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白宮風雲》和其它電視連續劇一樣,利用數集或一整季的演出來鋪陳故事情節,除了大型主線外,通常在每一集的開頭和結尾也會加入迷你支線豐富劇集呈現。《白宮風雲》的劇集情節大部份都是圍繞在巴特勒總統和他的幕僚如何面對各種法律事務或政治事件,從台面下與國會議員的協商交涉(〈FiveVotesDown〉)到瑣碎的私領域,如感情生活(〈Pilot〉〈TakeOutTheTrashDay〉)及個人藥物問題(前兩季的主線)都進行了深入的深討。典型的劇集呈現先是隨意介紹總統與幕僚團隊的一天,其中通常會有一些觀念或主題連結每段劇情。而規模龐大、相互接合的白宮場景讓製作單位能夠拍攝出相當難得的長鏡頭畫面,像是幕僚成員在白宮走廊上一邊走動一邊談論家國大事的連續主拍鏡頭,這些邊走邊談的鏡頭後來也成為本劇的重要特色。
在第一季的《白宮風雲》里,巴特勒政府新官上任,新政府正處於適應施政環境,逐步推動議案的時期。到了第二季,違法醜聞圍繞白宮,在此一困境中巴特勒總統尚須決定是否競選連任。第三第四季深入描述了總統陣營的情誼,同時國內外都籠罩在恐怖主義的陰霾之中。在第五季里,巴特勒總統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外交挑戰,對內他還必須面對新任眾議院議長對他的預算審核。在第六季里,為了尋求巴特勒的繼任人選,兩黨候選人分裂成數個陣營。最後巴特勒總統在第七季必須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總統選戰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時,處理一件白宮內部泄密案。
演職員表
演員表
阿倫·阿爾達飾SenatorArnoldVinick 斯托卡特·詹寧飾AbbeyBartlet 克里斯汀·肯諾恩斯飾AnnabethSchott 阿麗森·詹尼飾ClaudiaJean'C.J.'Cregg 羅伯·勞飾SamSeaborn 簡·默勒尼飾DonnaMoss 理察·希夫飾TobyZiegler 約翰·斯賓塞飾LeoMcGarry 杜勒·希爾飾CharlieYoung 莫伊拉·凱利飾MandyHampton JohuaMalina飾WillBailey 瑪麗·麥克科馬克飾KateHarper 吉米·斯密茨飾CongressmanMatthewSantos 馬丁·辛飾PresidentJosiah"Jed"Bartlet 布萊德利·惠特福德飾JoshLyman NiColeRobinson飾MargaretHooper |
職員表
導演:托馬斯·施拉梅 編劇:AaronSorkin |
主要角色
《白宮風雲》運用一整個演員團隊向觀眾述說美國聯邦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演員各司所職,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第一夫人、總統高級幕僚以及核心顧問團,其他次要角色大致上則環繞著核心團隊,不時出場填補故事空缺。
演員 | 角色 | 前期身份(Bartlet任期) | 後期身份(Bartlet任期) | 劇終身份(Santos任期 |
馬丁·辛 Martin Sheen | Josiah“Jed” Bartlet | 美國總統 | ||
施塔克·錢寧 Stockard Channing | Abigail Bartlet | 第一夫人 | ||
約翰·史賓塞 John Spencer | Leo McGarry | 白宮幕僚長(第1-6季) | 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第7季) | |
布雷迪·威佛德 Bradley Whitford | Josh Lyman | 白宮副幕僚長(第1-6季 | Santos總統競選陣營幹事(第6-7季) | 白宮幕僚長 |
理查·薛福 Richard Schiff | Toby Ziegler | 白宮公關室主任 | ||
羅伯·洛Rob Lowe | Sam Seaborn | 白宮公關室副主任(第1-4季) | 白宮副幕僚長 | |
約書亞·馬里納 Joshua Malina | Will Bailey | 白宮公關室副主任(第4-5季) | Russell副總統幕僚長(第5-7季) Russell競選陣營幹事(第6-7季) 白宮公關室主任(第7季) | 俄勒岡州國會議員 |
艾莉森·潔妮 Allison Janney | Claudia Jean "C.J." Cregg | 白宮新聞秘書(第1-6季) | 白宮幕僚長(第6-7季) | |
杜·希爾Dule Hill | Charlie Young | 總統個人助理(第1-6季 | 幕僚長特別助理(第6-7季) | |
珍妮爾·摩羅妮 Janel Moloney | Donna Moss | 副幕僚長高級助理(第1-6季) | Russell競選陣營發言人/Santos競選陣營發言人(第6-7季) | 第一夫人幕僚長 |
瑪莉·麥考梅 Mary McCormack | Kate Harper | 副國家安全顧問(第5-7季) | ||
克里斯丁·錢諾維斯 Kristin Chemoweth | Annabeth Schott | 白宮副新聞秘書(第6季) | Santos總統競選陣營人員(第7季) | 第一夫人新聞秘書 |
吉米·史密茲 Jimmy Smits | Matt Santos | 德州國會議員(第6季) |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第6-7季) | 美國總統 |
亞倫·艾達Alan Alda | Arnold Vinick | 加州參議員(第6季) |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第7季) | 美國國務卿 |
《白宮風雲》里的主要演員每人每集薪資約為7萬5千美元,飾演總統的馬丁·辛證實他的薪資高達30萬美元。羅伯·洛的角色在情節安排原本更為重要,因此他也有六位數的價碼,據報導為10萬美元。角色間的薪資不平等,後來導致契約糾紛,表達不滿的演員主要有艾莉森·潔妮、理查·薜福、約翰·史賓塞和布雷迪·威佛德。四人在2001年與華納兄弟娛樂公司進行契約協商,過程中華納兄弟以毀約官司向四人施加壓力,但是四人團結一致,後來以加薪雙倍完成協商。兩年後,華納兄弟與NBC和Bravo電視頻道續約,不久四人藉機再度要求加薪。
飾演白宮幕僚長里奧·馬加瑞的約翰·史賓塞於2005年12月16日心肌梗塞逝世,此前一年他所飾演的角色也曾被安排經歷一次幾乎致命的心臟病發情節。史賓塞過世後,馬丁·辛在最新一集〈RunningMates〉(第七季第10集)節目播映前,簡短表達了致哀之意。史賓塞所飾演的角色則在2006年4月2日播映的〈ElectionDay〉(第七季第16集)節目中正式向觀眾告別。
