形斑,斑的兩側各具小白點一個。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具虹彩閃光;後翅淺橙色,透明度較前翅高。
卵
長0.65mm,近瓶形,略彎曲,一端尖,另一端鈍圓,乳白色。
若蟲
共5齡。末齡若蟲體長2.4~3.2mm,淺黃綠色,體上剛毛明顯。
成蟲
體長約3.5毫米。漚、胸部橙黃色。前胸背板中央有褐色線條組成的橫菱形紋,中間有一縱線分隔。前翅白色半透明,有光澤。腹部背面黑褐色,腹面橙黃色。足橙黃色。
發生規律
浙江、安徽、湖南1年生3代,再往南年生3~6代。以成蟲在麥田、綠肥田及避風向陽的雜草上越冬。翌春,越冬成蟲先在麥田為害,當早稻出苗後,即遷入為害、繁殖,後向早稻本田或晚稻田上擴展,晚稻進入收穫季節,該蟲又遷飛到越冬寄主上。成蟲活潑善飛,受驚擾時橫行躲避或飛至別處,若蟲跳躍能力差,受驚時斜著走或橫行。氣溫低於1℃,成蟲多潛伏在土縫裡或植株基部,高於2℃開始活動。均溫21~23℃卵歷期15~16天,一、二代若蟲歷期17~21天,三代33~40天。成蟲壽命20~30天,越冬代為194天。喜在上午羽化,在植株上部葉片取食,有較強趨嫩綠性和趨光性,多在白天把卵產在稻葉主脈的空腔內,分櫱期產在稻株基部第一、二葉片,抽穗期以第三葉為主,每處著卵1~3粒,個別5粒。越冬代每雌產卵45~60粒,一代55~60粒,二代30粒。氣溫低於20℃,相對濕度85%~90%若蟲死亡多,壽命短,產卵量下降。生產上5、6月雨水多,8、9月氣溫偏高,且有一定降雨量,可能大發生。稻麥兩熟和雙季稻混栽區,二季晚稻受害重,晚熟中稻居次。早播、早插秧的水稻一般在前期易受害,偏施氮肥,稻苗生長旺盛的蟲口數量多,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早稻、晚稻的秧田,應在拔秧前5天噴藥,對壓低後期蟲口數量有明顯效果。
(2)本田的防治應根據蟲情適時進行,用藥種類和用量參見黑尾葉蟬。
(3)燈光誘殺:白翅葉蟬趨光性強,在成蟲發生期可進行燈光誘殺。
(4)藥劑防治:注意對稻田、早插田和8、9月間蟲量多的田塊進行藥劑防治。施藥適期一般掌握在二、三齡若蟲盛期,在矮縮病流行區,則應在成蟲向秧田及早播本田遷飛盛期進行防治。常用藥劑有:2%葉蟬散,每畝用藥1.5公斤噴粉。10%葉蟬散可濕性粉,每畝150-250克;25%速滅威可濕性粉,每畝75-100克;25%巴沙乳油,每畝100-150毫升;40%揚花樂果乳油,每畝50-150毫升;50%馬拉氧磷乳油,每畝50-75毫升;50%馬拉松乳油每畝75毫升加40%稻瘟淨乳油每畝60毫升混用。以上藥劑任選一種,每畝用藥量加水60-120公斤噴霧。稻田封行後也可採用潑澆法,每畝用藥量加水300-400公斤潑澆。施藥時,田間保持3-5厘米深的淺水層3-4天,噴霧時,如田中無水,則每畝藥液應在100公斤以上。另外,拔秧或割稻時,在田中留一小塊秧苗或稻叢,可使葉蟬聚集其上,然後噴高效低毒農藥殺滅。早稻收割時,在附近晚稻秧田和早栽本田田邊的數行稻株上施藥,組成封鎖帶,可減少葉蟬飛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