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
1、 糧食生產主要以種玉米、稻穀為主;大豆、馬鈴薯為輔。
2、 畜牧業以生豬、肉雞、蛋雞、鴨子養殖為主,因該村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條件適宜以及每年兩次以上的春秋兩季強制免疫,有效確保該村畜牧業平穩健康協調發展,平均每年商品豬出欄1200頭以上,雞、鴨等禽類出欄6600羽以上,牛出欄50頭以上,羊出欄30隻以上。
3、 天然林木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分布著稀有的銀杏樹22株。其中,兩米以上胸徑的有8株。還有群居的紅豆杉,樹灌胸徑均約為90cm,居住面積10畝以上,其餘大大小小的紅豆杉遍布全村。天然闊葉林占70%以上,有“撕栗、紅葉樹、柏楊、楠木、香椿、楊梅樹、毛栗樹”等上百種。針葉林占30%左右,主要有:杉樹、柏樹、馬尾松等上百種,是目前珍貴的可再生經濟林,每年用於煤礦、建材、家具等各種用材上萬立方。
特色產業
1、從改革開放以來,在板橋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找準了一條村民增收致富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烤菸生產,改革開放前全村烤菸生產面積才285畝,1985年達到了600畝,產量和產值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而逐年遞增,該村具備現代化的專業技術人員,從育苗、種植栽培到烘烤階段都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至2008年全村共有烤菸2700畝,實現產量73.5萬斤,產值達556萬元。
2、紅皮大蒜也是該村的一大特色,在西南地區也赫赫有名,全村每年種植大蒜400畝以上,其皮薄瓣小,色、香、味別具一格。
3、為了適應新經濟形式,該村逐漸轉變傳統的養殖模式,從2007年起在匯川區科技局資金和技術的大力幫助下,建立了中興優質種兔示範基地。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從開始的500隻發展到了2000多隻,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領部分村民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
四在農家
從2005年開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以來,村里組織村民集資和義務投工投勞,到2008年相繼完成了白果、坪山、同心村民組2公里的通組和進寨公路,3公里的連戶路,改造了庭園,修建了花池、花台,初步實施了“五通三改三建二創”的目標,全村建成沼氣池150口並基本實施了改廁改灶,切實為村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的基礎。
文化建設
該村有大專以上文化的32人,中專及高中文化的40多人,雖然文化結構不一,但是該村村民歷來勤勞、善良、誠實守信。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跟上時代的腳步,村里完善了農村遠程教育網站及萬村書庫的硬體設施,初步解決了村民就地學習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各種農業適用技術的問題。
社會事業
1、 該村已有新寨公墓山一座,切實解決了村民去世後的安葬問題。
2、 該村有殘疾人員22個,到去年為止,已相繼納入了低保,為這些人員解決了生活上的難題,讓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溫暖。
3、 將在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將逐步完善村級衛生室和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為人民民眾的健康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六、 基礎設施
1、 隨著農業發展的優勢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基礎性地位,與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支持和關注,經過全村歷屆幹部和民眾的不懈努力,修建有42公里的農用鄉村道路到各村民組、各院寨村落,基本實現家家戶戶通公路。
2、 2008年在田灣、茶園兩組修建了2400立方米的煙水工程蓄水池,鋪設管網11.5公里,受益面積800畝,在改善該村烤菸生產靠天增收的現狀上起到了顯著效果。基本改善了人畜飲水管道和蓄水池、水窖、溝渠等農業水利基礎設施。
3、 到去年底,移動、聯動等通信公司,相繼在該村建立了機站,網路覆蓋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