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況

白泥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磷、石灰石和石膏石。煤的儲量初步探明為500多萬噸。這裡地形為典型的岩溶地形,斷江河溶洞內有很多石柱、石筍,洞內"象鼻三絞水"奇觀令人心馳神往,"觀門石"的絕壁飛猿更使人流連忘返。鄉內畜牧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全鄉耕地和非耕地中適宜於養殖的就達10,000多畝,現養豬6,800多頭,牛3,500多頭,羊2,800多隻,已向市縣申請建成畜牧業發展的基地鄉。
基礎設施建設:轄區內有校點11個,其中鄉級國中1所,農技國中一所,2000年已被省檢合格,現有教師78人,其中公辦教師38人,代課教師40人。中國小生1800多人。已建成公路40公里,全鄉12個社基本通公路;在一九九七年建成順河電站的基礎上2001年架通了“110”線路,2008年初正式掛網,全鄉人民用上了網上電;光纜電話2000年開通,同時建成了移動通訊直放站(僅限鄉鎮所在地)。全鄉有8個村可通話。有廣播電視站兩個。2001年建成了龍井飲水工程,解決了機關單位及街村飲用水困難的問題。農業基礎設施全鄉有小二型水庫兩座,大塘8個,山平塘14口,固定主幹大堰10條。
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42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7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5元。
2008年,白泥鄉12個村全通公路,有程控電話150多部,手機200多個,並有機站1個,電腦11台,村村都能收看電視。觀文至白泥的主幹公路橫穿白泥全境。兩個場鎮市場活躍,各種物資及時集散,服務生活。
工業發展

一是工業載體建設取得突破。瀠華工業園區一期工程場平、進園主幹道、區間道路建設全面竣工;瀠溪工業園區320畝土地徵用、3個汽貿4S店片區拆遷場平工程全面完成。
二是工業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瀠華工業集中區8戶首批簽約入駐工業企業已開工進行廠區建設,新成立了工業企業融資公司,駐區銀行貸款1億元支持工業發展。
三是重點企業運行良好。2008年南煉總廠、康達、人本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5.5億元、7500萬元、18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56%、35%;新增規模以上企業9戶,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四是技改擴能成效明顯。投入技改資金1.25億元,完成12個技改項目,開發新產品16個,新增產值1.06億元,同比增長5倍。
經濟模式

白泥鄉黨委根據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富村富民的烤菸特色經濟,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前進、先鋒等7個村烤菸生產,撐起了鄉財政收入的半壁河山。
集體經濟發展了,2002年以來,全鄉財政擠出資金修建14個村活動室,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入190多萬元解決了12個村1500多人口的人畜飲水困難;新修鄉村公路11公里,打通那裡至倮木4公里公路,接通了起馬至六枝龍場鄉的斷頭公路,維修入村公路20餘公里;投資300餘萬元修建了白泥中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以及那裡、銀碧、大樹腳等8所村級國小教學樓。2008年,全鄉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建有圖書室,村村有黨員活動室,村村開通程控電話、廣播電視,完成了14個村電網改造。
2008年12月25日,古藺縣政協主席曾凡毅一行參觀了白泥鄉“藺州三台”土雞純繁保種基地建設現場,深入部份養殖大戶、散養農戶、孵化戶家中,了解養殖戶2008年的養殖、銷售、收入等情況,對白泥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開展“一鄉一品促發展、打造土雞創品牌”進行調研。曾凡毅指出,基地建設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示範帶動為重點,以促農增收為中心,走產業化規模經營、特色農產品品牌開發之路;要以市場帶動產業發展,為赤水河沿線民眾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黨政建設

一是調查摸底,做好準備。積極組織鄉、村幹部逐戶走訪,對外出務工黨員民眾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準確掌握外出務工黨員民眾的年齡、學歷以及從事的工作等情況,逐一登記造冊。
二是制定計畫,開展培訓。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了《返鄉黨員民眾培訓方案》,對培訓時間、內容、班次進行了詳細的安排。根據返鄉黨員民眾興趣愛好的差異和自身需求的不同,採取“選單式”培訓,設定了“黨性知識”、“實用技術”、“法律維權”、“市場信息”、“鄉情教育”等5個班次,涉及11大類知識,針對個人實際採取“缺什麼、補什麼;用什麼、學什麼。”進一步促進外出務工黨員民眾思想素質與創業技能的“雙提高”。
三是強化管理,確保培訓。建立領導幹部聯繫站點制度,站點成立了返鄉黨員民眾培訓工作小組,由1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和3名村幹部分別擔任組長和成員,負責培訓工作,做好培訓內容的安排、把關以及人員的組織和考勤,確保返鄉黨員民眾“來得了、坐得住、學得會”。2008年全鄉成立返鄉黨員民眾培訓小組26個。
四是激發熱情,服務鄉村建設。從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增強黨員致富能力等方面鼓勵返鄉黨員民眾獻計獻策,強化他們為鄉村“富”出力、為鄉村“興”謀劃的責任意識。積極在返鄉黨員民眾中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向村黨組織提一條合理化建議、介紹一條致富信息、帶動一批勞務輸出、為支部辦一件實事,增強了外出務工黨員民眾的“雙帶”責任感。2008年,返鄉黨員民眾為支部提出合理化建議30條,為農民民眾介紹致富信息28條。
織金縣白泥鄉

白泥鄉地處織金縣西南部。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2.12萬,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1%。轄15村委會。1949年為白泥鄉。1953年析設白泥、水營、煤箐、倮木鄉。1958年撤鄉併入阿弓公社。1962年析建白泥、水營、倮木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1年合併置白泥鄉。產茶葉、油桐籽等。有中國小19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白泥,在城關鎮西南38公里,那魏小河西岸山脊上。人口700。海拔1550米。因產高嶺土,俗稱白泥,故名。珠藏—卡房公路經此。
鄉鎮工作

全鄉共設立白泥、水營、先鋒3個巡迴辦公地點。該制度規定,便民服務團每星期進駐3個點集體辦公2天。服務團的主要職責:一是直接為民眾辦理相關證件及手續,如辦理身份證、建房審批、生育證、繳納稅收、結婚證、婚育證等;二是送科技下鄉,將農村適用的種養殖技術製成資料,發放給民眾;三是送法下鄉,積極宣傳有關農村的各種政策、法律、法規;四是送醫下鄉,為民眾免費看病,解決民眾看病難的問題;五是提供致富信息,為民眾脫貧致富牽線搭橋;六是解決民眾矛盾糾紛,接待民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七是解決村級組織反映的有關問題。
實行巡迴辦公制度以來,全鄉共為民眾辦理第二代身份證2070個,婚育證197個,生育證80餘個,出具相關證明364個,辦理建房審核手續21戶,收繳耕地占用稅4000餘元,製作發放種養殖技術資料3215份,宣傳法律法規42次,接受法律諮詢720人次,免費為民眾看病1300人次,發放醫藥價值4000餘元,為民眾提供致富信息上百條,解決民眾糾紛31起,接待民眾8300多人次,解決和答覆有關村級組織的問題50餘個。
通過便民服務團的巡迴辦公,改革了機關的辦公方式,變以前的被動為民眾服務為現在的主動為民眾提供服務,促進了機關作風的轉變,密切了黨幹群關係,樹立了黨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的和諧發展。
在白泥鄉,民眾普遍反映這種辦公制度省事、省心,真正為老百姓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