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天河宣公寺

白石天河宣公寺

白石天河宣公寺,位於巢湖之濱的白石山麓,沿新修的白(山)一同(春)大道,北行千五百米。是白山鎮金沈村民在國運昌隆、太平盛世之今日,為教育後人不忘祖恩,而恢復新修的宣公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白石天河宣公寺白石天河宣公寺
宣公姓張諱巡,生於公元七0九年(唐中宗景隆三年)殉難於公元七五七年(唐肅宗至德二年),終年四十八歲。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末進士。安史之亂時作貞元縣令,起兵抗敵。後入睢陽(今河南商丘)同太守許遠與全城軍民堅守十個月,城破被俘,至死不降,英勇就義。
公軍令嚴明。部將雷萬春連中敵將六箭,敵將令狐潮以為是木刻人,探得實情後遙呼:“我已知足下軍令嚴明也。”
睢陽嚼齒,公守衛睢陽時,每出戰,必大聲呼喊,把牙齒都嚼碎了。睢陽透爪,睢恨賊,握拳透爪
公在睢陽保衛戰的後期矢盡糧絕,援軍不至,城危時,其夫人及幼公子為了使公無後顧之憂,盡節盡義,公掩淚將其夫人、公子的遺體和以戰死的駿馬慰勞守城軍民,自己“哀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被俘時尚罵賊不止,直至殉葬。據《月唐傳》載:安史之亂平息後,公被唐肅宗,溢封為東平王,建廟祭祀。
六百多年前,金沈二村前輩也不滿元蒙統治者的壓迫,但無力反抗,便想到安祿山也是胡人作亂,遂借張巡抗逆事跡抒發憂國之情,請來匠人為其修建廟宇,雕塑金身,頂禮膜拜。至於尊號,經過討論認為張巡公起兵抗逆乃是文行武事,既有大將風度,更有儒士風流,參照孔夫子歷代溢號“宣聖”,“文宣王”,則尊張巡為“宣公”。廟名則定為“宣公廟”。
歷史的車輪永不川息的駛入廿一世紀。在開局的二零零年,金沈村民及海外遊子,在黨的宗教政策感召下,激起無限的愛國愛教熱情,把掩藏在農戶家裡,塵封百年的宣公聖像迎請出來,恭恭敬敬的供奉在剛剛建好宣公寺內的聖台上。
新寺座落在白石山北麓,白石天河東岸,金沈、孔嘴、沈倉三村毗鄰的崗頂,依山傍水,臨近公路,便於遊客、信徒觀瞻頂禮。寺院坐北向南,內設天王殿,大雄寶殿,報恩念佛堂等磚木結構仿古建築,尤以飛檐翹角,牌樓式山門而引人入勝。
面對新落成的宣公寺,目睹信徒潛心學教,耳聞綿綿佛號之聲,白山鎮文人墨客,竟相吟詩作對,已整理出版了第一張名片《宣公寺詩詞楹聯集》,其中一副百字長聯寫道:“元末明清民國,歷經六百年,本方百姓尊公、護公,公也曾竭力盡心,心存百姓。莫乃何治貧乏術,療患無方。空嘆息,飢苦連年,禍災深重!公僅能權當精神寄託。
解放土改合作,只有五十載,當地人民靠黨、倚黨、黨領導改革開放,放手建設,才贏得食足衣豐,家藏隆裕,皆歡喜,手有餘物,囊有餘錢!憶忠烈重建廟宇饗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