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發白馬
將軍發白馬,旌節 渡黃河。
簫鼓聒川岳 ,滄溟 涌濤波。
武安有震瓦 ,易水無寒歌 。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 。
揚兵獵月窟 ,轉戰略朝那 。
倚劍登燕然 ,邊烽列嵯峨 。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 。
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旌節:即旌和節,兩種信符。唐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見《唐六典》。
聒:喧擾嘈雜。讀guō。
滄溟:即大海。
武安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趙王令趙奢救之,秦軍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此處形容軍勢之盛。
易水句:言士氣高漲,歌聲豪壯。《易水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飲流句:極言軍隊人數之多。涸,乾。滹沱,河流名,發源山西,東流入河北平原,匯入子牙河,至天津匯北運河入海。
揚兵句:謂顯揚軍威於邊地。月窟,指極西之地。此處泛指邊疆。
略朝那:奪取朝那。朝那,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西北。《史記·孝文本紀》: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
倚劍句:謂將軍憑藉強大的武力取勝後,刻石勒功。《後漢書·竇憲傳》(憲與秉)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牲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外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倚劍,倚天劍的省稱。倚天劍,形容極長的劍。本於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邊烽句:謂邊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巒。嵯峨,山勢高峻貌。
耕作句:謂邊地無兵患,百姓安定,從事耕作。五原,秦九原郡,漢武帝改置五原郡。見《漢書·地理志下》。
包虎句:謂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干戈。《禮記》:武王克殷反商,倒載干戈,包以虎皮。鄭玄註: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正義曰:虎,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制服天下之兵戈也。戢,藏兵也。戢,讀jí。
1.旌節:即旌和節,兩種信符。唐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見《唐六典》。
2.聒:喧擾嘈雜。讀guō。
3.滄溟:即大海。
4.武安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趙王令趙奢救之,秦軍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此處形容軍勢之盛。
5.易水句:言士氣高漲,歌聲豪壯。《易水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6.飲流句:極言軍隊人數之多。涸,乾。滹沱,河流名,發源山西,東流入河北平原,匯入子牙河,至天津匯北運河入海。
7.揚兵句:謂顯揚軍威於邊地。月窟,指極西之地。此處泛指邊疆。
8.略朝那:奪取朝那。朝那,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西北。《史記·孝文本紀》: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
9.倚劍句:謂將軍憑藉強大的武力取勝後,刻石勒功。《後漢書·竇憲傳》(憲與秉)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牲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外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倚劍,倚天劍的省稱。倚天劍,形容極長的劍。本於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10.邊烽句:謂邊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巒。嵯峨,山勢高峻貌。
11.耕作句:謂邊地無兵患,百姓安定,從事耕作。五原,秦九原郡,漢武帝改置五原郡。見《漢書·地理志下》。
12.包虎句:謂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干戈。《禮記》:武王克殷反商,倒載干戈,包以虎皮。鄭玄註: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正義曰:虎,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制服天下之兵戈也。戢,藏兵也。戢,讀jí。
作品譯文
將軍從白馬津出發,旌節擁簇度黃河。
簫鼓喧天滿川岳,猶如滄溟湧起洪波。
聲碎武安之瓦,易水悲歌無法比擬。
鐵騎若雪山雲涌,飲流可以乾涸滹沱河。
揚兵聚獵西邊的月窟,轉戰奪取朝那城。
倚劍登上燕然山,邊疆烽火台連綿嵯峨。
長城外蕭條萬里,五原關內耕作繁忙。
將軍用武力掃清大漠,虎皮包裹金戈。
作品鑑賞
此詩歌頌中原漢族政權的一位將軍發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後,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
全詩分兩段。“朝那”以上為第一段,寫發兵攻伐。首二句寫發兵行軍,旌旗逶迤,渡過黃河。“簫鼓”四句寫軍隊聲勢浩大,簫鼓響徹山川,如同大海波濤,屋瓦為之震動,將士士氣高漲,歌聲嘹亮。“鐵騎”二句寫軍隊之眾多。“揚兵”二句寫略地之廣闊。“倚劍”以下為第二段。寫戰勝後的局面。“倚劍”二句寫戰勝勒功,烽燧戒備森嚴。“蕭條”二句寫邊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寫掃清邊患後,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創作背景
王琦註:題始於(南朝)梁費昶,其辭曰:“白馬今雖發,黃河結冰凘”云云,太白蓋擬之。按:白馬,古渡口名,一名白馬津。在河南省滑縣。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