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登岱 陸次雲
得過三觀古,因上岱宗顛。
海吸長河遠,天包大地圓。
五更先見日,九點半升煙。
孰謂方域廣?迴環睥睨前。
登岱 元好問
泰山天壤間,屹如郁蕭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門一何高,天險若可階。積蘇與壘塊,分明見九垓。
扶搖九萬里,未可誣齊諧。秦皇憺威靈,茂陵亦雄才。
翠華行不歸,石壇滿蒼苔。古今一俯仰,感極今人哀。
奇控忘登頓,意愜自遲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雞鳴登日觀,四望無氛霾。六龍出扶桑,翻動青霞堆。
平生華嵩游,茲山未忘懷。十年望齊魯,孤雲指層崖。
青壁落落雲間開。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覺胸次高崔嵬。
作者簡介
陸次雲,字雲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召試鴻博。曾做過江陰知縣,官聲頗佳。善作詩文,著有《峒溪織記》、《玉山詞》等近十種詩文集。
元好問(音取hào,喜愛之意,名與字義同),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七歲能詩,有神通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蒙古南下,避亂河南,詩名震京師,稱為元才子。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後不仕元,二十餘年潛心編篡著述。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作品賞析
陸次雲版賞析
首聯採用開門見山的寫法,緊扣題目“登岱”,直接寫登山。“三觀”指登泰山必須經過的三座古時宮觀:王母池、斗母宮、碧霞觀。“岱宗”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因”是順著。“顛”即“巔”。“得過三觀古,因上岱宗顛”是說,要登上泰山,必須經過三座宮觀,順著一路攀登上去,才能到達泰山之巔。首聯寫的是登山景況,從側面烘託了泰山的高峻。
頷聯“海吸長河遠.天包大地圓”緊承“因上岱宗顛”,著力描繪泰山極頂所見的壯麗景象。“長河”即“黃河”。這兩句的意思是: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不盡的黃河從遠方逶迤而來,向著大海奔騰而去;天宇籠罩大地,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了。其中“吸”、“包”二字用得極好。黃河奔流人海說成被大海吸納而去.一個“吸”字,賦予景物以動感。“包”字則筆力千鈞,大有囊括天地之勢。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涵”,“天包大地圓”也有此意。這幅圖景極富立體感,作者俯視仰望,縱橫兼顧,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泰山圖。
頸聯描繪的是泰山日出的壯麗奇觀。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五更”指三至五點,即是拂曉之前。“九點”指九州.中國古代分為九州。從高處俯視。九州如九點菸塵.極言高處之高。泰山之巔在日觀峰.由於山高,山南山北涇渭分明:山南已見日出,山北還沒天亮。杜甫《望岳》詩“陰陽割昏曉”也是此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在泰山之巔.五更時可先見旭日東升,雲蒸霞蔚,俯瞰大地,冉冉升起半籠輕煙.
尾聯“孰謂方域廣?迴環睥睨前”還是烘托泰山之高。“方域”就是疆域,“睥睨”是斜著眼看。這兩句的意思是:誰說大地疆域廣闊無邊.我左看右看,全部收在眼底了。詩人不直接說泰山之高.而是說大地景物盡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繪更進一層,而且更富於變化。同時。這兩句詩還巧妙地化用了孑L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篇》)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之意,含蓄自然.富有新意。
縱觀全詩.境界壯闊,氣勢恢宏.採用烘托、誇張的手法,不直接寫山高而山高自見。化用前人詩意,絲毫不露斧鑿痕跡。《登岱》一詩以高超的手法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峻.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和高瞻遠矚的無畏氣概.確是一首詠贊泰山的名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