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

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

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是陳犀禾寫的一本關於華語電影的書。

內容簡介

進入新世紀以來,華語電影日益成為國際電影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華語電影跨越地域局限、注重文化語言共同性的研究視角,呼應了兩岸三地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心理層面的多元互動。

本書立足當代華語文化政治與工業的“活實踐”,以跨地產業合作、美學流變、獨立影像與都市電影為研究切入點,以期推動華語電影的學術範式更新,促進學科專業知識積累,為讀者奉上國內外優秀學者在相關領域的最新創見。

作者簡介

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大學電影學博士點和上海市重點學科電影學學科帶頭人,擔任國際亞洲電影研究學會(ACSS)中國區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影視教育委員會常務理事;CFRS(美國中國電影研究會)顧問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研究,近年來承擔“華語電影發展史”、“民營影視企業發展研究”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華語電影:理論、歷史與美學》專著,並在海內外發表重要學術論文數十篇。 聶偉,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影視藝術系副主任,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協會員。主要學術方向為泛亞區域電影、華語電影產業文化研究與當代影視文化批評。出版學術專著《華語電影與泛亞實踐》《文學都市與影像民間》兩部,編、譯著作五部。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華語電影的工業與美學

陳犀禾:中國當代電影的工業和美學:1978-2008

周星:中國電影創作觀念與市場意識的演變——改革開放30年造就的影像改變

黃式憲: 華語電影:世紀性文化整合及其當下的現代性抉擇

饒曙光:華語大片與中國電影工業

王一川: 從向世進化型到在世共生型——華語電影文化的一種轉型景觀

余紀:“主旋律電影”與“和諧社會”

第二部分 產業流變與跨地域合作

尹 鴻: 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

孫紹誼:跨地域性與“無地域空間”: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語商業電影

林春城(韓):華語電影在韓國: 基於亞洲跨國性文化流動的考察

趙衛防:論香港電影產業中的產業項目流變

鍾大豐:從“盜亦有道”到“春秋無義戰”——香港黑道電影中的身份、價值和社會認同的演變

石川 何毓文:泛華人想像:李小龍電影的跨地域性策略

第三部分 華語大片產業與文化反思

宋家玲 李小麗:試論華語大片的國際化策略

陳旭光 李 立:七年之癢:中國電影步入“後大片”時代

楊俊蕾:華語大片的“文化斜視”——兼論電影全球化策略中的民族價值取向

劉宇清: 華語電影研究的“歷史化”選擇

第四部分 獨立影像與全球化面向

張真(美):親歷見證: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都市電影

郝建: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運動的倫理與形式美感

潘天強:中國電影的代際問題

聶偉:文化“解禁”與新生代電影的多重面向

第五部分 都市魅影與空間想像

丁亞平 張斌寧:華語電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轉移軌跡

聶欣如:中國音樂歌舞片發展的特殊道路

顏純鈞:性問題、性角色、性場面——華語電影的新景觀

吳小麗:中國當代城市電影:上海的“缺席”及其意義

代跋:文化、美學與工業:華語電影的跨地域理論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