分集劇情
第1集
拂曉時分的華盛頓,總統的五位幕僚正在趕往位於白宮西翼的辦公室的路上。他們是威嚴的參謀主任里奧-麥克加里、永不疲倦的新聞秘書官茜潔-克瑞格、受人矚目的副參謀主任喬希-萊曼、失眠的新聞主任托比-齊格勒,還有喜歡沾花惹草的新聞副主任山姆-希伯恩。這五位總統的得力助手,要趕去處理兩件令人頭疼的事件:一是有數百名古巴難民正試圖穿越暴風雨中大西洋,來美國尋求新生活;另一件則是現任的美國總統約書亞-巴特勒騎著腳踏車一頭撞上大樹,還扭傷了腳踝。除了這些麻煩,有幾位幕僚也正為自己的事情而煩惱。山姆發現前一晚和他上床的法律系學生同時幹著高級應召女郎的營生。喬希以前女友曼迪-漢普頓,現在卻和一位反對派議員約會並為之工作。更糟糕的是,喬希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的講話大大得罪了一個基督教保守派聯合會,而這個宗教團體恰恰是總統的盟友。為了挽回影響並避免喬希被開除,托比安排喬希向宗教團體的幾位領導人道歉。但是一位宗教人士反猶太人的言論,卻惹怒了一向沉著的托比。
第2集
不顧同事們的警告,陷入情網的白宮雇員山姆-希伯恩仍然公開追求一個曾與他共度良宵的高價應召女郎。任性的副總統提出一項使經理人受惠的法案,這讓新聞秘書官茜潔為總統與副總統可能爆發的公開衝突而絞盡腦汁。政治女顧問曼迪-漢普頓的僱主,反對派議員羅伊罔顧她的意見而與白宮妥協,同意在議會中擱置一項關鍵法案的討論,從而錯失競選下任總統的有利砝碼。脾氣火爆的曼迪為此與羅伊大吵大鬧,也因此丟了這位唯一的客戶。當白宮上下正因為十二位運動員集體拒絕白宮的邀請而尷尬時,喬希被裡奧逼著去請曼迪來為白宮工作。年輕的黑人海軍上校莫里斯是巴特勒總統擔任州長時的舊識,巴特勒希望這位軍醫能留在白宮擔任常任醫師。但是莫里斯上校在去卸任原職的途中,卻傳來了驚人的訊息。
第3集
山姆把他與應召女郎勞麗的事情告訴了喬希和托比,但茜潔還是毫不知情。當她發現之後感到非常憤怒,她無法容忍這類會對總統的名譽發生消極影響的事情,並提醒山姆作為白宮雇員應該有更高的標準。但是山姆堅持自己沒有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也有自由選擇朋友的權利。一位記者告訴茜潔他發現了山姆與應召女郎間的事情,茜潔因此不得不透露另一個重要事件,以換取記者的保密。華盛頓陰雨連綿,因為莫里斯醫生的去世,巴特勒總統也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對第一夫人大發脾氣。他否決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計畫,認為單純摧毀恐怖分子基地遠遠不夠,應該擬定一個更具打擊性的計畫來為美國受到的攻擊復仇。喬希雇用了一位年僅20歲的實習生查爾斯-楊來擔任總統的個人助理。楊的母親是一位警員,在五個月前因公殉職,楊現在不但要繼續大學學業,還要撫養年幼的妹妹。巴特勒總統的壞脾氣發到這位靦腆的年輕人的身上。但是最終,平靜下來的總統接納了這位新助理,也理智地同意了聯席會議原先的軍事計畫。
第4集
白宮風雲第4集劇情總統在演講中宣布,國會將在周三通過一項限制全自動輕型武器交易的法案,但是這時里奧突然得到訊息,原本勝券在握的統計票數突然少了五張,而這時距離周三僅有七十二小時了。為了挽回臨陣倒戈的五張選票,擺在參謀主任里奧-麥克加裡面前只有一條路:去請求那位難以捉摸的副總統的協助。白宮工作人員的年度財政調查成了托比最棘手的事。不是很懂得股票炒作的托比曾因為好奇而買了一家網站五千元的股票,現在這筆科技股的市值漲到了二十萬美元。一位股票專家在國會的一次作證是導致科技股大漲的原因,而這位專家正是托比兒時的夥伴,那次作證更是托比的安排。這所有的一切把懷疑的目光引向了托比。里奧廢寢忘食的長時間工作,卻導致了家中發生了婚姻危機。總統的背疼時常發作,但是誰也沒有發現,巴特勒拿錯了藥瓶……
第5集
第6集
新聞發言人茜潔對著人口普查抽樣法案的法律簡報發愁,她完全不懂上面所說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看上去”很重要。在內心掙扎了良久之後,她不得不放下自尊心去向山姆求教。三十年來美國政府第一次在年終將有320億美元的結餘,共和黨人呼籲出台減稅方案,而白宮西翼的民主黨正在醞釀如何消化這筆結餘。托比和曼迪-漢普頓想起他們正在爭取的國會選票,也許這筆320億美元的撥款方案能為人口普查法案贏得最關鍵的三票。白宮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正當總統和他的幕僚準備下班,突然白宮的報警系統被觸發。而持槍闖入者的目標並非是總統,而是總統心愛的女兒——柔伊。
第7集
為了招待印度尼西亞總統訪問白宮,一場國宴正在忙碌的籌備中。從宴會的菜式到第一夫人的耳環,每個環節的安排把整個白宮西翼辦公室忙得夠嗆。而白宮之外的美國也毫不輕鬆。全國卡車司機聯合會的代表來到白宮,宣布他們的要求如果不在午夜12點前得到滿足,全國性的罷工將立刻開始,屆時可能會引起運輸業的全面癱瘓;莎拉颶風的強度增強到了四級,而且正朝著喬治亞洲逼近;而俄亥俄州的一個莊園裡,活命教派的教徒武裝劫持了七、八十名人質,正和安全部隊對峙。山姆卻在這時見到了最令他驚訝的人——他那位做應召女郎的女友正出現在國宴上。
第8集
由白宮提出的一項重要的銀行法案即將通過,但在投票的前夕,法案的受惠銀行卻突然加上了一份土地使用附加條款,試圖藉此開採蒙大拿州的礦產。一籌莫展的托比和喬希沮喪的發現,他們也許要上演自己否決自己的提案的滑稽劇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記者丹尼正在不懈地追求茜潔,這讓忙碌的茜潔心煩意亂。一次小型的內閣會議上,傳出總統巴特勒與副總統發生了爭執,這讓職業嗅覺靈敏的丹尼聞到了絕好的新聞素材。與妻子分居的參謀主任里奧繼續過著工作過度的日子,他那不受管束的美麗女兒瑪勒里在他眼皮底下約會花花公子山姆。里奧最終想出了一個阻止山姆赴約的巧妙辦法。
第9集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退休了,這給巴特勒總統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能讓他的一位心腹成功地接替這個位置,那么白宮在最高法院的影響力必將大大提高。但隨著進一步的調查,這位候選法官漸漸顯示出許多與白宮相左的政見,而他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更讓巴特勒不得不改變主意去在原本不存在的“其他人選”中尋找另一個候選人。而在白宮西翼,一陣參雜著憤怒的不安在漸漸蔓延。內閣監察委員會的一位成員公開指控白宮工作人員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濫用藥物,這位希望藉此成名的閣員還特別指出,這項指控還特別牽涉到總統幕僚中的一位重要成員。
