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義
瘢痕灸法,又稱化膿灸。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漸致化膿,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瘢痕灸可以說是我國套用歷史最長的一種灸法。概 述
晉唐時期最為盛行,不僅在醫籍中有大量的記載,而且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中寫道:“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痕瘢”,韓愈還生動的描述了施灸的場面:“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當時的醫家認為,化膿灸與疾病的療效直接相關,如唐代醫家陳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聖惠方》也說“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差;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早用於急症灸治。《備急灸法》所載灸治的22類急症中,有對類系用直接灸療,直接灸須出現灸瘡,是許多醫家追求的目標,如《針灸資生經》還記載了引發灸瘡之法“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於(火唐)灰中煨熟,拍破,熱熨瘡十餘遍,其瘡自發”。瘢痕灸到南宋時,由於較為疼痛,不受達官貴人的歡迎,聞人耆年的《備急灸法》中提到:“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灸,嗔怒叱去。”所以從金元時代起針法,特別是針刺手法重新受到重視。然而儘管如此,瘢痕灸仍然受到明清乃至近現代針灸醫家的青睞。如清·李守先在《針灸易學》一書中形容說:“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現代的臨床實踐也證實,在某些病證,主要是急難病證的治療上,瘢痕灸與包括無瘢痕灸等在內的各種灸法相比,其療效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操作方法
1.點穴 施灸之前先要點定穴位。患者體位應保持平直,處於一種舒適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取準穴點,並作一記號。點定穴點後,囑患者不可隨意變動體位。2.置炷 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塗抹於灸穴皮膚表面,然後,將艾炷粘置於選定的穴位上。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麥粒或綠豆大。
3.燃艾 用火燃著艾炷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用手輕輕拍打或抓爬穴區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艾炷燃盡,用浸有生理鹽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壯。對懼痛患者,可先在穴區注入2%普魯卡因注射液 1ml作局部麻醉後再施灸,或塗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液配製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時。使用時,取棕紅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後塗於施灸穴位,1~5min之後可達到局部麻醉。
4.封護 於完成所灸壯數後,以上法拭去艾灰後,灸區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藥或根據灸口大小剪一塊一般膠布,敷帖封口,淡膏藥以稱灸瘡膏藥。護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瘡,並促使其潰爛化膿。化膿後,每日每日換1次膏藥或膠布。膿水多時可每日2次。約經1~2周,膿水漸少,最後結痂,脫落後留有瘢痕。
主治病證
預防及治療癌症、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預防中風、治療癲癇、潰瘍病、脈管炎、瘰癧、痞塊等。注意事項
1.敷貼灸瘡 不可採用護瘡膏類及藥紗布。也不可以一見到膿液用清瘡消毒之法後再敷貼膠布,只需採用棉球擦乾膿液後即敷貼膠布。2.護理灸瘡 化膿灸要求灸後局部潰爛化膿,這是無菌性化膿反應,膿色較淡,多為白色。灸瘡如護理不當,造成繼發感染,膿色可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並可出現疼痛及滲血等,則須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若瘡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較差所致,應作治療。
3.注意調養 為了促使灸瘡的無菌性化膿反應,要注意調養。對此,《針灸大成》曾有論述,可作參考:“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大事,遠色慾,平心定氣,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飢、大飽、受熱、冒寒。至於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滯病氣矣。鮮魚雞羊,雖能發火,止可施於初灸十數日之內,不可加於半月之後。”
臨床套用
1.B型肝炎取穴:足三里、三陰交。
治法:每次取1穴。治療時在穴位上採用麥粒灸法,每穴 7壯,每壯艾絨 1.5 毫g,直接在穴位皮膚上點燃施灸,灸畢貼以灸瘡膏,以後每日換膏藥1次,在該穴上不再施灸。化膿一般需1.5個月,瘡口癒合後再取對測另一穴施灸,左右上下交替取穴,所以在整個療程中,每穴僅灸1次。6個月為1個療程。灸療期間藥物使用同灸療前,進行灸療前後的同體對照。
療效:
(1)對肝功能的影響 在灸療過程中,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出現一過性損傷,而灸療結束後,各項指標均得到好轉,甚至優於灸療前。其中谷丙轉氨酶( ALT)變化最明顯,在灸療前、中、後的3項比較中,均P<0.01,顯示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穀草轉氨酶(AST)亦有變化,在3項比較中,均P<0.05,顯示出有顯著性差異。
