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塊脫垂

痔塊脫垂

痔塊脫出或稱痔塊脫垂,是肛腸疾病痔瘡、內痔和混合痔的主要症狀之一,指在大便過程中肛門處有小肉球突出來。

基本概述

痔塊脫垂 痔塊脫垂

痔塊脫出常是肛腸疾病痔瘡、內痔和混合痔的晚期症狀,多先有便血後有痔塊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後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

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

勞動。因此當發現痔塊脫出之時一定要及時進行肛腸疾病檢查。

病因

1. 經常性便秘:排便過程當中用力進行屏氣,使得肛墊充血肥大,導致內痔瘡發病。

2. 肛管靜自壓增高:括約肌跟血管間隙壓力擴大,使得痔靜脈擴張,痔靜脈肥大,形成腫脹,引起內痔。

3. 肛墊組織向下移動:排便過程中,肛墊組織類似於一個塞子的作用,受到糞便的擠壓,肛管皮層受到括約肌的影響進行收縮,慢性的伸長跟肥厚,肛墊功能逐漸的下降,慢慢向下移動,進行脫垂。從而形成了內痔。

4. 其它因素:先天性的肛腸疾病,如發生營養不良,發育不全等,形成先天性的無肛症,誘發成內痔瘡。

痔塊脫垂的診斷

第一步

首先,痔塊脫垂的診斷先做肛門視診:用雙手將肛門向兩側牽開,除一期內痔外,其他3期內痔多可肛門視診下見到。對有脫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後立即觀察,這可清楚地看到內痔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特別是診斷環狀痔,更有意義。

第二步

其次,痔塊脫垂的診斷是做直腸指診:內痔無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時,不易捫出,但內痔診斷中的指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腸內有無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

第三步

最後,做肛門鏡檢查:先觀察直腸黏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後,再觀察齒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內痔向肛門鏡內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數目、大小和部位。痔塊脫垂一定要多加注意。

痔塊脫垂症狀

大便異常

腹瀉和大便秘結均是痔瘡的重要致病原因。大便秘結是最大的禍根,盲腸內長期滯留有毒物質不僅可引發盲腸癌,且糞便堆積,影響血液循環。用力解出乾燥糞塊,必然會使肛門承受較大壓力,發生瘀血、脹腫、裂口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便血

大便時看到流血、滴血或者糞便中帶有血液或膿血,痔塊脫垂多數是由痔瘡引起的;肛裂的出血呈鮮紅色,伴有肛門劇痛;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大便色黑暗,那是消化道出血所致。排便時有腫物脫出肛門,伴有肛門潮濕或有粘液。

痔塊脫垂診療

痔塊脫垂診療採用了國際上最頂尖的檢查技術——韓國電子肛腸鏡,利用了最先進了醫療視頻攝像技術和成像技術,深入到肛門內部,對病症之處的信息進行採集,並能夠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檢查,鎖定病症之處,讓醫生和患者都能夠清晰、直觀地了解病症所在,醫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病症畫面進行放大或縮小,從而幫助醫生更加深入地觀察病症,為了能夠確保病症的準確性,對病症信息進行存儲、列印,為治療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據,確診率達到了99%以上,徹底摒棄了傳統方式中的誤診、誤治的現象。

詳細信息

痔塊脫垂 痔塊脫垂

痔塊脫垂主要由擴張靜脈、海綿狀組織和結締組織間質構成。靜脈擴張彎曲,其壁變薄,外膜和中層萎縮,壁內彈力纖維組織變成纖維組織。靜脈內可有血栓形成,靜脈外有血塊。痔塊脫垂多數是由內痔脫出或直腸黏膜脫出;如果肛門有腫塊,疼痛激烈,腫塊表面色暗,呈圓形,可能是患了血栓性外痔;肛門腫塊伴局部發熱疼痛,是肛周膿腫的症狀;觸診肛門有條索裝物,並有少量膿液自潰口出,是肛瘺的表現。

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稱為痔,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覆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內腫大扭曲的靜脈壁就會變得很薄,因此排便時極易破裂。內痔是長在肛門管起始處的痔,如果膨脹的靜脈位於更下方,幾乎是在肛管口上,這種曲張的靜脈就叫外痔。外痔有時會脫出或突現於肛管口外。但這種情形只有在排便時才會發生,排便後它又會縮回原來的位置。無論內痔還是外痔,都可能發生血栓。在發生血栓時,痔中的血液凝結成塊,從而引起疼痛。

相關知識

據有關普查資料表明,肛門直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痔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7.25%,而其中又以內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發病率為67%,男性的發病率為53.9%;任何年齡都可發病,其中20-40歲的人較為多見,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說。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多見於經常站立者和久坐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覆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內腫大扭曲的靜脈壁就會變得很薄,因此排便時極易破裂。 不少患者在就診時痔瘡已經發展到了晚期,錯過了藥物治療的最佳時機而不得不進行手術治療。還有臨床上經常碰到直腸癌者,以為自己患的是痔瘡,而延誤治療。這往往是因為患者在出現早期症狀時沒有及時就診或者羞於治療,休息後症狀有所減輕就拋之腦後,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併發症

一、貧血:

Ⅰ、Ⅱ期內痔主要以便血為主,可呈點滴狀出血,甚至噴射狀出血;若出血量較多,出血時間過長,未能及時予以控制,必將造成失血性貧血。這類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蒼白,動則汗出,神疲乏力,頭暈眼花,檢測血色素可降至3~5克,嚴重貧血者血色素僅為1.8克。

二、嵌頓:

常見於Ⅱ、Ⅲ期內痔。若痔核脫出未及時回納,可致水腫、發炎、括約肌痙攣,造成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內血栓形成,進而痔核表面可有糜爛壞死,此時則為痔嵌頓。

三、便秘:

內痔患者因經常便血,往往對大便產生“恐懼感”,久之形成便秘。若日久不解便,更加劇大便硬結難下,擦傷痔核加重出血,造成惡性循環。

四、瘙癢:

主要見於Ⅱ、Ⅲ期內痔。痔核經常脫出,使肛門直腸粘液隨之而下,刺激肛周皮膚而引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