第10集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白宮充滿了熱鬧的節日氣氛。巴特勒總統急切尋找溜出白宮的機會,要在聖誕夜來臨之前抓緊最後的時間上街購物。而新聞主任托比正在受著一種莫名情緒的折磨。一個從韓戰退伍的老兵孤零零地死在寒冷的街頭,而當時他身上正穿著托比捐給慈善機構的一件外套。西翼辦公室的另一條安靜的走廊里,喬希向山姆提議能否讓他那位做高級應召女的朋友透露一些客人名單,那也許能發現其中有重要的共和黨人,從而能藉此打擊一個政壇對手曾暗示要揭露里奧曾濫用藥物的威脅。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因為同性戀而被一群學生毆打致死,這讓巴特勒總統決意重提對仇視罪立法的議案。而鍥而不捨的記者丹尼仍盯著茜潔並提出共度聖誕夜。
第11集
克什米爾地區這個南亞火藥桶又有了爆發的危險,印度突然出動三十萬軍隊占領巴基斯坦控制的區域。巴特勒總統對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可能爆發的核危機感到憂心忡忡。他緊急召集了一位處理印度事務的專家,英國外交官馬布里來商討這件事,希望能找出能使這兩個國家都別輕舉妄動的方法。但是這位古怪的和平天使嗜酒好色的脾氣卻給白宮帶來了一陣頭疼。對白宮辦公室濫用物資的調查還在繼續。憤怒的喬希也接到了傳票,要求他去一個調查會接受質詢。而隨著調查的進展,事件的矛頭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參謀主任里奧-麥克加里。巴特勒越來越喜歡他的私人助理查理-楊,但當這個拘謹的年輕人結結巴巴向他提出,他能否約會總統心愛的女兒柔伊,這還是讓巴特勒大吃了一驚。
第12集
第13集
一個同性戀男孩的被殺促使總統簽署對仇恨罪的立法,但是被害男孩的父母卻並不贊同總統的做法,特別是那位父親因為兒子是同性戀而感到非常窘困,以至不想加重對謀殺犯的懲罰。這讓茜潔感到難以置信的不解。十多位教師在性教育課上對學生灌輸禁慾至上的說法,這也讓白宮幕僚們為是否要推行新的性教育方式而發生了爭論。一位社會學教授在大學課堂上大肆宣揚種族主義,公眾一片譁然,而總統的寶貝女兒柔伊正在上這個教授的課,這件事的性質就此發生了奇特的變化。喬希和山姆將出席撥款委員會的聽證會,這個委員會掌握著白宮的資金來源。而喬希必須回答,當國會在調查里奧吸毒事件的時候,他為何對此知情不報。
第14集
一位聯邦探員在執行任務中射殺了兩個毒梟,因此被地方法院判處死刑。聯邦最高法院也駁回了他的抗訴。照慣例在安息日不執行死刑,所以距離死刑的執行還有48小時。而這時白宮辦公室沉浸在對周末的期盼中,山姆和希伯決心不管辦公室的事,要度過一個輕鬆的周末。而托比正在猶太教堂中聽著布道。當巴特勒總統乘坐空軍一號在周六上午回到白宮時,他和幕僚們必須儘快決定是否動用總統的權力來為這個聯邦探員減刑。巴特勒卻首先想和他孩童時期的牧師見面,希望能從這位睿智的老人這裡得到一些有用的啟示。
第15集
又是一個周五的夜晚,而山姆和托比卻在匆忙趕往康乃狄克州的途中。巴特勒總統為聯邦最高法院推薦的下任大法官蒙道薩在康州被捕,罪名是酒後駕車並拒絕酒精測試。山姆和托比必須在這件事還未公開前把蒙道薩放出來,並要調查清楚為何滴酒不沾的蒙道薩會因醉酒被捕。而喬希正被一所大學邀請參加一個講座,為學生們講述他在白宮的日常工作。喬希敘述了他在前一個星期處理的一件事情: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大臣在公開場合宣稱一位共和黨人是種族主義者,而在新聞發言人不在場的情況下,總統巴特勒被媒體在這個問題上死纏爛打。這時喬希接到托比打來的電話,他和山姆在康乃狄克州迷路了。
第16集
總統巴特勒正和他的幾位幕僚乘坐著空軍一號飛向洛杉磯,他們除了要討論一項禁止焚燒國旗的法案外,還將參加一個有許多好萊塢明星出現的募捐酒會。但當主辦酒會的影業大亨得知有國會議員提出禁止同性戀參軍的法案時,他威脅說除非總統公開宣稱決不通過這項法案,否則將立刻取消這場全國矚目的晚會。而在華盛頓,留守白宮的里奧正試圖說服頑固的副總統霍因斯,希望能使參議院暫停一項關於增收穀物酒精稅的表決投票。總統的女兒柔伊與他的黑人助理查理正在談戀愛,卻因此收到許多來自種族主義者的威脅信。巴特勒為了保障女兒在大學中的安全,在陸軍中秘密為柔伊徵召貼身保鏢,二十七歲的憲兵女上尉吉娜進入了總統的候選名單。
第17集
第一夫人艾碧-巴特勒在電視講話中談及一些國家濫用童工的現象,這讓一位國會女議員得到靈感,這將是在國會中重提降低國際關稅法案的好機會。而這個法案正是被總統巴特勒故意擱置的。而在這天的凌晨,備受尊敬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突然心臟病突發去世。白宮的幕僚們預計華爾街股市將因此暴跌350點以上,救市的方法只有在股票開市時就立刻宣布新主席的人選。但是巴特勒卻堅持要推遲新主席的任命,因為唯一的人選,英俊能幹的厄力克是第一夫人大學時的親密男友……而在白宮之外,總統的女兒柔伊與黑人男友查理髮生了不愉快。兩人原本打算一同出席一個俱樂部的開幕晚會,但是種族主義者對查理髮出了死亡威脅。柔伊不得不因此阻止查理的出席。
第18集
電視中正在直播參議員投票過程,白宮西翼為了讓蒙道薩當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整整忙碌了半年,所有人拿著酒杯和香檳屏息等待參議院宣布贊成票到達51張的時刻。總統的女兒柔伊參加了大學互助會舉辦的一個晚會,但是這個聚會卻被警察搜查出毒品。雖然搜查的時候柔伊已經離開,茜潔仍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向新聞界隱瞞這件事。白宮提名一位非洲裔候選人擔任司法副部長,但是不曾預料到,這位候選人在不久之前曾公開主張,美國政府應該就歷史上對黑人作出的奴役作出經濟賠償,這讓現任的法務部長非常惱火。而喬希只能硬著頭皮去盡力說服那位黑人律師放棄賠償的主張。里奧的女兒瑪勒里對山姆越來越著迷,但是她在父親的辦公室看到山姆起草的一份教育補償法。身為公立教師的馬勒里為此與山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第19集
