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屋村

白石屋村

白石屋村位於沂蒙山區的費縣馬頭崖鄉,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先後獲得了“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的美稱。

概述

白石屋村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村】白石屋位於沂蒙山區的費縣馬頭崖鄉,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後勤機關經常活動、駐紮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紮在這裡,至今遺址猶存。《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於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藉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訊息。
這裡生態環境極好,純淨天然,野氣十足,盛產板栗,經過建國後多年的保護和開發,先後獲得了“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的美稱,人民生活也逐步富裕起來。
白石屋的旅遊價值已經得到旅遊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市里已將其列入蒙山旅遊開發總體規劃,縣鄉積極組織力量,修通了從塔山森林公園到白石屋的旅遊路,使白石屋與被旅遊專家譽為“天下一絕”的沂蒙石林、指動石,風光優美的塔山森林公園、望海樓,還有記載著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一幕的大青山突圍戰紀念地等連成了一條融奇特景觀、生態旅遊、革命傳統教育旅遊於一體的旅遊線。隨著當地旅遊業的興起,昔日寂靜的白石屋正一天天熱鬧起來。
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臨沂市,在“十五”計畫中已經把重塑“沂蒙好風光”的區域形象作為一個大戰略確立了下來,沂蒙旅遊正在蓬勃發展。希望人們在唱著優美的《沂蒙山小調》遊覽沂蒙風光時,勿忘到小調的誕生地白石屋去看看。

相關條目

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