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畢摩經誦”是指彝族畢摩在原始的祭祀議程中,念禱詞、唱經文、誦祭詞時發出的音韻旋律。彝族畢摩認為“經文錯認,可以諒解;經文錯誦,不可饒恕”。因此,彝族對於“畢摩經誦”有著極其嚴格的音韻旋律要求。
彝族“畢摩”沒有專業的誦經堂,沒有專業的行畢節。彝族畢摩在行畢時,才是畢摩;不行畢時,以普通人自律。這是一種不常見的文化傳承形式。“畢摩經誦”猶如“畢摩”在祭祀儀式中的扦插圖譜和議程中唱誦的古老經卷一樣,是人類還沒有破解的人類文化之謎。
2007年,畢摩經誦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化背景
彝族是一個文化博大精深,民俗豐富多彩,禮儀紛繁複雜的民族。彝族又是一個延續了人類最長的奴隸制社會的民族,從人類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開始,直到解放後的民主改革,才把彝族從奴隸制社會一步帶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漫長的社會體制,為彝族人保護和傳承了人類稀有的遠古文化,畢摩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彝族人自創的原生文化之一,彌足珍貴。
在彝族社會中,“畢摩”是負責主持祭儀、教授文字、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的文化群體。在彝語裡“畢”可意譯為“誦”,即念誦經文或祭詞。“摩”可意譯為信使或溝通者。“畢摩”可以意譯為“通過念誦經文,與神鬼溝通的特殊使者”。因此,“畢摩”是一個通過祭儀溝通人與鬼的特殊的文化使者,無數的畢摩構成了涼山彝族獨特的文化群。
起源探討
彝族神話史詩《勒俄特依》記載的支格阿魯母親普莫列依,因神鷹飛過頭頂,滴下三滴血,穿過三層裙,普莫列依不知道這是什麼。於是找到畢摩畢日呷呷翻經卷、預測吉凶,畢摩畢日呷呷翻閱經書後,確定會有天神將降喜於普莫列依,在神話史詩中最早提到了畢摩畢日呷呷。另一段記載的是,因石爾俄特生活的年代還是一個生子不見父的時代,石爾俄特去尋父未果,為了能娶茲里史色為妻,開創生子見父時代,於是請了畢摩特木阿拉規範了彝族的婚俗,這裡也從神話記載中提到了畢摩特木阿拉。
如果依照這些記載的資料,那么,葬族的畢摩應該起源於人類早期。另從畢摩使用的文字來看,其文字造型、造字方式、識讀方法與我國最古老的漢字基本上是風馬件不相及。這說明,彝文字是一種自源的獨立的文字型系,葬族畢摩是種傳承較長歷史時間的古老的文化藝術。
相關分類
彝族“畢摩經誦”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占卜儀式經誦。是平時在占卜時,念誦的經文或禱詞。這是一種簡短、簡單、簡易的經誦。二是“嘎幾畢”經誦。所謂“嘎幾畢”就是平常普通家庭做祭儀時,按照儀式要求在祭祀上的經誦。三是“嘎哈畢”經誦。所謂“嘎哈畢”是指多個父系血緣家族共同舉辦的大型祭祀先輩的活動。“嘎哈畢”議程需要數十個“畢摩”連續誦經達三天三夜。其涉及的經文、儀式、經誦都十分複雜。
彝族畢摩的經書種類繁多,據初步統計,畢摩現存的經卷有28類,212種,數量達12452卷。從形式上,畢摩經書可以分為占卜、咒術、驅遣、祛穢、賠償、禳解、調和、祈願、祭祀、送靈、溯源等種類。從內容上,可分為歷史、文化、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醫藥、教育、占卜、歷算等種類。彝族畢摩在傳承浩如煙海的經書時,都要通過念唱、吟誦、頌禱的形式,對經書進行繼承和傳播。按祭祀儀式和經卷內容,將經卷和祭儀,規範形成了唱腔繽紛、音韻繁雜,多姿多彩的“畢摩經誦”文化。一般-卷經書,就是一種唱腔。一個祭祀儀式,就有十多種甚至數十種唱腔。其音韻、旋律豐富多彩,堪稱文化一絕。
其次,彝族畢摩主持的祭儀分為“嘎幾畢”和“嘎哈畢”兩大類,無論是“嘎哈畢”還是“嘎幾畢”,畢摩都要用自製的小樹枝和小樹杈,在祭祀現場,扦插出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圖譜。一般“嘎哈畢”儀式中,要插的神奇圖譜所需的樹枝條就多達1000到2000多根,能插一個大型足球場那么大。在“嘎幾畢”儀式中,畢摩插的神奇圖案多達近800種之多。畢摩祭祀時,就要根據這些奇異圖譜和儀式要求,進行誦經祭祀。一場大型的“嘎哈畢”儀式,參與的畢摩多達幾十人,誦經的時間最少也有三天三夜。因此,“畢摩經誦”是人類遺存的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
“畢摩經誦”從音韻上可分高腔和低聲二類。高腔嘹亮動人,低聲渾厚悠揚。從用途上可分為:“果”、“加”、“兒”、“沙”、“席”、“日”、“格”等數十種之多。從調式可分為占卜、詛咒、擲鬼、通神、贖靈、勸慰、超度、婚媾調等數十種調式。從旋律上講,或淒涼哀婉、或悲愴動人、或如泣如訴、或細人遊絲、或高亢嘹亮。因此,“畢摩經誦”是如今彝族保存最原始的祭祀經樂。