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8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1年7月畢業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美學專業,獲電影學碩士學位;
2007年7月畢業於上海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2012-2013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
主講課程
世界電影史(本科)。
中國戲劇戲曲史(本科)。
港台電影研究(本科)。
電影理論(研究生)。
電影史專題研究(研究生)。
電影大師研究(研究生) 。
研究方向
電影歷史、理論與文化 。
主要貢獻
主要著述
(一)學術專著
2、《中國電影的歷史審思與當下觀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1、《他山之石:海外華語電影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二)學術譯著
3、《讓·熱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讓·科克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1、《記錄片導論》(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7月;
(三)編著教材
1、《外國電影史教程》(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四)學術論文
35、《“頑主”的“私人訂製”》,社會觀察,2014年第2期;
34、《“十七年”老上海電影人的主體-位置分析》,《當代電影》2014年第1期;
33、《洪深,赤子本色是書生》,《電影藝術》,2013年第5期;
32、《威懾研究:20世紀60年代美國眼裡的中國電影》,《電影藝術》,2013年第2期;
31、《吸引力電影:翻譯、旅行與生命力》,《文藝研究》,2012年第6期;
30《神女》:疏證與悟解,《中國早期電影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5月;
29、《老上海的私營影業與以“商”為主的製片傳統》,《華語電影工業:歷史流變與跨地合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28、《老上海私營影業:官民兼顧的商業製片傳統》,《電影藝術》,2011年第6期;
27、《繪影與敘事:氣韻生動和為美》,《電影新作》,2011年第5期;
26、《華語電影傳統溯源:滬港早期電影交流的啟示》,《電影新作》,2009年第1期;
25、《華語電影:一個歷史性的理論範疇》,《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
24、《苦難時代的喜劇精神:1930年代喜劇電影美學管窺》,《上海文化》,2008年第4期;
23、《林白小說與電影》,《上海文化》,2008年第2期;
22、《重寫中國電影史與“華語電影”的視角》,《學術月刊》,2008年第4期;
21、《華語電影新格局中的香港電影:兼對後殖民理論的重新思考》,《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20、《法國電影產業的青春密碼》,《文匯報》2007年7月8日;
19、《電影本體和電影美學芻議:對多元化語境下電影研究的一些思考》,《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
18、《跨區(國)語境中的華語電影現象及其研究》,《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17、Spring Silkworm and the Memory of Films in 1930s China(英文發表),東北亞文化經濟合作會議(俄羅斯),2006年5月;
16、《美學、藝術史與視覺文化批評》,《藝術學》第2卷第1輯,學林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5、《好萊塢與華語電影:學術話語背後的權力角逐與文化邏輯》,《電影藝術》2006年第5期;
14、《至今“思”無盡》,《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
13、《<民工>的困境:身份焦慮與價值迷失》,《社會觀察》2005年第12期;
12、《論四十年代的喜劇電影類型》,《電影新作》2005年第6期;
11、《中國早期喜劇電影的創始與奠基》,《電影新作》2005年第5期;
10、《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電影研究——中國電影研究趨勢的幾點思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第6期;
9、《中國早期喜劇電影的形態與反思》,《電影藝術》2005年第5期;
8、《全球化語境中的海派文化與上海電影》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電影與亞洲電影”中國電影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海派文化與上海電影》,《社會觀察》2005年第6期;
6、《浮出地表的賈樟柯》,《社會觀察》2005年第5期;
5、《喜劇電影美學及其置疑》,《藝術學》第1卷第4輯,《藝術研究:藝術與影象/範式與教育》,學林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視覺研究中的數字與電影:媒體整合時代的電影研究》,載《當代電影理論新走向》,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中國早期喜劇電影的經驗與反思》,中國高教影視委員會2004年年會暨影視藝術發展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中國早期喜劇電影美學初探》,碩士論文;
1、《新中國電影中的教師形象分析》,新中國電影五十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
學術譯文
18、《電影與現代性》,《電影藝術》,2010年第1期;
17、《被整合的吸引力:轉型時期的電影風格與觀眾》,《電影藝術》,2010年第1期;
16、《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經典電影》,《電影藝術》,2009年第5期;
15、《影戲:一門新的中國電影的考古學》,《電影藝術》,2009年第1期;
