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隋朝時期瓷器。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腹徑6.3厘米,兩瓶身相聯,聯接處上伸一杯式口,頸部有凹弦紋三周。

基本信息

藏品簡介

高:18.6厘米

口徑:4.5厘米

腹徑:6.3厘米

用途:盛水器

所處時期:隋

出土時間:1957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

詳細信息

此器兩瓶身相聯,聯接處上伸一杯式口,頸部有凹弦紋三周。盤口,單頸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雙腹相聯,肩部左右兩側各塑一修長的龍形柄,龍首探入瓶口內,似在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瓊漿。白胎白釉,胎質純淨細膩,釉色光亮溫潤,上有細小裂紋

歷史淵源

高嶺土(瓷土)含鐵量較高,經過1300℃高溫只能燒成青瓷器,經過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鐵量,克服鐵的呈色干擾,即能燒製成白瓷。中國在北齊時已開始燒制白瓷,但當時燒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說明含鐵量偏高,燒制溫度偏低,燒制工藝還不夠成熟。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見白中泛青現象。

天津藝術博物館珍藏有一件白釉龍柄聯腹壺,形制與這件雙龍柄聯腹瓶幾無二致,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並”,所以人們以“傳瓶”稱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制瓷業的巨大發展,制瓷工藝技術大大進步,具體表現在對胎、釉的選擇與配方的提高上,這促使了白釉瓷器在北朝晚期的產生。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涼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和長頸瓶可作為代表。這些瓷器胎質和釉色均呈乳白色,但在某些釉層中略見泛青,仍保留著青瓷的痕跡,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徵。隋唐以後,白瓷的燒制技術進一步提高,色調日趨穩定,器形更加精巧秀麗,成為深受上層社會喜愛的日用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