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

異端

異端,指不屬於正統思想的思想派別,通常含有負面的含意,或稱旁門左道;但也可指不重要的思想流派,即小道。異端一詞常在宗教中被使用,或稱外教為異教。異教往往指本教以外的教,而異端則側重指本教產生出來的非主流教派,但也可包括指非本教的異教。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異端
拼音:yìduān
基本解釋
(1)[strangeomen]∶異常的吉兆。現多指自認為正統者對異己的思想、理論的稱呼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朱熹集注:“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焦循補疏:“各為一端,彼此互異。”
(2)[heterodoxy;heresy]∶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
引證解釋
亦作“異端”。1.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朱熹集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唐玄宗《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更因思想通脫之後……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2.凡自居正統的人或組織對異己的觀點、學說或教義亦稱之為異端。晉僧肇《百論序》:“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人民文學》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經他們(‘四人幫’)點頭,一律視為異端。”
3.各種說法;不同見解。《後漢書·延篤傳》:“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篤論矣。”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廣求異端,以明事理。”《新唐書·儒學傳上·顏師古》:“帝將有事泰山,詔公卿博士雜定其儀,而論者爭為異端。”
4.猶異志,離心。《宋書·武帝紀中》:“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為異端,密圖之。”《南齊書·謝超宗傳》:“﹝超宗﹞協附奸邪,疑間忠烈,構扇異端,譏議時政。”《舊唐書·陸贄傳》:“恐其有變,上憂之,遣贄使懷光軍宣諭。使還,贄奏事曰……如此詞婉而直,理當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
5.指分離。《再生緣》第十七回:“奴合你,同處同歸不異端。”
6.指無關緊要的事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鼫鼠五能,不成伎術……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7.另一端。宋王禹偁《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鹵,異端亦鹹鹺。”
8.意外事端。元柯丹丘《荊釵記·搶親》:“今日娶親諧鳳鸞,不知何故來遲緩。莫非他人生異端,須知人亂法不亂。”

基本含義

異端指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通常含有負面的含意,或稱旁門左道;但也可指不重要的思想流派,即小道。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朱熹的解釋:“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意即專門僅僅鑽研於義理的一端,是很有害的行為。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正義》的解釋:“小道謂異端之說,百家語。”
異端一詞最常在宗教信仰領域中被使用,稱其外教為異教或異端。異教指本教以外的教,異端則側重指本教內產生出來的非主流教派,但也可包括指非本教的異教。中國人通常是以儒教為主、融合了道教、佛教為輔的三教合一的信仰,因此對於儒釋道、百家之言這些不同的思想學說和宗教信仰都能博採眾長。在西方閃米特一神諸教中,由於其極強的排他性,“異端”一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味。“異端”一詞的使用,因受使用者的信仰理念所影響,所以其使用往往甚具爭議。
出處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語出《論語·為政篇》。
此章言簡,意深而不複雜。然因對關鍵字“攻”、“異端”理解為分歧,致使本章眾說紛紜、聚訟不休。
“攻”有二義,其初義是治事,從工得聲亦兼義,古書主要指工匠制器,如攻金攻木攻玉攻皮,指專心一業力習一技。引申為“攻擊批判”之義,“攻其惡毋攻人之惡”“小子鳴鼓而攻之”,“攻”皆此義。此章“攻”為何義,決於對“異端”的註解。
“異端”,舊注或解為楊墨佛老、離經邪說,或解為與儒殊途同歸的學說,或解為事之兩端。(“攻”都釋為“攻擊批判”)都把“異端”解釋為孔子儒家學說以外的學說。而其實在孔子時代,天下根本不存在以“異端”為非儒學說的觀念。“異端”相對於“正統”言,春秋之末,孔子周遊列國而道不行,何來儒家正統?沒有正統又何來“異端”?
以“五經”為正統,“異端”為離經邪說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表章六經,罷黜百家”,以《易》《詩》《書》《禮》《春秋》五經為“經典大法”。(《論語》《孟子》尚不在“經”中,是孔孟之道不為正統,似有“異端”之嫌。)韓愈表彰孟子“抵排異端,攘斥佛老”,因而宋儒將異端和佛老混為一談,《漢語大詞典》釋本章曰:“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並引朱子《集注》:“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又征唐玄宗《孝經序》:“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孔子不知後來會有楊墨諸家,哪能預戒於先?唐玄宗所指乖離經典大義者,序文指明是《春秋》學分五傳、《詩》分四家,各執一端遂乖離經義,異端是儒學分化的派別,與非儒諸學無涉。然孔子亦不知後世儒家分裂之嚴重,故亦和此章無關。
“異端”非為一詞,而是兩字。“異者,異於常。”《論語》中“異於吾所聞”“子亦有異聞乎”,異皆不同平常之義。“端,直也。”“異端”即異於正常直道者,是不正非常之事。“攻乎異端”即是攻治怪異小道。古今世俗好奇喜怪,多有樂於治非正常之小道者;縱有可取,然無益身心,不達天下,故君子不為。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中庸》)反覆說明君子當治有益世道正常,不可攻治怪異小道。此章正為此而發,亦有“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之意。“斯害也已”,這就滋害了,“也已”迭用加重害的肯定語氣。
道教
在道教中,存在和其他思想學說和宗教的區分。然而,在很長時間,道教在中國被一些儒教文人稱為異端,而也被一些佛教徒稱為外道。道教有著深深的與世無爭的自然的超然思想。
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后,道家淪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學提出挑戰,並給東漢一代的政治和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
道家的人生觀和宇宙論與儒家政治哲學的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和學術風氣。
佛教
在佛教中,異端指相對於佛教的外道外教而言。在佛教中,稱其他宗教或學說為外道、外教、外法、外學、異學。
在佛教諸經論中,把各種外道大別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教法學派;第二類是內外道,即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的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將外道和邪見歸為同一類者。
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沙門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後,即稱他們為“外道”。關於外道的種類,諸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為代表。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共九十六種。所謂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數論派、勝論派、離系派、獸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總計為九十五種。
據《北本涅盤經》載,印度有六種苦行外道,專以苦行而希求未來的樂果。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受飢餓;二、投淵外道,潛入寒冷深淵,忍受凍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熱,甘受熱惱;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於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學習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基督教
基督教認定異端的共同點是對正統基督教教義的並非完全反對,但基督教將對《聖經》的斷章取義、擴大化或歪曲化解釋視之為對真理的背叛,將其解釋方式或推論,甚至所主張的教理也視為異端。
判定異端,以四大信經為準。即《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及迦克敦信經》。
基督徒有時也用以稱呼不同教派或持不同教派觀點的基督徒。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主流派別遜尼派(占全球穆斯林人口總數的84%)將什葉派(占全球穆斯林人口總數的15%)視為異端,1000年來衝突不斷,至今水火不容。伊斯蘭正統派(包括蘇菲派)同時將主張回歸《古蘭》教導、反對聖徒崇拜的新興伊斯蘭改革派也視為異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