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作品原文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⑴贈裴侍御
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
亂流若電轉,舉掉揚珠輝。
臨驛卷緹⑵幕,升堂接繡衣⑶。
情親不避馬⑷,為我解⑸霜威。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白馬磯(jī):在岳州巴陵縣境。《湖廣通志》:白馬磯,在岳州臨湘縣北十五里。
⑵緹(tí):丹色,即橘紅色。
⑶繡衣:用《漢書》繡衣直指事,在此是指刺繡的衣服。
⑷避馬:用《後漢書》桓典事,即下馬迴避。
⑸解:溫暖。

白話譯文

巴陵長江側岸的這堆石頭,經歷了萬年的風浪,橫臥成為白馬驛。江水奔涌,漩渦如電快速旋轉,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虹光燦爛。裴侍御在水驛升堂,捲起繡簾,把刺繡的衣服贈送與我。友情深厚,把所有的客套禮儀放在一邊,為我帶來了一片燦爛的陽光,溫暖我流放途中感受的淒涼。

創作背景

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經過現岳陽巴陵縣的時候,遇到當時朝廷御史台(相當於今天的檢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鴨欄驛,於是請李白上坐,送衣,問寒問暖。在李白特別需要外界支持的時候給予了深切的關懷。而這首詩正是在流放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途中所創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描述了巴陵長江側岸的經歷了萬年成為白馬驛的石頭,寫出了詩人是流放是走的水路的。
頷聯,江水則波濤洶湧,漩渦如閃電般旋轉,船槳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格外燦爛,這句交代了詩人流放途中所見到的景象,為下文寫情做出了鋪墊。
頸聯,描述了李白在流放途中,經過現岳陽巴陵縣的時候,遇到當時朝廷御史台的裴侍御也在鴨欄驛,於是請李白上坐,把刺繡的衣服贈送給詩人,並問寒問暖。交代了流放途中詩人並不孤單。
尾聯,交代出詩人友情深厚,把客套禮儀放在一邊,為其帶來燦爛陽光,敘述了詩人流放路上還是有些許溫暖的。
整首詩,記述了李白流放不得志時外界的支持給予了詩人深切的關懷,此詩描寫到朝廷御史台的裴侍御款待了他,其他如宰相張鎬等都給予了詩人很多幫助,同時,也看到當時的人情還是有氣度的,不是處在那種牆倒眾人推的社會氛圍之中。有了這么多朋友的幫助,才有可能在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沿途都是地方官員招待,不至於過度悲憤淒涼。

名家點評

《李白大辭典》:此詩描繪了詩人泛舟江上所見景色以及受到友人熱忱款待,彼此聚晤歡洽暢快的情誼。
《套路與變通》:此首五律典雅得體,既有一定的鋪陳修飾,又顯示出詩人詩藝的技巧和水平。
《李太白年譜補正》:文苑英華,當非偽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