(2)對肝炎病毒的影響 灸療後有12項病毒指標得到改善(這12項指標分布在10例患者中)。
2.支氣管哮喘
取穴:大椎、肺俞。
治法:兩穴輪用,肺俞穴取雙側。用化膿灸法,艾炷如麥粒大,每穴5~7壯。每次取1穴,每周灸1次。
療效:共治療136例。發作期組:15例;顯效1例,好轉3例,無效11例,有效率26.67%。緩解期組:121例;顯效43例,好轉38例,無效40例,有效率66.94%。證型: 陽虛型:有效率69.33%;陰虛型:有效率77.78%;無明顯虛證型:有效率62.16%。結果顯示化膿灸治療緩解期哮喘療效明顯優於發作期,化膿灸治療不同證型支氣管哮喘療效無明顯差別。臨床宜在哮喘緩解期進行化膿灸治療,並在套用化膿灸治療陽虛型哮喘同時,選擇陰虛較輕的哮喘進行施灸治療。
3.慢性腹瀉
取穴:分兩組。① 水分、天樞、氣海、關元;② 大椎、膏肓。
治法:化膿灸每年夏季施行(按節氣可從小暑灸到白露),上述兩組穴,視患者陽虛贏弱,泄瀉緩急情況,分年連灸。每次灸一個穴點,一般灸9壯,但以直接灸至穴位處呈深Ⅱ度的焦痂,邊緣起小泡如一小指環狀為度。一療程所用二三穴點灸畢,須每日以雞、羊、魚、肉等發物佐餐。灸瘡感染常見細菌,為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個別有綠膿桿菌感染,亦均無礙。前人經驗,膿出愈多,病除愈淨。直到焦痂脫落停服發物。飲食清淡,膿水漸少,每日每穴換膏藥一二次,經過40~50日,自然收口。整個療養期,禁止重體力勞動,夫婦須分床以便靜養,同時期內,始終忌食蝦、蟹、姜之物。否則灸瘡作癢,瘙破出血則痛而且新肉長不平可成胬肉,長期癢痛,反受其累。
療效:共治26例。其中,病程1.5年~10年共18 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無效病例,總有效率100%。病程11年~20年,無顯效病例,有效5例,無效3,總有效率62.5%。
4.高血壓病
取穴:足三里、絕骨。
治法:用米粒狀艾炷直接灸,兩足兩穴交替使用(即先左足三里,右絕骨;再右足三里、左絕骨)。每穴艾炷連灸7壯後,用膠布封固,目的是促成灸瘡。灸瘡形成後,每日換膠布,灸瘡周圍用75%乙醇棉球消毒,灸瘡處用乾棉球吸乾。第一療程每月灸1次。8次為1個療程。第2療程分季節灸,即二分、二至、四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亦灸8次。
療效:共治26例,結果顯效20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為100%。並發現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不僅灸後對降血壓有效,且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亦明顯下降。表明化膿灸對高血壓病具有積極防治作用。
5.慢性結腸炎
取穴:
主穴:天樞、足三里、脾俞、章門。
配穴:腎虛者加腎俞、命門。
治法:採用3年陳艾絨、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 0.7 × 0.7cm艾炷直接灸,根據病情每次取1~2穴。每穴 3~5壯,灸後用小膏藥貼灸瘡,使化膿直至灸瘡癒合為止。
療效:共治56例,結果臨床治癒37例,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4%。
6.癌症
取穴:大椎、肺俞、脾俞。
治法:採用小艾炷直接灸療,每周灸2次,每次灸1穴.背腧穴雙側同取,每穴灸3壯。每壯艾絨重5毫g,灸後在穴位皮膚上留下一個小的燙傷灶,上貼淡水膏。5個穴位均灸畢,停灸,一月後複查免疫指標。治療期間,原服用中藥不停。
療效:共觀察9名癌症患者,採用小艾炷直接灸療,觀察治療前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狀況。結果表明:①艾灸對接受過化療,白細胞數明顯低下者,有一定的升提作用。②艾灸對癌症患者的K細胞ADCC活性似有雙向調節作用。③艾灸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率。④艾灸可使本組癌症患者明顯低下的NK細胞毒活性得到顯著增強。總之,艾灸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禦腫瘤的能力。
7.遺尿
主穴:關元、氣海、膀胱俞、三陰交。
配穴:腎氣虛加腎俞,脾氣虛加足三里,肺氣虛加肺俞,夢多者加神門。
治法:
藥艾製備:丁香3g、冬蟲夏草3g、硫黃5g、麝香0.5g、艾絨20g。 將丁香、冬蟲夏草、硫黃共研末,再取麝香與藥末共研,然後和艾絨拌勻,裝瓶密封待用。施灸時製成約黃豆大的艾炷。
操作:患者先作普魯卡因皮試,將欲灸穴位常規消毒,用1%普魯卡因約0.5ml作局部麻醉後,將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待灸完1壯,用棉棒將余灰拭淨,再更換艾炷,每穴灸5~7壯,隨即在灸處貼淡水膏,以促化膿。灸後一般3~15日化膿,膿汁多者每日換膏2次,少者每日換膏1次。20~35日灸瘡癒合,而留有瘢痕。每10~15日灸治1次,每次灸3~5穴。每灸1次為一療程,最多治療4個療程後統計療效。在化膿灸的同時囑患者睡前排空小便,晚飯後控制飲水。勿使孩子過於疲勞,培養孩子按時排尿的習慣,以便增強和鞏固療效。
療效:共治16例,痊癒12例,好轉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8 %。
8.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痛點)。
治法:令患者仰臥,病側必須屈肘“以手拱胸”,充分顯露痛點,不可隨便移動和更換體位。於壓痛點上塗上少許凡士林,然後放置半截棗核大小艾炷點燃,續灸5壯。施灸後灸瘡化膿,若膿水較多時,用棉球輕擦膿水,不需上藥,單用消毒紗布包紮即可,約40日左右逐漸結瘢。一般灸後疼痛減輕,一月以後,隨之症狀逐步好轉,直至消失。
療效:對經醋酸氫化考的松局部封閉治療無效的15例患者,採用艾炷直接灸,結果15例患者經一次灸治後痊癒13例,顯效2例。經隨訪三年效果顯著。
9.腰腿痛
主穴:腎俞、阿是穴(腰部壓痛點)、環跳、殷門、陽陵泉、懸鐘、崑崙。
配穴:氣血虛加足三里、血海。
治法:採用3年陳艾絨,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0.6 × 0.6cm大小的艾炷直接灸,每穴3壯。只灸1次,不用復灸。用小膏藥貼灸瘡,待灸瘡癒合為止。灸瘡化膿時一般不需作任何處理。
療效:共治106例,痊癒 81例,顯效15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