新聞發言人茜潔聽說有一份檔案在白宮偷偷流傳,這份備忘錄上列出了巴特勒政府的缺點和弱點。在追查的過程中,茜潔意外發現這份檔案竟出自曼迪之手。更糟糕的是,因為當時曼迪在為巴特勒的政敵工作,她還設計出讓巴特勒不能再被提名的戰略。聯邦選舉委員會有兩位成員突然辭職,這兩個空出的席位令總統巴特勒精神大振,他提議里奧搶先推選兩個支持競選經濟改革的民主黨人,而不要與共和黨分享這兩個席位。這遭到了幕僚們的一致反對,因為這與美國的民主政治理念背道而馳。但在巴特勒的堅持下,喬希不得不著手辦理。曼迪的檔案最終落到了一位記者手中,茜潔和曼迪必須立刻面對這個巨大的挑戰。
第20集
總統巴特勒精神振奮地在電視演講中提出,他將提名兩個贊成選舉財務改革的人選進入聯邦選舉委員會,這將一舉改變美國的選舉監督方式。他的政敵立刻祭出立法程式作為威脅,聲稱立刻要提出讓巴特勒噤若寒蟬的法案。白宮幕僚們必須從民意調查專家處聽取意見,用來觀察總統的新措施的反響。但是對喬希來說,這次會面則讓他心神不寧,因為與專家同行的還有喬伊-盧卡斯。喬希對富有魅力的喬伊很有好感,而同時整個白宮都知道,每次見面喬伊都能把他打擊得一敗塗地。里奧面對的事務更為棘手,政府正在修訂針對毒品問題的撥款法案,因為里奧早年的吸毒問題,令他提出的意見都遭到了別樣的為難。
第21集
一場重要的大型民意調查開始前,白宮幕僚抓緊最後的時間斟酌問卷的用詞。巴特勒總統在橢圓形辦公室里焦急等待這份執政成績單。山姆的女友勞麗將從法學院畢業,山姆興沖沖的準備參加她的畢業典禮,但是托比卻特意阻止了他。新聞界早就知道勞麗做著高價應召女郎,不懷好意的相機炮口已經埋伏就位,只等山姆走近勞麗的那一刻。里奧意識到,只靠總統新提名的兩位選舉委員會成員還不足以改革選舉財政制度,他精明地著手策劃拉攏其他委員,反對政治獻金的巴瑞將是他的首個目標。美國駐保加利亞大使與總理的女兒鬧出了緋聞,沒想到這個訊息卻給了山姆解決另兩件外交人員升遷問題的契機。
第22集
一架F117夜鷹偵察機在伊拉克禁飛區被擊落,白宮軍情室氣氛緊張。倖存的飛行員落在沙漠中,距離伊拉克共和軍的駐地只有十英里。白宮命令五角大樓必須搶在伊拉克人之前救出這位飛行員。托比試圖用忙碌的工作來忽略一系列壞訊息。他的弟弟正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而原定前一天降落的飛船,現在仍滯留在太空。山姆為托比打聽到只是因為艙門出了一個小問題。但是最終能否安全降落仍是未知數。總統巴特勒去一所大學進行演講,當他從大學講堂中出來準備回白宮時,柔伊的貼身女保鏢吉娜卻在歡呼的人群中嗅到了危險的氣息。一座建築的窗子突然打開,槍聲響起了。
社會評價
觀眾反應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白宮風雲》的演員一起現身直播綜藝節目《SaturdayNightLive》《白宮風雲》將觸角延伸進美國權力中心賓州大道1600號,節目的合理性、政治傾向和影片價值都受到相當熱烈的討論。
社會影響
《白宮風雲》的寫實描繪雖然大獲好評,索金仍表示:“我的責任不是求真…而是隨心所欲的吸引觀眾的目光。”前白宮助理馬修·米勒(MatthewMiller)認為索金“吸引觀眾的方法是創造出比生命更真實的政治人性──至少比新聞照片還要真實”,他還認為藉由對虛構政治家的移情作用,《白宮風雲》創造出一個“破壞性對手”,挑戰老是對政治冷嘲熱諷的新聞媒體。《白宮風雲與白宮西廂》一書的作者馬龍·李文(MyronLevine)對此也表示贊同,他認為這部電視系列劇“呈現出對政府公職的正面觀點,有助改善反華盛頓特區人士的刻板印象,與對政府冷嘲熱諷的言論。”
加州州立大學聖馬克斯分校政治學副教授史黛絲·碧佛斯博士(StaciL.Beavers)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以白宮群英作為教育工具〉,探討以《白宮群英》作為教學工具的可行性。她斷定“以營利性娛樂節目來說,《白宮群英》呈現出相當高的教育潛力。”在她看來,《白宮群英》對於政治進程的描述,比一些只會打高空、講官腔的政治節目(像是《FacetheNation》《與媒體見面》)來得更有深度。不過節目在對特殊問題進行探討時,可能會因為觀眾對角色的喜惡而模糊焦點,碧佛斯也注意到,秉持對立觀點的角色通常會被設定為觀眾眼裡的“壞人”,這些角色被賦予不受歡迎的角色特性,而且通常都跟政治主張無關。她認為對本劇的政治觀點進行評論分析,是觀眾相當難得的學習經驗。
《白宮群英》對國外的影響之一發生在2006年1月31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所領導的政府在英國下議院,因為所謂的“西 廂 計 劃”而遭遇挫敗,這項計畫據說是一位英國保守黨下院議員看過〈AGoodDay〉(第六季第17集)後發想出來的,在這集裡,民主黨人趁共和黨人不備,將總統的幹細胞預算偷渡過關。
幕後花絮
《白宮風雲》是從1995年一部艾倫·索金執筆的電影《白宮夜未眠》延伸發展而來。一些後來電影未使用到的元素以及艾齊瓦·葛斯曼的建議,啟發索金創作了《白宮風雲》這部電視系列劇。
創作之初,索金原是要以白宮公關室副主任山姆·希朋為主角,總統只是個配角或隱藏角色,然而巴特勒總統在螢幕上的時間一久,劇情慢慢地也隨著這個角色發展推進。由於馬丁·辛的演出大獲好評,導致巴特勒的角色側寫日漸提升,山姆的角色地位逐步減少,最後羅伯·洛終於在第四季離開了《白宮風雲》。
索金因創作情境喜劇《周末運動夜》一舉成名,這部部電視系列劇為他奠定節奏輕快、機智幽默的對話風格。索金幾乎為《白宮風雲》前四季親自編寫了每一集的劇本,有時候他會重覆使用到在《周末運動夜》合作過的演員、戲劇元素、劇集標題和角色名稱。執行製作兼導演湯馬斯·史蘭則為《白宮風雲》創造出“邊走邊談”風格,他以連貫的長鏡頭拍攝演員在場景之間走動並談論公事的畫面,此一風格後來成為本劇的視覺標誌。
然而索金為《白宮風雲》編列的計畫書雜亂無章,經常造成本劇預算超支、進度脫序等問題,後來他因為一些個人問題(像是非法持有禁藥遭到逮捕)而在第四季結束後離開一手拉拔的《白宮風雲》,湯馬斯·史蘭也選擇跟他一起同進退,兩人離開後《白宮風雲》由約翰·威爾斯接手擔任執行製作。
寫實主義
在第三季時,除了有個特別節目曾將《白宮風雲》和真實白宮相互對照,許多前白宮西廂辦公人員也曾對《白宮風雲》所下的功夫大表讚賞,其中包括白宮顧問大衛·葛根、白宮發言人迪迪·麥爾斯、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白宮幕僚長里昂·潘尼達、白宮副幕僚長卡爾·羅夫,以及三位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和比爾·柯林頓。
評論家對《白宮風雲》都有著正面的評價,但也有人認為本劇過於樂觀、不切實際,其中又以角色認知天真這點最為人垢病。電視評論家海瑟·赫里雷斯基(HeatherHavrilesky)曾質問:“…(這些人)怎么可能從百萬生民之中脫穎而出,跳入政治現實的髒水裡,既躲過理想幻滅,還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後竟然平步青雲當上白宮幕僚?”
