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異性恐懼症是指當一個人面對異性時,出現不自在、出汗、說話結巴、馬上迴避對方目光的現象,這是在青春期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理疾病,多發於18到20歲的男孩子,特別是對於性格內向、比較怯弱的青少年,往往在行為上表現與女孩子說話害羞、緊張,甚至躲避。
症狀
異性恐懼主要表現為不敢與異性目光接觸,更不敢與異性交談,即使與異性交談,也會面紅耳赤,言語不清,一看見異性向自己走來,則全身緊張,流汗。
異性恐懼症狀大概可分為:赤面恐懼(面紅耳赤),視線恐懼(目光緊張、竭力迴避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恐懼(面部肌肉緊張、表現不自然)。
病因分析
異性恐懼症往往來源於自我強迫症,當看到異性的時候強迫自己不去看他(她)而引起內心的爭鬥,或者強迫產生出一些古怪想法,然後拚命想控制的時候,它就越難以控制。
異性恐懼在童年和少年的時候往往會被看作是害羞、老實,但有的孩子會因為社會經歷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擺脫害羞,所以就沒有社恐的機會;而有的孩子會因此而越來越敏感、自卑,然後還是發展成為異性恐懼症。
自我測試
1、和異性交往會非常緊張,當異性主動和你交往的時候,你會因掩飾自己的緊張而拒絕交往;
2、只要和異性交往的,就會發生手不知道放哪裡、眼睛不知道往哪裡看、拚命的注意自己的形象;
3、當異性盯著你的時候你會尤其的害怕,甚至因此“生氣” ;
4、當和異性共處的時候,大腦強迫自己產生某些古怪的想法,例如對方喜歡自己、對方討厭你、甚至對方不穿衣服;
5、常常害怕異性會對自己做些什麼,極度沒有安全感 ;
6、即使異性不和你交往而只是在你身邊存在,你也會不知所措,無法集中注意力;
7、和異性說話時臉紅、口乾舌燥、出汗、抖動……;
8,在愛情、婚姻方面經歷過異性的傷害導致對異性的不信任和沒有興趣。
以上條件如果有2條以上符合自身狀況,可以證明患有異性恐懼症。
對策
第一、增加與異性接觸的機會。接觸得越少,就越缺少接觸的經驗;越缺少經驗,就越不知所措;越不知所措,就越感到恐懼。如果是由於接觸太少的原因造成的,則要通過增加與異性的接觸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一味地躲藏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第二、妥善處理與異性交往受過的心理挫折。有的朋友在與異性打交道時可能是吃過虧,也可能是被嘲笑過,再見到異性就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由挫折導致難堪,又由難堪導致反感,最後由反感發展為害怕。如果是這樣,要防止在結論上以偏概全,認為凡是異性都是可怕的,這種結論是不正確的,不能因為挫折就否定了自己同異性交往的能力,也不能因為挫折就不與異性交往。
第三、是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所以面對異性總是高度戒備、高度緊張,把和異性交往看得過於嚴重。把異性和害怕聯繫在一起,想到異性就害怕,看到異性就更害怕。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這樣就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要從價值觀念上來解決問題,把異性交往作為人類交往當中最自然的事情來對待。
第四、是害怕受到異性的冷落。人們往往是這樣,越想獲得成功就越怕出漏洞。和異性交往也是這樣。如果你也是害怕受冷落,那么在和異性打交道時,就要把冷落預計在先。所有的異性中總會有喜歡你的人和討厭你的人,所以你一定會遇到喜歡你的異性,他一定會對你熱情的。有了這種想法,你怕受冷落的心理就會慢慢淡化。
最後,應該記住這樣一個道理。其實異性也怕你,如果你直面相對,你也會感受到異性交往的純真與自然。
治療
進行行為矯正治療是目前的最佳方法之一。具體可採取如下措施:
首先,應消除自卑,完善個性,給自己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凡事不必或不應求全責備。要經常暗示自己只不過是集體中的一員,沒有人盯你的梢,在人際交流中減少羞怯和恐懼。
其次,要掌握社交技巧,突破社交困難。越害怕越躲避,恐懼症是治不好的。
第三,在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脫敏療法。如可每天規定自己與鄰居的同學做作業,進行討論,主動與異性講話5次,每次5分鐘,以後逐漸增加與異性接觸的次數與時間,直到感覺安全不恐懼為止。
第四,坐在軟椅上,雙手放於扶手上,採取隨意、舒適的姿勢,借用生物反饋儀或音樂治療儀進行放鬆治療,每次30分鐘。
最後,如果異性恐懼症伴隨其它症狀,套用強鎮靜劑或安定類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