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盾狀著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的較大,第2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孢子囊群生於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餘分離。
白毛蛇莖方形,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鈍,鋸齒緣,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塊莖具短節狀,白色,形似蠶體,質脆。
白毛蛇葉遠生;葉柄長5~7.5厘米,基部有關節;葉片三角形,長8~15厘米,寬7~10厘米,3~4次羽狀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針狀三角形,長5~8厘米,寬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圓披針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其餘各對2次小羽片矩圓形,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鈍頭;葉亞革質,無毛。孢子囊群在葉緣之里;囊群蓋圓形,僅基部附著。
白毛蛇表面密被膜質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並具少數除去葉柄及鬚根後的痕跡。質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氣微,味淡。
生長環境
白毛蛇性喜溫暖,忌高溫潮濕,生育適溫15~25度。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
白毛蛇生於海拔300-1760米的林中樹幹或岩石上,也常生於溪邊岩石上或樹上。
分布範圍
白毛蛇原產於東亞、中國大陸,台灣由中國大陸引進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時間。
白毛蛇分布於我國海南、廣東及廣西,廣布於亞洲、非洲及澳洲熱帶地區。也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主要價值
名稱:白毛蛇
漢語拼音:bai mao she
拉丁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蠶、岩蠶、老鼠尾、牆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岩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白毛陰石蕨、地蜈蚣、石母、樹蕨蕨、石上螞蟥、馬騮尾、陰地蕨、白毛伸筋
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
藥用: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微苦、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血,利尿。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骨折,黃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收儲藏】夏、秋季挖取,洗淨,去附葉、鬚根,鮮用或曬乾。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根莖扁圓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密被膜質、線狀披針形鱗片,長約4mm,灰白色,基部圓形,紅棕色;鬚根多數,棕褐色,除去鱗片、鬚根後,表面棕黑色,有不規則縱皺紋。質稍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綠色,有點狀維管束。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小形細胞,外被角質層,表面凹陷處著生丁字形鱗片;鱗片由多細胞組成,內含紅棕色物質。分體中柱4-11個斷續排列近環狀,緊靠分體中柱周圍的細胞,壁增厚,並具紋孔。內皮層細胞有明顯的凱氏點。
考證
1.本品始載於《本草抬遺》,以草石蠶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圖經》在《本經》石蠶條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當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與本品頗類同。
3.而《本草綱目》所引《本草拾遺》草石蠶一名,列入菜部,實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i Miq.即《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草石蠶,與《本草拾遺》所載的草石蠶名同而實異。
5.《本草抬遺》:“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節如蠶。”故名草石蠶、石蠶、岩蠶。所謂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狹鱗片,故又稱白毛岩蠶、白花石蠶。 亦有以為其根與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補類名稱。
中藥化學鑑定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時,濾過。取濾液5ml,在水浴上蒸乾,殘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再加醋酐-硫酸(19:1)試液數滴,溶液呈紫紅色,上層液逐漸變綠色。(檢查甾醇類)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等量的鹼性酒石酸銅試液,置沸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即發生棕紅色沉澱。(檢查單糖)
繁殖方法
白毛蛇可用扦插法或塊莖繁殖,也可以分株,但小家庭不必收集種子,扦插即可。
白毛蛇春季將帶有2-3個葉或葉芽的白毛蛇根狀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淺埋於腐殖土的表土中並保持濕度,40天左右即能生出新根。
白毛蛇在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有野生植株,附生於樹幹、近水陰濕的岩石上,可挖取蒔養。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白毛蛇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但以肥沃的土壤最為適宜。由於它的根系入土不深,無需深耕。整地前施腐熟的有機肥,淺翻做成平畦。
適時播種
白毛蛇播種可在春季終霜前後,選留大小適中、整齊、無傷殘的具有品種特性的塊莖作種,並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按密度挖穴或開溝澆水。待水滲下後,每穴種塊莖1-2個,覆土。
田間管理
白毛蛇生長期較長,應注意中耕、除草。夏季注意控制水肥,防止植株徒長。白毛蛇出現花蕾時,應及時摘除花蕾和頂芽,以節約養分促進塊莖生長。立秋後,地下莖膨大期,可追複合肥和藥材根大靈,以促進地下莖的迅速膨大。
施肥
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