左派群英
《白宮群英》劇中對理想自由主義政府的描寫,據說大受英國保守黨黨員歡迎,因此常遭人諷刺為“左派群英”。克里斯·利曼(ChrisLehmann)認為本劇走的是柯林頓主政時期的修正主義路線:鞏固柯林頓政府好的一面,企圖讓美國遺忘白水事件和萊文斯基醜聞。另一方面,有些共和黨員從一開始就對本劇讚佩有加,即使後來索金離開,節目向中間派靠攏,也沒有動搖他們的看法。馬可賓·歐文(MackubinOwens)在2001年所寫的文章〈真自由主義者vs.白宮群英〉中指出:
“巴特勒總統主政下的政府,確實走的是自由主義路線,然而他身上具備的美德,就連保守派人士都不禁敬佩。他遵從憲政法規,深愛家人,從未有過對妻子不忠的想法,外強壓境毫無畏懼,更不妥協。”
部份評論讚揚本劇為美國左右兩派架起了橋樑,節目在陳述民主黨的政治觀點和政治辯論時,也提供了共和黨員對左派觀點的透徹看法。
現實問題
《白宮群英》常以大量探討當前或近代政治問題為特色,共和黨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2000年當選後,不少人懷疑這個自由主義的節目是否仍能不為動搖地針砭時事,然而本劇仍以一貫的民主黨觀點探討小布希政府所面對的眾多問題,持續吸引民主黨與共和黨廣大觀眾的目光。
第二季第3集〈TheMidterms〉里有位虛構的廣播主持人珍娜·傑可絲(JennaJacobs)博士,巴特勒總統在白宮私人宴會中就她的同性戀觀點作了一番口頭告誡,實際上,傑可絲博士的原型正是向以反同性戀言論著稱的廣播名嘴蘿拉·史萊辛潔博士。根據八卦網站snopes的芭芭拉·米可森(BarbaraMikkelson)指出,許多巴特勒引用聖經向傑可絲博士所說的話,都是來自一封在2000年5月初流傳於網上的“致史萊辛潔博士公開信”。
巴特勒政府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之間所經歷的醜聞,常被人拿來跟莫妮卡·萊文斯基事件作比較。巴特勒總統在1992年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醜聞聚焦在巴特勒是否在競選總統期間刻意隱瞞病情,也因此遭到眾議院反對黨調查,最後則接客群議院譴責。多發性硬化症擁護團體讚揚本劇精確地描繪出此病症狀,並且強調此病不會致命。美國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評論:
“這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人民在全國電視頻道上看見戲劇主角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還能滿懷希望,持續豐富生命,《白宮群英》不是醫療紀錄片,只是一部虛構戲劇,編劇原來極有可能隨著劇情發展扭曲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但卻沒有)。”
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後,和多數美國電視系列劇一樣,本劇將第三季的首播往後推遲一個禮拜。索金很快地寫出一份特別節目的劇本,並在9月21日開始拍攝工作。〈IsaacandIshmael〉在10月3日播出,開場先由演員說明本集內容與《白宮群英》主線無關,劇中沒有特別提及九一一事件,但是向美國與世界闡述了恐怖主義存在的嚴肅事實,該集評價好壞摻半,不過大多表示本劇處理突發事件彈性極佳。
雖然在《白宮群英》沒有發生九一一事件,故事裡的美國仍然發動了變種的反恐戰爭。事件始於第三季,一件陰謀炸毀金門大橋的計畫遭到揭發,總統下令暗殺恐怖份子領導人阿杜·賓·謝里夫(AbdulibnShareef)作為報復。到了第四季,總統的小女兒佐伊·巴特勒(ZoeyBartlet)被虛構國家庫馬(Qumar)的伊斯蘭極端教義份子綁架,導致衝突持續升高,庫馬受到轟炸。這段劇情與現實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以及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相類似,結果都將中東地區帶到美國對外關係的最前線,恐怖行動成為美國國內嚴重的威脅。在第三季到第五季,虛構的恐怖組織巴吉(TheBahji)有如基地組織的替身,但是在第六季和第七季,有角色直接提到基地組織的問題,不過劇情沒有明示基地組織是否曾經發動恐怖攻擊(國安顧問也曾在第二季首播集〈IntheShadowofTwoGunmen,PartI〉中提及烏薩瑪·本·拉登是威脅美國的潛在勢力)。
在第四季中段,虛構的非洲國家赤道坎杜(EquatorialKundu)發生類似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種族屠殺事件,於是巴特勒政府發布新的對外政策,並且派遣軍隊進行武力干預,一邊國內則爭論著這場衝突是否該稱為種族屠殺。實際上,柯林頓政府並未干預盧安達事件,劇情里的武力干預較像是一個主政者在道德良心上的問題。
在第六季和第七季的《白宮群英》里,白宮高級幕僚泄漏國家最高機密,評論常將這段劇情拿來和普拉姆身份泄密案(又稱特工門事件)相提並論。在這段劇情里,國際太空站故障受損,無法繼續供應太空人氧氣,萬方用盡一籌莫展之際,總統想起一份關於軍事太空梭的最高機密,之後總統無所作為,這件機密被白宮駐派記者葛瑞格·布拉克(GregBrock)獲知,在紐約時報上報導出來,一如揭露普拉姆事件的記者朱蒂絲·米樂,布拉克因不肯透露訊息來源遭到逮捕。為了中止調查當局對白宮幕僚長茜潔·克蕾格的懷疑,托比·齊格勒坦承泄密,巴特勒總統遂被迫不得不將他解職。對照之下,普拉姆事件的結果導致副總統幕僚長路易斯·李比遭到逮捕定罪,不過後來李比被證明向大陪審團作偽證,無人為揭露普拉姆的情報員身份負責,李比所判的兩年半有期徒刑,後被布希總統減刑,所判處的25萬美元罰鍰也在抗訴後被重新考慮,目前僅確定李比會喪失他的律師執照。
其它問題
朝鮮與伊朗的核計畫。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與邊緣政策局勢。
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的立法。
反非法移民組織義勇兵計畫的組成。
調停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的恐怖活動,並在戴維營進行和平協商,類似2000年戴維營高峰會議。
蘇丹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事件。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愛滋病漫延狀況。
北愛爾蘭和平進程。
毒品戰爭與哥倫比亞武裝衝突。
在學校置入智慧型設計論的爭論。
中國大陸與台灣在台灣問題上的潛在衝突與危崖策略(發生一次類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狀況)。
一件仇視犯罪謀殺案,類似馬修·謝巴德事件。
美國聯邦政府停工事件。
1996年的美國婚姻保護法。
反政府炭疽攻擊行動。
一次在加薩走廊外交護送行動中三名美國人喪生。
一次在印度洋的神秘核子爆炸事件,類似船帆座事件。
俄羅斯公寓彈炸事件,有人主張這是俄羅斯總統一手策劃。
(第7季11集開始)哈薩克斯坦親華派總統遇刺身亡,親俄派總理繼任。哈國發生騷亂,當地華人華僑受波及。中俄兩國分別派遣部隊進入哈國,武裝對峙,戰爭一觸即發。北約和聯合國噤若寒蟬,不敢扯入這一事端,惟美國總統悲天憫人,運籌帷幄,終於化解危機。
拍攝技巧
《白宮群英》在第一季創下一舉獲得九項艾美獎的紀錄,因而得到電影團體的關注,甚至曾有一部改編自本劇的三聯劇《西方宮殿》(TheWesternPalace)在加州錢斯劇院(TheChanceTheater)演出。高度的戲劇品質與藝術成就使本劇屢獲獎項,每集600萬美元的預算,使本劇有如一部小型電影,然而電影團體大多認為索金連珠炮似的機智對白才是本劇才華洋溢的真實來源。《白宮群英》發展出一套“邊走邊談”的風格,攝影師以長鏡頭定軌攝影的方式,表現劇中角色一邊在白宮長廊走動,一邊談論國家大事的畫面。典型的表現方式是攝影機從前方跟拍兩個角色走在長廊上聊天,其中一人通常會突然住口,另一個角色加入,開始討論另一個話題。“邊走邊談”的風格能為講述長對白的畫面創造出一種動感,因此後來電視系列劇具有大量對白時,都會套用這項技巧。
外部連結
《白宮風雲》由華納兄弟電視製作公司製作,1999年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頻道首播,其後在全球各地電視頻道上播出,播映七年後於2006年5月14日畫下句點。
《白宮風雲》曾經取得不少正面評價,其中包括來自政治學教授與前白宮高級幕僚的肯定,《白宮風雲》獲獎無數,一共得過兩項金球獎,26項艾美獎,其中包括連續四年的最佳電視連續劇獎(2000年至2003年),此紀錄與《HillStreetBlues》並列為艾美獎電視連續劇的最大贏家。本劇的知名度在後期逐年下降,但是節目與廣告商的基本盤並未受到影響,《白宮群英》依然廣受高收入族群的喜愛。
劇中時空
國內
《白宮群英》內的所有國內政府官員都是虛構人物,巴特勒總統指派過三屆美國最高法院法官,並且運作整個內閣,內閣成員的詳細資訊不詳,部份內閣成員像是美國國防部長出現場次較多,其他政府官員像是市長、州長、法官、議員偶爾也被提及或曇花一現。
還有些虛構的美國市鎮,大致代表某些地點:
聖安得烈奧市
聖安得烈奧市(SanAndreo)是虛構的加州城市,靠近德州聖安東尼奧市,人口約為4萬2千人,市內設有一座核子發電廠。加州境內流行西班牙地名,因此本市市名則以耶穌十二門徒聖安德烈的西班牙文命名。
劇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議員阿諾·米尼克(ArnoldVinick)具有鮮明強烈的擁核立場,加上他被新聞披露積極關說建造核電廠,於是一次疑似核電廠核能外泄事件,成為他在劇中2006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十月驚奇”。這似乎也是他後來以些微差距敗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眾議員麥特·桑多斯(MattSantos)的關鍵因素。
