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葉

番石榴葉

番石榴葉,中藥名。為桃金孃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inn.的葉。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具有燥濕健脾,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瀉痢腹痛,食積腹脹,齒齦腫痛,風濕痹痛,濕疹臁瘡,疔瘡腫毒,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蛇蟲咬傷。

基本信息

別名

雞矢茶、番桃葉、麻里桿、嗎桂香拉、那拔葉、那拔心、拔仔心、番石榴心。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燥濕健脾,清熱解毒。

主治

瀉痢腹痛,食積腹脹,齒齦腫痛,風濕痹痛,濕疹臁瘡,疔瘡腫毒,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治毒蛇咬傷:番石搗葉適量,擂爛以滾水沖服。(《嶺南採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鮮品可用至24-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或含漱;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大便秘結,瀉痢積滯未清者慎服。

《廣西中藥志》:“熱盛泄瀉者忌用。”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3米;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長圓形至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於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側脈12-15對,常下陷,網脈明顯;葉柄長5毫米。花單生或2-3朵排成聚傘花序;萼管鐘形,長5毫米,有毛,萼帽近圓形,長7-8毫米,不規則裂開;花瓣長1-1.4厘米,白色;雄蕊長6-9毫米;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長3-8厘米,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淡紅色;種子多數。

生長環境

生於原野、村邊、溪旁、林緣等地。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性狀鑑別

本品呈矩圓狀橢圓形至卵圓形,多皺縮捲曲或破碎,長5-12cm,寬3-5cm,先端圓或短尖,基部鈍至圓形,邊緣全緣,上表面淡棕褐色,無毛,下表面灰棕色,密被短柔毛,主脈和側脈均隆起,側脈在近葉緣處連成邊脈。葉柄長3-6mm。革質而脆,易折斷。嫩莖扁四棱形,密被短柔毛。氣清香,味澀、微甘苦。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抗菌作用。

3、防癌作用。

相關論述

1、《增訂嶺南採藥錄》:“治風濕,解熱。”

2、《廣西中藥志》:“健脾澀腸。治痢疾,腹瀉。”

3、《嶺南採藥志》:“止吐瀉無度。治急慢性腸炎,,外感食滯,房室感冒及撞紅,毒蛇咬傷,蠟燭疳。”

4、《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消食。治消化不良。”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皮膚濕疹,瘙癢,熱痱。”

6、《廣西本草選編》:“治牙痛,牙齦膿腫,小兒盜汗。”

7、《全國中草藥彙編》:“收斂止瀉,消炎止血。主治急、慢性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外用治跌打扭傷,外傷出血,臁瘡久不癒合。”

8、《台灣藥用植物志》:“和白糖煎服,能治暑熱。新芽煎汁,含漱治口腔炎、創痕、腫毒。”“治鼠咬傷。”“主治糖尿病。”“敷癰疔。”“治白帶。”

9、《福建藥物志》:“消腫解毒。治凍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