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微旨論》卷上
【處方】麻黃(去節)1兩半,蒼朮3分,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去蘆),舶上丁香皮3分,甘草3分。【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芒種後至立秋前,患自汗出,惡風,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脈者。此為邪氣在表,陰氣有餘所致。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1塊如棗大,劈破,棗3個,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 《傷寒微旨論》卷上
《點點經》卷三
【處方】川羌、乾葛、豬苓、白朮、麻黃(夏秋不用)、白茯、澤瀉、桂心、蘇葉、蒼朮。【功能主治】酒傷發黃,浮腫,四肢倦怠,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蔥白為引。
【摘錄】 《點點經》卷三
《點點經》卷二
【處方】穿甲3片,鉤藤2錢,川椒2錢,桂枝2錢,地膚子2錢,秦艽2錢,寸香3分,肉桂1錢5分,附子1錢,虎骨1錢,柑樹葉4兩。【功能主治】酒傷經絡,癱瘓不遂,周身不仁。
【用法用量】水煎服。取汗禁風。
【摘錄】 《點點經》卷二
中藥方劑之發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