哈茲菲德鎮
哈茲菲德鎮(Hartsfield'sLanding)是一座位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小鎮,據說是個僅有63位居民的迷你社區,其中42人擁有投票權,在新罕布夏州總統初選日中午12點零1分就能完成投票,足足比其它州快上好幾個鐘頭,這個小鎮自從1908年總統大選投票選出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後,預測準確度就相當高。此鎮參考自新罕布夏州的哈特點鎮和迪克斯維爾山口,這兩個小鎮在現實世界裡是美國總統初選最早開票的地方,因此地方雖小,舉足輕重。
坎尼森州立大學
坎尼森州大(KennisonState)是一座位於愛荷華州的虛構大學,在第四季開頭被人設定炸彈。
國外
《白宮群英》節目中除了幾位現實世界的領導人,其它國家的統治者都是虛構的。曾被提及的真實人物包括卡扎菲、阿拉法特、卡斯楚、伊莉莎白二世、泰王蒲美蓬·阿杜德、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和烏薩瑪·本·拉登。不過在第六季開頭,美國政府致力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調解,當時出場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是虛構角色奈薩·菲拉特(NizarFarad)而非阿拉法特(劇中阿拉法特已死,並選出繼承人)。
有些國家則是被混合意象地創造出來,以象徵真實世界裡的某些區域問題:
庫馬
庫馬是個以石油致富、贊助恐怖活動的中東國家,多次為巴特勒政府製造麻煩。從劇中地圖看來,庫馬是位於伊朗南部的一個小國,過去為英國殖民地,現由蘇丹王朝統治,實行君主專制,首都為大城傑巴納弗沙(JabalNafusah,真實存在的利比亞城市名稱),領土包含重要據點荷姆茲海峽。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庫馬即成為劇中恐怖活動劇情的主要發源地。
庫馬在第三季第8集〈TheWomenofQumar〉里以美國盟國的身份首次登場,雖然該國蘇丹與政府官員多次遭到美國的暗殺行動、炸彈攻擊和領土入侵,在劇中仍與美國維持著同盟關係,後來在一次空中攻擊行動中,輸油管遭到損毀,導致該國與歐洲盟國產生經濟危機。
赤道坎杜
赤道坎杜是一個非洲國家,首都比坦加(Bitanga),因內戰頻仍(發生類似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事件)與愛滋病猖獗而國力嚴重衰退。赤道坎杜在《白宮群英》第二季第4集〈InThisWhiteHouse〉初次登場時,總統為尼巴拉(Nimbala),從一開始,坎杜的地理位置就有點混淆不清,尼巴拉總統及其助理所操語言是南非波札那班圖族的茨瓦納語,到第四季則移往西非,靠近象牙海岸和加納。
在2003年1月(第四季第14集〈Inauguration,PartI〉),政府領導人已經換為阿庫杜族總統尼薩爾(Nzele,被描述為“殘酷狂人”),他先是在首都對印地耶族發起種族淨化運動,造成200人死亡。暴力行動很快地從城市轉往鄉間,由比坦加向外擴散,越演越烈。巴特勒總統隨即在他的第二任總統就職典禮上(第四季第15集〈InaugurationOverThere〉)針對武力派遣發布新的總統宣示:“人道關注局限之地,即為美國干預介入之處!”並且派遣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和一隊海陸遠征單位,總數11,000人入侵坎杜(第四季第16集〈TheCalifornia47th〉),直到第四季結束美軍仍在坎杜作戰。
總統大選
時空偏移
現實世界裡的美國總統大位,在《白宮群英》只傳到尼克森,尼克森之後的繼任人選是虛構的民主黨總統韋爾·紐曼(D.WireNewman),民主黨執政四年後,推測由虛構的共和黨總統歐文·拉希特(OwenLassiter)接任,展開長達兩任八年的共和黨執政時期。不過在第二季第9集〈Galileo〉里可以發現情報室牆上懸掛有柯林頓總統的畫像,當時巴特勒正在接受俄羅斯飛彈發射井爆炸事件的簡報,儘管如此,柯林頓從未在戲裡被提及過。
在第四季第5集〈DebateCamp〉的回憶記段里,唐娜·摩斯與共和黨前任白宮工作人員進行交接,該員清楚表明共和黨政府已經在此辦公八年,里奧在第六季里也曾說過共和黨人“掌權八年”,共和黨人也在會議中說“八年足矣”,以上各點都明確指出巴特勒之前的美國是共和黨執政,不過總統是否為拉希特其實仍欠缺直接證據。
劇中的總統大選發生在2002年和2006年,與真實世界的美國總統大選相距兩年。《白宮群英》的選舉時間表大致都跟著真實世界的時間走,直到第六季才差了一年,舉例來說,新罕布夏州初選正常應該是在2006年1月舉行,實際上的播映時間卻是2005年1月。製作人約翰·威爾斯在一次訪談中指出,《白宮群英》起始於巴特勒第一任期的一年半,因此後面第六季的選舉年份才是正確的。
1998年總統大選
《白宮群英》對巴特勒的第一回總統選戰少有著墨,巴特勒此役贏得48%的選票,總計4800萬票,而在選舉人票方面則以303票對235險勝。他與共和黨對手三度辯論,劇中提及巴特勒在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辯論會上勝出,由於距離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投票日只剩八天,巴特勒人氣扶搖直上。賈許·賴曼曾說,選情在此之前一片低迷,“巴特勒根本是鬼打牆”,直到他突圍而出。里奧·馬加瑞也在第三季第9集〈BartletforAmerica〉提及這件事,他說:“選舉只剩八天,我們幾乎是舉白旗了。”
劇中在民主黨提名初選方面則有跡可循,在第二季首兩集〈IntheShadowofTwoGunmen〉和第三季第9集〈BartletforAmerica〉里,劇情追憶巴特勒如何擊退德州參議員約翰·何恩斯(JohnHoynes,由提姆·馬瑟森飾演)和華盛頓州參議員威廉·威利,一舉成為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的經過。並且透露是里奧·馬加瑞說服當時擔任新罕布夏州州長的巴特勒逐鼎大位,以及最後巴特勒為何選擇約翰·何恩斯作為副手的原因。
2002年總統大選
《白宮群英》劇中2002年的總統大選,主軸是巴特勒和副總統約翰·何恩斯對上佛州州長羅勃·李奇(RobertRitchie,詹姆斯·巴林飾演)和他的競選搭檔傑夫·海斯頓(JeffHeston)。巴特勒的連任提名一致通過,只有民主黨參議員霍華·史塔豪斯(HowardStackhouse)曾短暫獨立參選引起一點風波。奇林原非預期中的總統提名人選,他向共和黨內保守派人士主打“家庭牌”,才得以在其他七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巴特勒的幕僚苦心竭慮想替換掉副總統約翰·何恩斯,代之以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波西·費茲華勒斯(PercyFitzwallace,約翰·艾莫斯飾演)。李奇賭定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之後,巴特勒就取消這個主意,聲明要何恩斯作為副手:“因為我可能會死。”大選過程中,兩造參選人的民調一直相持不下,最後巴特勒在唯一一次總統辯論大發異彩,在民意與選舉人票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2006年總統大選
劇組為了降低製作成本,一方面不少演員契約期滿,播快了《白宮群英》的劇情時間,導致整個2004年期中選舉被略過不提,第七季中該有的一次選舉也憑空消失。第六季都在廣泛探討民主黨與共和黨員的根本問題。第七季則涵蓋總統大選的準備階段、舉辦選舉和新政府的過渡時期,劇情節奏在此放慢,焦點在此集中。
國會議員麥特·桑多斯(吉米·史密茲飾演)在第六季末的第四次民主黨全國大會上獲得提名參選總統。在賈許·賴曼徵召他之前,原本打算離開國會,他在愛荷華州黨團會議上不得人心,幾乎要被擠出新罕布夏州總統初選,最後在一次直播節目上呼籲選民搶救,才以19%的支持率將他拱上第三位。桑多斯的競選幹事賈許·賴曼說服里奧·馬加瑞出任桑多斯的競選副手,可惜飾演里奧的演員約翰·史賓塞在2005年12月16日過逝。
參議員阿諾·米尼克(ArnoldVinick,亞倫·艾達飾演)擊退前議長葛倫·艾倫·華肯(GlenAllenWalken,約翰·古德曼飾演)及牧師唐·巴特勒(DonButler,唐·戴維斯飾演),安全通過共和黨提名。最初米尼克邀請巴特勒牧師擔任他的競選搭檔,但是由於米尼克贊成墮胎的立場,巴特勒牧師毫不考慮的拒絕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維吉尼亞州州長雷·蘇利文(RaySullivan,布雷特·考倫飾演)成為米尼克的競選副手。米尼克在民主黨地盤加州有著極高的聲望,他的溫和派觀點,跨黨派呼籲,使他在第六季扮演的都是一個近乎無敵的角色。然而他墮胎合法化的主張在面對黨內反墮胎人士困難重重,他的擁核立場也在加州核電廠意外後飽受批評。
選戰後期,里奧·馬加瑞心臟病發在醫院過逝,當時美國西岸仍在投票,桑多斯陣營馬上放出訊息,阿諾·米尼克則拒絕利用里奧死訊作為總統選戰的“登天梯”。桑多斯拿下自己的根據地德州,米尼克則贏得加州,選情一路來到內華達州,輸贏與否成為兩方人馬決勝點。米尼克向幕僚三令五申一旦己方落敗,不得要求重新計票,賈許·賴曼也向桑多斯提出相同的建言,儘管如此桑多斯陣營還是派出一團律師來到內華達州摩拳擦掌。最後桑多斯以3萬票的差距,272票對266張選舉人票險勝。執行製作人勞倫斯·歐唐諾(LawrenceO'Donnell)表示,編劇默認是米尼克當選,然而史賓塞的死迫使他們重新思考桑多斯在競選搭檔過世與選戰落敗雙重打擊下,所引發的情緒張力會過於消極。決定改寫最後一集的是約翰·威爾斯。
