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症狀及診斷受害株苗期危害症狀不明顯,植株開花以後,病株開始表現出危害症狀。葉片色澤變淡,呈萎蔫狀。葉片萎蔫先從上部葉片開始,隨後是下部葉片,最後是中部葉片。發病初始葉片中午萎蔫,傍晚、早上恢復正常,反覆多次,萎蔫加劇,最後枯死,但植株仍為青色。病莖中、下部皮層粗糙,常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莖維管束變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橫切病莖後在清水中浸泡或用手擠壓切口,有乳白色粘液溢出(病菌菌膿)。

症狀及診斷

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種會導致全株萎蔫的細菌性病害,當番茄株高30厘米左右,青枯病株開始顯症;先是頂端葉片

萎蔫下垂,後下部葉片凋萎,中部葉片最後凋萎,也有一側葉片先萎蔫或整株葉片同時萎蔫的,發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復原,病葉變淺。發病後,土壤乾燥,氣溫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氣溫較低,連陰雨或土壤含水量較高時,病株可持續1周后枯死,但葉片仍保持綠色或稍淡,故稱青枯病。病莖表皮粗糙,莖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濕度大時,病莖上可見初為水浸狀後變褐色的1~2厘米斑塊,病莖維管束變為褐色,橫切病莖,用手擠壓,切面上維管束溢出白色菌液,這是本病與枯萎病和黃萎病相區別的重要特徵。

發病特點

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

此病由細菌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anas solanacearumSmith 侵染引起。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

生薑等多種作物。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殘體在田間或馬鈴薯塊上越冬,無寄主時,病菌可在土中營腐生生活長達14個月,成為該病主要初侵染源。該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及農具傳播,病薯塊及帶菌肥料也可帶菌。病菌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在植株體內的維管束組織中擴展,造成導管堵塞及細胞中毒。

病菌喜高溫、高濕、偏酸性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30~37℃,最適PH值為6.6。土壤含水量超過25%時,植株生長不良,久雨或大雨後轉晴發病重。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結果中後期。

常年連作、排水不暢、通風不良、土壤偏酸、鈣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間濕度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梅雨多雨、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重。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種。

2、輪作嫁接。可把西紅柿與非茄科作物蔥、蒜、瓜類、十字花科蔬菜或水稻等實行4~5年以上輪作,或採用嫁接技術控制。嫁接可用野生西紅柿CH—2—26作砧木。

3、降低濕度。選擇排水良好的無病地塊育苗和定植。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區採用高畦種植,開好排水溝,使其雨後能及時將雨水排乾。及時中耕除草,降低田間濕度。

4、中耕除草。西紅柿苗生長早期,中耕可以深些,以後淺些,到西紅柿生長旺盛期,停止中耕同時避免踐踏畦面,以防傷根。

5、清除病原。若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清潔田園,並在拔除部位撒施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或在病穴灌注2%福馬林液或20%石灰水。

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

6、預防方案:(青枯立克)50ml兌水15公斤,進行灌根,7—10天灌1次,連灌2-3次。具體詳見產品說明書。治療方案:發病中前期: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兌水15公斤,進行灌根,7天灌1次,連灌2—3次。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7天用藥1次,噴霧時,每15公斤水可加青枯立50ml+葉面肥沃豐素25ml。

7、藥劑防治。①防病治蟲,害蟲成蟲能造成植物傷口,在成蟲危害嚴重的地塊,要施用殺成蟲劑。②在青枯病發病初期用50%敵枯雙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6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30%惡霉靈600倍液,或浩瀚高科品牌-56%嘧菌酯百菌清800-12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防效高達92%以上)800-1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升,8~10天灌一次,連灌2~3次,防治效果較好。在進行藥劑防治的同時,適當噴施一些葉面肥,可以有效促進番茄恢復生長,而少施氮肥,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也能增強植株的抗病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