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的負擔

《白人的負擔》是一部文學作品,該作品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頁碼:334 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8612966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市場價:¥45.00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經濟學開始興起以來,西方國家在大推進等理論的引導下,為欠已開發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期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然而實施半個世紀以來,雖然西方為此投入了兩萬多億美元,但這些欠已開發國家依舊在貧困的陷阱中掙扎,即便出現了增長也大多是曇花一現,未能持續。2005年,曾經為東歐和蘇聯設計“休克療法”的著名經濟學家、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的顧問薩克斯又提出了一個旨在幫助窮國脫貧的一攬子計畫,呼籲西方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針對這一提議,《白人的負擔》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批評意見,認為如果援助計畫不能根據窮國人民的需求而提供,不能用於為他們創造更好的自救環境,新的援助依然會像以前投進去的兩萬多億美元一樣打水漂。《白人的負擔》的內容無論是對窮國的發展,還是對中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和扶貧舉措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作者簡介

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他於198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2001年一直在世界銀行工作,2001~2003年任全球發展中心和國際經濟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伊斯特利的研究領域包括非洲的經濟發展和增長、開發中國家的個體經濟學以及政治經濟學。中信出版社2005年曾出版過其著作《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

媒體推薦

伊斯特利有關舉措、激勵和溝通的觀點有諸多可取之處。我們應該感謝伊斯特利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豐富了發展問題方面的文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
與《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一樣,《白人的負擔》也是一本重要的圖書。伊斯特利不僅富有同情心,而且眼光深遠,對問題的本質分析得一針見血。U2樂隊的博諾和他的冬粉們應該聽聽伊斯特利在說什麼。
——《紐約時報》書評
《白人的負擔》或許會令白人們不安,但卻不可不讀。該書強烈呼籲對援助進行改革。
——《商業周刊》
通過對援助歷史的精闢分析,伊斯特利粉碎了西方想通過援助終結貧困的幻想。他創作此書更多是出於無奈而不是氣憤,當然,氣憤或許也是必然的結果。無論是基於道德還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援助機構的挫敗一定會令您深感不滿。
——《經濟學人》

編輯推薦

2006年《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最佳圖書,《哈利·波特》暢銷世界,成為一度低迷不振的全球出版業的救世主;而兩萬多億美元的援助卻無法實現西方救窮國於水火的救贖之願。原因何在?

目錄

第一章 計畫者與調查者的較量
第一篇 計畫者為何無法帶來繁榮
第二章 “大推進”傳奇
第三章無法進行計畫的市場
第四章 計畫者和暴徒
第二篇 承擔責任
第五章 富人有市場,窮人找官僚
第六章 救救窮人們
第七章 醫治者:成功與悲劇
第三篇 白人的軍隊
第八章 從殖民主義到後現代帝國主義
第九章 對貧民的侵略
第四篇 展望未來
第十章 本土的發展
第十一章 西方援助的未來
注釋

文摘

第一章計畫者與調查者的較量
承擔起白人的責任——
用耐心去遵守,
用面紗去遮掩恐怖的威脅。
用簡潔明了的語言,
進行自豪的展示;
千百次地以樸實無華,
去找尋他人的果實,
去追求他人的收穫。
承擔起白人的責任——
那野蠻的和平之戰——
揚起風帆,向饑荒宣戰,
發出召喚,終結病痛。
——羅德亞德·吉卜林《白人的負擔》,1899年
對於窮人們的兩大悲劇之一,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知之甚多,且能言善辯。2005年1月,在一篇充滿激情的演講中,他談到全球有數十億人正忍受著極度的貧困,數百萬兒童死於可輕易預防的疾病。布朗呼籲,將國際援助額提高一倍,為全世界的窮人們制訂一個“馬歇爾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援助西歐經濟的計畫);再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將籌措而來的數百億美元,用於救助忍受貧窮折磨的人們。布朗希望人們看到希望,因為完成以上種種善舉並非難事。將瘧疾死亡率降低一半的藥劑,每劑僅需12美分。預防兒童感染瘧疾的蚊帳,每頂只需4美元。未來十年內,在每位新生兒母親身上投入3美元,就能減少500萬嬰幼兒死亡病例。給每個家庭投入很少的費用,像阿瑪麗奇這樣的孩子,便能入學接受基本教育。
對於窮人們的另一大悲劇,戈登·布朗則避而不談。這個悲劇就是,在過去50年中,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孩子們買到價值12美分的藥品,以減少全球一半的瘧疾死亡病例;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貧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帳;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每位新生兒母親提供3美元的補助,來預防500萬嬰幼兒的死亡;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可阿瑪麗奇仍舊輟學在家,撿拾柴火。如此充滿同情的善舉,卻無法為急需幫助的人們帶來這些實惠,這正是悲劇所在。
2005年7月16日,《哈利·波特》兒童系列圖書第六卷的首發日,在英國和美國上架的900萬本新書,被望眼欲穿的書迷一搶而空,圖書零售商們不停地進貨,以補充貨架。亞馬遜和巴諾(Barnes&Noble)網上書店將預定的圖書直接投遞到消費者家中。哈利·波特不需要馬歇爾計畫,年幼的巫師也不需要國際金融機構。國際社會如此高效地為富人服務,娛樂大眾,卻不能為瀕臨死亡的窮孩子們提供12美分的藥品,這真令人心碎。
本書寫的就是這第二個悲劇。空想家、名人、總統、財政大臣、官僚,甚至軍人們都提到上述第一個悲劇,他們的悲憫與努力也值得人們敬佩。然而很少有人提到這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