編劇伊萊·艾堤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表示,桑多斯是以2008年美國總統熱門人選巴拉克·歐巴馬作為範本所推演出來的角色,他在2004年開始撰寫劇中總統大選劇情時,當時還只是伊利諾州州議會參議員的歐巴馬,在當年民主黨所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進行了一次精彩絕倫的演說,艾堤曾為2000年參選總統的高爾寫過演講稿,認識不少民主黨人士,因此馬上致電歐巴馬的幕僚大衛·艾索拉德(DavidAxelrod),收集歐巴馬的背景資料。由於劇中相當多演繹角度與情節發展都跟歐巴馬後來的競選過程若合符節,擔任歐巴馬陣營競選策略僚幕長的艾索拉德給艾堤寫了一封電子郵件,開玩笑說:“我們好像活在你的劇本里!”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JohnWellsProductions美國
2.WarnerBros.Television美國
發行公司
1.CanadianTelevision(CTV)加拿大
2.NBC電視台美國
獲獎人獎項
亞倫·艾達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配角(2006年)
施塔克·錢寧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女配角(2002年)
艾莉森·潔妮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女配角(2000年、2001年)
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2002年、2004年)
演員工會獎劇情類最佳女演員(2000年、2001年)
理查·薜福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配角(2000年)
馬丁·辛金球獎電視系列劇劇情類最佳男演員(2001年)
演員工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2000年、2001年)
約翰·史賓塞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配角(2002年)
布雷迪·威佛德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配角(2001年)
獲獎紀錄
《白宮群英》第一季就一舉拿下九項艾美獎的殊榮,創下單季電視系列劇獲獎最多的紀錄,此外本劇連續四年獲選為艾美獎最佳電視系列劇(2000年到2003年),與同類型的電視系列劇《HillStreetBlues》和《洛城法網》並列艾美獎史上最大贏家。《白宮群英》播映七季,季季入圍,也在2006年名列艾美獎獲獎最多的電視系列劇第八名。《白宮群英》也是正規演員團隊(即除了客座演員以外)獲得最多最佳表演提名的電視系列劇(《HillStreetBlues》與《洛城法網》也保有這項紀錄)。光是2002年(第三季)就有九位演員獲得艾美獎提名,有三位演員艾莉森·潔妮、約翰·史賓塞和施塔克·錢寧得到艾美獎的肯定(依序是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和女配角),其他入圍的還有馬丁·辛提名男主角,理查·薜福、杜·希爾和布雷迪·威佛德提名男配角,珍尼爾·摩洛妮和瑪麗·露易絲·派克提名女配角,此外馬克·漢蒙、提姆·麥特森和朗·西佛也在同年提名客座演員獎項(最後皆未獲獎),創下艾美獎有史以來單屆最多演員受到入圍肯定的紀錄,包括客座演員一共得到12項提名。《白宮群英》的編劇、演員及製作團隊總共拿到20座艾美獎獎座,其中以艾莉森·潔妮贏得四座居冠。史納菲·懷登所創作的《白宮群英》開場標題音樂也在2000年得到艾美獎。其他入圍艾美獎而未獲獎的《白宮群英》工作人員包括有每年皆獲提名的馬丁·辛,入圍兩次的珍尼爾·摩洛妮,以及曾獲單次提名的杜·希爾、羅伯·洛和瑪麗·露易絲·派克。
除了在艾美獎大獲全勝,《白宮群英》還在2000年和2001年獲得兩座美國演員工會獎劇情類電視系列劇最佳整體演出,馬丁·辛和艾莉森·潔妮還得過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演員團隊中則只有馬丁·辛拿過金球獎。《白宮群英》在1999年和2000年也得到皮巴帝獎最佳電視廣播節目。
艾美獎獲獎:26提名:69
2006;第58屆
獲獎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Multi-CameraSoundMixingforaSeriesorSpecialEdGreene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阿倫·阿爾達AlanAlda
提名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KristinHarmsMichaelHissrichChrisMisianoPeterNoahLawrenceO'Donnell約翰·韋爾斯JohnWellsAndrewStearnEliAttiePatrickWardDeboraCah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咪咪·萊德MimiLeder
2005;第57屆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SoundMixingforaSeriesPatrickHanso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阿倫·阿爾達AlanAlda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CarolFlint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KristinHarmsMichaelHissrichChrisMisianoPeterNoah約翰·韋爾斯JohnWellsJohnSacretYoungAndrewStearnEliAttie
2004;第56屆
獲獎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攝影ThomasDel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KenHardyEllen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SoundMixingforaSeriesPatrickHa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系列劇最佳音效CaseyJ.CrabtreeMichaelCrabtreeGabrielleGilbertReevesWalterNewmanDavidWerntzTroyHardy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astingforaDramaSeriesLauraSchiff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馬修·派瑞MatthewPerr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約翰·斯賓塞JohnSpenc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簡·默勒尼JanelMolo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CarolFlint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KristinHarmsAlexaJungeChrisMisianoPeterNoahPaulRedford約翰·韋爾斯JohnWellsLlewellynWellsJohnSacretYoungAndrewStearnEliAttie
2003;第55屆
獲獎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NealAhernJr.KevinFalls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KristinHarmsChrisMisianoPaulRedford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約翰·韋爾斯JohnWellsLlewellynWell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ChrisMisiano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inematographyforaSingleCameraSeriesThomasDel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KenHardyEllen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SoundMixingforaSeriesPatrickHa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情類劇集最佳剪輯JanetAshikaga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astingforaDramaSeriesBarbaraMillerAnthonySepulveda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約翰·斯賓塞JohnSpenc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布萊德利·惠特福德BradleyWhitford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提姆·麥錫森TimMatheso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馬修·派瑞MatthewPerr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
