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亞目
正文
蜱蟎亞綱寄蟎目的1亞目,通稱為蜱。體型在蜱蟎亞綱中最大,成蟲體長2~10毫米,飽血蟲可達30毫米。表皮革質,背面或具骨化的盾板。氣門1對,有氣門板圍繞,位於第4對足基節前外側或後外側。第1對足跗節具一感覺窩,稱為哈氏器(Haller's organ)。口器特化,由1對螯肢和 1片口下板構成,後者具成列的逆齒。眼1~2對,或缺。須肢4節,末端無爪。足分6節,末端有爪1對,爪間或具爪墊。蜱類是專性寄生的節肢動物。分布遍及全世界,已知800餘種,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生活習性 蜱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期。幼蟲有足3對,若蟲和成蟲有足4對。各個活動期均營寄生生活,吸食血液,少數種的某一蟲期不吸血。宿主範圍廣泛,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多數種類侵襲人體。有的種類是某些疫源性疾病的傳播媒介,對人畜的健康危害很大。
主要科和種 蜱亞目包括所有的蜱類,分為3科:軟蜱科(Argasidae)、硬蜱科(Ixodidae)和納蜱科(Nuttal-liellidae)。納蜱科至今只發現非洲的1種,尚未完全明了宿主關係。
軟蜱科 蜱類軀體背面無骨化的盾板;表皮呈皺紋狀、 顆粒狀、 乳突狀或陷窩狀。假頭位於體腹面前方。須肢指狀,各節可自由活動。氣門板小,位於第4對足基節的前外側。多無眼,或具眼1~2對,位於腹面足基節上褶;爪墊除幼蟲外,均退化或缺如。軟蜱雌雄外觀相似,但生殖孔的形狀不同,雌蟲呈橫溝狀,雄蟲為新月形。若蟲外觀也與成蟲相似,但未形成生殖孔。若蟲階段為2~8期。生活史一般半年至2年。在飢餓情況下,可延長至10年以上。
軟蜱經常生活在宿主動物的巢穴附近,需要吸血時才爬到宿主體上。一般多在夜間吸血。各期的吸血時間約10多分鐘至1小時。有些種類幼蟲的吸血時間較長,需要3~10天。幼蟲和各期若蟲一般吸血1次,有的幼蟲或第1期若蟲不吸血。成蟲除個別種不吸血外,一般均多次吸血。每次吸血後進行產卵。交配和產卵在棲息處所進行。產卵數與吸血量有關,一般每次產卵50~200粒,一生可產卵1000餘粒。軟蜱的耐飢能力很強,若蟲可耐飢1~4年,成蟲有的可達10年以上。
軟蜱全世界已知約150種,分隸於5屬。中國已記錄2屬約8種。常見種有:①波斯銳緣蜱,世界性分布,中國多數省(區)也有發現,尤以華北和西北最為常見。常棲息在雞窩、鳥巢及附近房舍、樹幹的裂縫內。主要寄生於雞和其他家禽,以及麻雀、家燕等鳥類:經常侵襲人體,傷處紅腫發炎,嚴重時引起噁心、發熱等全身症狀。據報導,可傳播Q熱。此蜱晝伏夜出,尋找宿主吸血,但幼蟲的活動不受晝夜的限制。除冬季外,全年均見活動,以溫暖季節數量最多(圖1)。

硬蜱科 蜱類在形態上與軟蜱不同:體背面有骨化的盾板,覆蓋背面全部(雄蟲)或前面一部分(雌蟲和若蟲、幼蟲);有些種類的盾板上有琺瑯樣花斑。假頭位於體前端,假頭基部背面呈矩形、三角形或六角形;須肢第1、4節短小;氣門板大,位於第4對足基節的後外側,有些種類具眼1對,位於盾板側緣。雄蟲體腹面或有骨板,不同屬的骨板各不相同。硬蜱若蟲只有 1期。生活史一般數月或1年,少數種類長達3~5年。
硬蜱多數種類生活在林區、草原、灌叢、山地,少數棲息於小型獸類或鳥類的巢穴內。多在白天活動,尋找宿主吸血。每一蟲期吸血1次(個別種類雄蟲不吸血),吸血時間較軟蜱長,一般需要幾天或1星期左右。雌、雄常在宿主上吸血時進行交配。雌蟲飽食後掉落地面,準備產卵。每雌產卵數千粒或多至 1萬粒以上。硬碑有些種類從幼蟲發育為成蟲都在一個宿主體上進行,稱為一宿主蜱;有些幼蟲和若蟲在一個宿主上發育,成蟲另尋宿主,稱為二宿主蜱;有些幼蟲、若蟲和成蟲3個蟲期都需要更換宿主,稱為三宿主蜱。
硬蜱全世界已記錄約650種,分隸於13屬。中國已知9屬約100種。常見種有:①全溝硬蜱,是中國東北林區的優勢種(圖2)。

參考書目
鄧國藩:《中國經濟昆蟲志》,第15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
鄧國藩等:《中國蜱蟎概要》,科學出版社,北京,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