14、《美國電視的自我規範與道德準則研究》(二),《世界電影》2007年第5期;
13、《美國電視的自我規範與道德準則研究》(一),《世界電影》2007年第4期;
12、《作為類型的政治運動:十七年電影中的象徵與意識形態關聯》(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11、《從痞子無賴到上層資產階級: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新“中產階級”顯影》(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10、《美國電視法規與管理研究》(下)(譯),《世界電影》2006年第4期;
9、《美國電視法規與管理研究》(中)(譯),《世界電影》2006年第3期;
8、《美國電視法規與管理研究》(上)(譯),《世界電影》2006年第2期;
7、《明星變遷:李小龍的身體,或者跨國(區)身軀中的華人男性氣質》(譯),《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6、《<春江遺恨>的是是非非與淪陷時期的中國電影》(譯),《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5、《全球化時代的華語電影:參照美國看中國電影的國際市場前景》(譯),《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
4、《美國電視的收視率與觀眾反饋研究》(譯),《世界電影》2005年第5期;
3、《論西方的中國電影批評》(譯),《當代電影》200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 2005年第12期轉載;
2、《現代視野中的電影理論》(譯),原載《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2期轉載;
1、《批評理論在電影/電視生產文化中的傳播與實踐》(譯),原載《當代電影》2004年第5期;《當代電影理論新走向》收錄,陳犀禾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六)學術會議與論文
11、2013.12.13-16,上海,上海大學:“第三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論文《電影裡的中國:世紀的探索、爭議與衝突》;
10、2013.12.12-13,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新世紀中國現象電影大型學術研討會”,論文《關於“青春電影”的斷想》;
9、2013年.10.17-19,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十七年電影學術論壇”。《“十七年”時期上海電影人的主體-位置分析》;
8、2008.11.07-11.09,重慶,西南大學: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12屆年會暨第5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華語電影”視野中的中國電影史書寫》;
7、2008.09.26-09.30,重慶,重慶大學:“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8年年會暨影視文化對未成年人影響研討會”。論文:《新時期以來農村題材喜劇電影回顧》;
6、2008.07.12-07.13,上海,上海大學:“全球化、地域性與跨地域性: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華語電影研究的“歷史化”選擇》;
5、2008.06.13-06.14,上海,上海大學:“反思電影批評與理論:紀念安德烈.巴贊誕辰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巴贊的目光”與賈樟柯的電影》;
4、2006.09.26-09.29,湖南長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苦難時代的喜劇精神:1930年代喜劇電影美學管窺》;《跨區(國)語境中的華語電影現象及其研究》;
3、2006.06.18—06.19,上海,上海大學:“歷史與前瞻:連線中國與好萊塢的影像之路”。論文:《好萊塢電影與華語電影:學術話語背後的權力角逐與文化邏輯》;
2、2005.06.06-06.11,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電影與亞洲電影”——百年中國電影暨ACSS2005年會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全球化語境中的海派文化與上海電影》;
1、2004.10.23-10.25,上海,上海大學:“中國高教影視委員會2004年年會暨影視藝術發展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早期喜劇電影的經驗與反思》;
科研項目
(一)主持項目
4、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項目“華語電影傳統的分化與發展研究(1945-1965)”,國家社科規劃辦,2010年;
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重點項目“銀幕上的中國文學:一次跨媒體的比較研究”,西南大學,2010年;
2、《外國電影史》(主持),西南師範大學雙語教學教改項目,2005年;
1、《中國喜劇電影形態研究》,西南師範大學青年基金課題,2005年;
(二)參與項目
1、《“外來文化對中國先進文化的影響”研究》(主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06年。
學術職務與社會職務。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重慶電影家協會歷史 西南大學文學院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 。
獲獎記錄
1、《華語電影:一個歷史性的理論範疇》,高校影視學會論文二等獎。2008年10月;
2,《華語電影新格局中的香港電影:兼對後殖民理論的重新思考》,“華夏杯”港台電影研究論著評審會獎。2008年8月;
3,上海大學蔡冠森獎學金(科研特別獎)。2006年;
4,上海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 2006年;
5,上海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