2002;第54屆
獲獎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KevinFalls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KristinHarmsMichaelHissrichChrisMisiano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約翰·韋爾斯JohnWellsLlewellynWell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約翰·斯賓塞JohnSpenc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inematographyforaSingleCameraSeriesThomasDel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KenHardyEllen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PictureEditingforaSeriesLaurenA.Schaffer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PictureEditingforaSeriesJanetAshikaga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astingforaDramaSeriesBarbaraMillerAnthonySepulveda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杜勒·希爾DuléHill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理察·希夫RichardSchiff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布萊德利·惠特福德BradleyWhitford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簡·默勒尼JanelMolo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瑪麗·露易斯·帕克Mary-LouisePark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提姆·麥錫森TimMatheso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羅恩·塞維亞RonSilv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馬克·哈蒙MarkHarmo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帕里斯·巴克利ParisBarcla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亞歷克斯·格拉維斯AlexGrave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
2001;第53屆
獲獎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inematographyforaSingleCameraSeriesThomasDel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SoundMixingforaSeriesMarkWeingart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PictureEditingforaSeriesBillJoh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astingforaDramaSeriesJohnLeveyBarbaraMillerKevinScott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KevinFallsKristinHarmsMichaelHissrichLawrenceO'Donnell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約翰·韋爾斯JohnWellsLlewellynWell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布萊德利·惠特福德BradleyWhitford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KenHardyEllen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MusicCompositionforaSeries(DramaticUnderscore)W.G.SnuffyWald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羅伯·勞RobLowe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理察·希夫RichardSchiff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約翰·斯賓塞JohnSpenc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奧利弗·普萊特OliverPlatt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蘿拉·伊內斯LauraInne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
2000;第52屆
獲獎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inematographyforaSingleCameraSeriesThomasDel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TonyFanningJonHutmanEllen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MainTitleThemeMusicW.G.SnuffyWald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CastingforaDramaSeriesJohnLeveyBarbaraMillerKevinScott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KristinHarms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約翰·韋爾斯JohnWellsLlewellynWell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理察·希夫RichardSchiff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阿麗森·詹尼AllisonJanney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托馬斯·施拉梅ThomasSchlamme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編劇RickCleveland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劇集類最佳服裝LynPaolo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oundMixingforaDramaSeries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PictureEditingforaSeriesBillJoh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SingleCameraPictureEditingforaSeriesBettinaHirsc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最佳片頭設計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馬丁·辛MartinShee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約翰·斯賓塞JohnSpencer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配角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Channing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Sor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