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圖》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登岱圖》。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記述了秦始皇兼併天下的赫赫功業。秦始皇在泰山上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叫做“封”,然後他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又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

●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登岱圖》


羅聘 鄧石如登岱圖 軸 清 紙本墨筆

第一個登上泰山皇帝秦始皇。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記述了秦始皇兼併天下的赫赫功業。秦始皇在泰山上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叫做“封”,然後他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又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秦始皇封禪泰山,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的帝國,正式向天地隆重報告它的莊嚴誕生,泰山從此成為一統江山的神聖象徵。始皇之後,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朝中興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曾親臨泰山封禪祭祀。

在帝王封禪的同時,泰山也包容著廣博的人文精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折射出兩千年前中國聖賢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拔地而起的泰山,點燃了詩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其翰墨淋漓的藝術生涯中三繪《登岱圖》,更是與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幅《登岱圖》是羅聘山水畫中的扛鼎之作。畫中山石突兀,絕谷幽深,林木蒼翠,山道逶迤,房舍儼然。整幅畫氣勢磅礴。羅聘作此畫時,尚無緣一攀泰山,這幅氣象萬千的山水長卷只是據友人的描述再加以自己想像、渲染而成。故與其說是“登”岱之卷,不如說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筆墨中的一峰一巒,一溝一壑,都傾注了畫家對東嶽的無限神往。

二繪《登岱圖》時,正值羅聘的摯友朱孝純被朝廷任命為泰安知府,主政東嶽,邀其前往。這一次,羅聘披風冒雨,三次攀躋岱岩,徘徊於雲峰深處,身凌絕頂之上,尋幽訪勝。泰山的朝暉夕陰,曉嵐夜雨,無不融入畫家的莽蕩心胸。他曾長嘯天門,“口誦白也詩”,“倒聽松風瀉”;他曾訪碑松林,“獨立松鳧中,看碑獨無語”;他曾振衣待日,“夜半看日出,天海一蕩漾”……然而,令人萬分遺憾的是,羅聘辛辛苦苦三個月為泰山留下的《登岱圖》以及詩集後來竟失傳,成為泰山畫史上的千古憾事!

晚年的羅聘又一次提起摹繪泰岱的畫筆。這一次,羅聘有幸重逢了篆刻巨匠鄧石如,遂畫了幅《鄧石如登岱圖》贈予友人。康有為《跋〈鄧完白山人登岱圖〉》詩:“雲氣蒼茫日觀峰,登高望海若能從。精神飛揚天地外,始識畸人亦奇松。”畫中那獨立於萬仞之巔的老者,抒寫的正是羅聘對泰山難以泯滅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懷。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羅聘三繪《登岱圖》的真摯情感為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泰山的“大”,表露在雄偉壯麗的景觀上,更融入進這真摯的人文精神中。

泰山腳下通天街的盡頭就是岱廟。岱廟是封禪活動的起點,也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落腳之處。廟內建築群突出了一條長達400米的南北中軸,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這些主要建築沿著軸線依次展開。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的天貺殿,高聳於露台之上,顯示出神權和皇權合一的至高無上的尊嚴。

“孔子登臨處”的一天門,是天梯的起步處。從這裡開始6600級石階直上岱頂。跨入了一天門,人仿佛進入了仙境,紅門宮、飛雲閣、萬仙樓、斗母宮,一路上神府仙宮接駕,人也恍若飄飄欲仙。這一路山水相嵌,林木幽深,風月無邊。

過了壺天閣,就看見中天門了。至此,泰山才終於向遊人袒露出崢嶸偉岸的胸懷。“百丈崖高鎖雲煙,半空垂下玉龍蜒。”雲步橋緊緊比鄰如刀削一般的斷壁,驚險萬狀。南天門,是登山者心目中一個目標,天門雲梯也因此成了泰山的標誌。要到達那裡,就要先登上泰山最險要的十八盤山路。不足一公里的盤道,垂直高度卻有400餘米,可見其陡峭程度!

登泰山,人的心情、感悟隨著沿路景觀的變化而不同。看一路上2000多年裡,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摹刻在泰山岩石上的詩篇詞句,真實??興奮心情。攀爬著十八盤的陡峭山路,有古人在此為伴,更增添了登臨的無窮樂趣。

五松亭歇腳,依傍著清朝植下的五棵蒼勁古松,放眼看滿山疊翠。清涼舒爽的山風中,慢慢感覺身體的疲勞正一點點消逝。

終於進入南天門,心中頓時鼓起一陣勝利的喜悅。這裡就是登封泰山的天子們眼中的仙境了。天街、碧霞祠、玉皇廟、瞻魯台在僅僅0.6平方公里的泰山頂上徐徐展開。遠遠望去,碧霞祠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天街上商號林立,買賣興隆。自然美景配上熱鬧繁華的商業氣氛,讓人倍感愜意。

黃昏將近,夕陽將平鋪的雲海染成燦爛的金黃,坐在崖邊的巨石上,默默地欣賞眼前這壯觀的美景,時間在這裡靜止。忽然想起畫家羅聘,方深深地體會到他幾幅《登岱圖》中蘊藏的情感內涵。

入夜,天街上燈火通明,朝山下望去,萬家燈火猶如繁星在腳下鋪開,又不禁湧起對生活的無限渴望與愛戀。破曉之前,隨遊人湧向玉皇廟東亭,等待泰山最迷人的景觀——“旭日東升”。東方微白,四周雲氣瀰漫。慢慢地,雲海和山巒在朝霞的應召中,在眼前表演起光與火的瑰麗舞蹈。突然間,太陽破雲而出,萬丈光芒點燃起古老泰山又一天的生機。

泰山之行讓我深深體會到它作為“五嶽之首”的分量。沒有華山高大,不及嵩山廣闊,卻兼雄、奇、秀、險於一身,凌駕於齊魯群山之上,俯瞰著東部的茫茫海域。千百年來,上至皇帝、聖賢,下至大畫家羅聘,都感慨於泰山的氣勢、美景,對其備加尊崇。攀登泰山,又能給人一次難得的意志力的考驗!如此種種,使人們對泰山更添無限的嚮往和流連。

·古畫風景相關條目·

·《姑蘇繁華圖》 ·《清明上河圖》
·《邗江勝覽圖》 ·《廬山》
·《黃山》
·《驪山避暑圖》 ·《登岱圖》
·《長白山圖卷》 ·《鵲華秋色圖》
·《武當霽雪圖》 ·《天山積雪圖》
·長江與《長江萬里圖》 ·《漁莊秋霽圖》
·《惠山茶會圖》 ·《富春山居圖》
·《錢塘觀潮圖》

總條目:中國藝術地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